檀越的微博,分享古风雅韵,传承华夏文化之美

由实用到艺术的性质转换,继而再进一步使茶汤幻化图案或字迹,以自娱娱人,这种活动在宋代被称为“分茶”或“汤戏”、“茶百戏”

从茶汤的点注手法来看,“分茶”与“斗茶”是十分相似的,并且,两者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从目的来看,“分茶”“斗茶”却是迥然不同。

宋陶谷《清异录》中记载到——

  • 汤戏。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全自咏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
  • 时人谓之“茶百戏”。

这段记述中的信息量很大,“汤戏”是“茶匠通神之艺”,说明平常点茶也是与此相同的方法。所谓“通神”是与“不通神”相对的,是一种高级的烹点艺术,有熟能生巧的特点。

茶汤汤面的图案很丰富,也很抽象,而且存在时间很短,汤纹水脉,不停地旋转,如夏云般变幻,因而茶碗中可以出现种种物象。玩茶的人可以根据物象打出一句诗来。

如果茶盏有四,能成一首绝句,技术再好一点,一字排开八大碗,弄出一首律诗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宋人玩“茶百戏”的不少,大多为诗人或僧人。杨万里有一首《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可与《清异录》中的内容同观: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禅弄泉水,龙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

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

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

汉鼎难调要公理,策勋茗碗非公事。

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传衲子。

现在人多认为“分茶”这种技艺已失传而不可复见,其实,根据《清异录》等有关资料,是完全可以再现这一“绝技”的。

关键是面对“怪怪奇奇真善幻”的汤面,你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赋出一首或一句绝妙好诗来,将这种抽象的艺术之美表达出来,传达于人,从而引起同观者的共鸣?

福全和尚所说的“巧画工夫学不成”,说的就是这种具有“诗情画意”的难度。

陆游曾对他的儿子说,你如要学作诗,“功夫在诗外”。移到这里来称“分茶”艺术的创作,也是恰如其分的。

当然,有的时候,独自一人聊以排遣胸中的郁结,也并非定要煞费苦心地幻化出些诗文画面来,心绪随着“碧云”悠悠飘荡也是一种极好的享受。

正如陆放翁有诗曰:“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便是他的“分茶”排忧之法。

最近热播的“梦华录”一剧中再现了我们的“茶百戏”技艺,就连我们国家的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转发了“茶百戏”的相关微博,为我们的传统茶文化站台。

檀越的微博,分享古风雅韵,传承华夏文化之美

宋代的点茶、斗茶、“茶百戏”技艺让人们体验了“宋韵”文化,领略了精致生活背后的繁荣,大大提振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文图来源:中国茶叶学会;如侵必删!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shoutoutto"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culture/8jjvn7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