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春秋艺》第179集,师道传承与春秋文化

七年之祭

--漫话《师说春秋艺》

作者:游清

【引子】

2014年的深圳,炎热。

金乌西坠,一群人,常聚一起喝茶神侃,互相“炫耀”着自己的与众不同。

《师说春秋艺》第179集,师道传承与春秋文化

茶友石头刚从日本旅游回深,带来的日本工艺大师制作的明治时期的工艺品顿时吸引了众人目光,也打开了话匣子:从中外文化起源到历史长河变迁,天上人间,漫无边际。

“我们国家有没有这样的大师?”有人问,众人俱静。有的!茶友老李说,甚至说还认识这样的工艺大师。“那我们去找他们!”

《师说春秋艺》第179集,师道传承与春秋文化

意动九霄,倏忽万里;一念清净,烈焰成池。《寻找传承人》应念而生。

团队成员们坦陈:当初的确是为了好玩,也抱着认识工艺美术大师的朴素想法。但从2015年一路走来,他们边走,边感动;边感动,边升华,竟走出了一条保护和传承华夏传统文化的精神之旅、朝圣之旅。

从南到北,栉风沐雨。而今,《寻找传承人》已升级改版为《师说春秋艺》,团队成员 在七年的时间中常常聚散离合,但,成绩斐然:

  • 截止2021年7月,共拍摄了233个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
  • 行程近20万公里;
  • 足迹遍及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 在互联网平台上播放了116集访谈记录片,播放流量约80万人次。

人们常说的“七年之痒”,不仅是情感上的一次轮回,也是精神上的一次蜕变。

七年了,《师说春秋艺》成了大师们的期待、圈层内外的精神食粮;七年了,团队成员历经艰辛,用一个个满载心血的作品,对这片焦黄土地上的过往和族群,献上深深地眷念和祭奠。

师说春秋艺宣传片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初祭】

无怨无悔的青春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礼记·祭统》

如果说一件日本工艺品使《师说春秋艺》的团队成员难以抑制愤懑,产生了揭开中国工艺之美面纱的强烈冲动。那么七年来,这样的冲动由浓转淡,换作青春备书,最后竟凝成了责任和执着。

陈香白是潮州功夫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州工夫茶艺传承人,也是团队在2015年第一个制作成像的采访对象。当时,窗外竹影婆娑,窗内香茗四溢,宾主间相谈甚欢,采访异常顺利。

可陈香白老人仍有疑问——这些年几大主流媒体为他录像不少,却很少留下只言片纸。

临别时。老人 半开玩笑着 说:“ 做好了你们要给我一个交待哦!”

“可以!”成员们脱口而出。

有冲动,即青春!

其实,他们对怎样构建、制作和呈现作品完全没有成熟的思路,之所以冲动下回复得如此干脆,就是不想辜负那期待的眼神。

《师说春秋艺》第179集,师道传承与春秋文化

2021年6月23 下午,深圳暴雨。团队成员给郑云飞老人去电话,却被告之电话关机,随即心生不祥之感。上网一查,老人已于5月30日7时08分仙逝。

“说好去看您的呀!”成员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点开了老人的视频——余音尤在耳,斯人已驾鹤,《阳关三叠》,终成绝唱:

“从今一别,

两地相思入梦频,

闻雁来宾。”

......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许多大师为中华文化的华丽工艺、祖宗智慧和璀璨文明所吸引,走上了传统工艺和遗产文化的继承之路。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不知有多少个日夜,成员们与大师们共同度过。他们陶醉于大师的作品中,感受着中华文化浸透出的一缕精魂,发至内心地用青春之血应和着大师们的青春之歌。他们的情感,早就交集、融汇在一起,不离不弃!

从零到一,或许缘于一次小小的冲动,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来很简单,实则太艰难。尽管雄关漫道,依然有太多人轻轻擦拭蒙诟在传统文化外表上的锈斑,把保护和传承扛在肩上,执着地走下去——直至岁月留痕,青春无悔。


【再祭】

似有似无的母乳

“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

——《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文化如母乳,似有似无。你说有,平时摸不着;你说没有,却一直在体内流淌。

关中,华阴双泉村。

皮影戏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就居住在这里。2015年7月,《师说春秋艺》团队寻到他时,他正从田里回来。

当他热情地招呼成员们进村时,一幅震撼的画面瞬间定格了:远处,大风凌冽,黄沙挟裹着野草四处飞扬;近前,粗糙斑驳的夯土圆拱门下,是张喜民厚实而沾满汗渍的背影,圆拱门里坐着许多等待皮影戏开场的乡亲们。

平时,他是人,上台,他就是神!只要一开腔,苦菜花也香,他们如坡上随风的野草,神采飞扬。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忘不了,真的忘不了!”每当成员们提及那铭刻在灵魂深处的画面时,都不禁湿了眼眶——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邓沐玮是天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剧传承人,主修净角,技艺精湛。长年来,伴随他纵横舞台的白满须口已显破损。

听闻这个消息后,一个戏迷老太太竟二话不说,将自己满头银发一刀剪了,大老远给他送来“做胡子”——令人动容啊!

