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说起龙年,怎么能少得了东楚大地上的“龙族”人。本报今起特开设《东楚寻“龙”记》专栏,通过寻“龙”人、寻“龙”地、寻“龙”址、寻“龙”迹,振奋龙马精神,激励全市人民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篇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这一经典符号寄托着我们深厚的文化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
在黄石这片沃土上,也有不少姓龙、名字中带龙、属相是龙的人们。在黄石市公安局治安户政支队的帮助下,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7日,注册地在黄石市的龙姓市民有1508人,而名字中含有“龙”字的市民有21989人,属相是龙的市民有228127人。其中,今年在黄石出生并已在公安机关入户的龙宝宝有1927人。
除了人名、属相外,黄石还有许多地名与“龙”有关,如大冶市的龙角山、龙凤山、青龙山公园,阳新县的龙港镇,开发区·铁山区的龙山村、恐龙梦工场,下陆区的青龙山社区,等等。这些与“龙”有关的地名,往往都蕴藏着与众不同的故事,如龙港镇的革命旧址,就保存着鄂东南特委、龙燕区苏维埃旧址和彭德怀旧居等革命旧址70余处,其中12个旧址集中分布在龙港镇区600米长的红军街上。而大冶市的龙凤山,其名字曾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青龙山公园也曾是不少大冶人儿时的回忆。
此外,黄石还有不少“龙”迹,如石龙头遗址、西塞神舟会(龙舟会)、陈贵舞龙、王贵武龙灯、阳新栗林龙舟队、浮屠板凳龙、大冶春光龙狮队等,他们有些是物质文化遗产,有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都讲述着黄石龙腾虎跃的变化。
即日起,本报开设《东楚寻“龙”记》专栏,寻找全市生肖属龙的人、姓“龙”的人、名“龙”的人,讲述他们弘扬龙的精神,自强不息、奋斗进取、开拓创新、拼搏奉献的故事。同时,本报还将寻访带“龙”字的地名、遗迹、非遗等,通过寻访“龙”地,看发展、话变迁、祈福运,领略东楚大地涌动的无限活力。
如果您有好的“龙族”故事、“龙”地文化,欢迎与我们取得联系,联系电话:0714—6537777。也可在东楚晚报官方微博、微信,黄石+新闻客户端,东楚网·黄石新闻网等平台的相关报道或话题下留言、提供线索。(记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