《师说春秋艺》第179集,师道传承与春秋文化

真实地记录和保留大师们真实的想法,让大师们说真实的自己,成了《师说春秋艺》在众多遗产文化保护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表面上看,传承人在讲述个人故事,其实讲述的是中华千年的文化,”团队成员说。“你会感动,你会不由自主地去维护它,传承它。时光感很奇妙,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这种体会,它会让你去思考生活的意义。”

犹如天边裂开一道缝隙,金色光芒喷薄而出,诱惑着《师说春秋艺》团队不断想扒大缝隙,窥探五千年镌刻的神采。七年来,岭南的传奇,关中的厚实,江南的飘逸,武夷山的岚语,在他们精心解读下,一一呈现。他们始于好奇,继而身体力行,殉道式地把自己的礼赞,献祭给浩瀚的华夏文明和受之滋润的人们。


【三祭】

弗远弗近的同道

“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

——《家礼》

“叮铃铃......”

2021年6月的一天,一通电话打给《师说春秋艺》团队,一大师希望团队帮忙为其做视频。成员们一口应承,心里充满着阳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师说春秋艺》起步之初,并不“招人待见”,更不可能获得大师们这样高度的信任。

那时的他们别说采访大师,就连大师的门槛都摸不着。当他们“挖空心思”地托关系、找上门后,每每遇到的是怀疑的眼神和拒绝的声音,视他们为“不自量力”、“不知所谓”、“商业阴谋”者大有人在,团队与大师们之间隔着一块巨大的“玻璃”——民间力量在保护传统工艺和遗产文化上显得极其微弱,如履薄冰。 他们相信:志存高远,同道者日盛。


2017年5月,《师说春秋艺》团队找到了W自治区非遗处的王处,希望获得一份非遗传承人名单。当得知他们的计划后,王处十分惊讶:“你们要全部拍摄吗?这个连我们都做不到。”王处不仅爽快地拿出一个40人的名单,而且还大力支持他们的行动。

团队成员按图索骥,到巴音郭勒自治州博湖县采访M族服饰非遗传承人米的可。这位80岁老人不仅热情招待他们,而且全力提供采访便利。在石河子做小生意的佳佳,受团队精神所感,放下手上的生意,全程担任免费司机。他们的对传统文化的爱如此质朴,胸怀比蓝天更深邃、纯净。

这一年的5、6月份 团队入疆,历时34天, 途经乌鲁木齐、巴音郭楞、KS、HT和YL,行程5379公里,顶着烈日,拍摄了9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师说春秋艺》第179集,师道传承与春秋文化

江西景德镇, 世界瓷都,中国陶瓷 工艺的聚集地。从2018年11月到2021年5月,团队共完成了景德镇46个非遗传承人的录制任务。

景德镇的杜建新老师,每次都帮忙打电话逐一联系,热心安排,穿梭忙碌的身影令人感动。等人员到位,设备摆开,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他便悄然离去......

团队成员们特别想对他说声谢谢,而他却说 :“我代表景德镇,感谢你们!”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师说春秋艺》团队和大师们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征程上渐行渐近。因为真诚,他们也由此成为朋友,彼此间高度地认可和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信任,是建立在对彼此人格的认同,人格则需要无数次的冲刷打磨,才更珠圆玉润。这个过程,便是修行,同为修行者,即为同道。


【后记】

“我以我血荐轩辕”

如今,“见多识广”的团队成员们已无需惊叹于别国的工艺和文化,独一无二、璀璨夺目的五千年华夏文化,使他们底蕴骤增,更能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各国文化。

七年的历程,《师说春秋艺》团队从瞬间意动,到艰苦探径,再到不断觉醒和期待重生。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征途上,他们用一腔热血,祭奠飞扬的青春、璀璨的的文化和相伴的同道。

其实,不能说是“七年之祭”,而是“七年之荐”。按照传统文化字义的解释,“祭”和“荐”都是祭奠的意思,不同的是,“祭”是有贡品的,而“荐”是无贡品的。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在外人误认为“遍地搞钱”的深圳众生中,《师说春秋艺》团队始终自掏腰包,坚持公益,他们是深圳“文化沙漠”中的一湾清泉。

凭借七年的坚持,他们一路走来,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 从2015年2017年,《师说春秋艺》这三年,是属于给别人一个交待的时期;期间于2016年3月20日,第一次在腾讯视频以个人名义,播放陈香白的访谈视频,播放量9000人次。
  • 2018年3月8日,惊蛰。《师说春秋艺》着手策划正式的片头,正式开启给自己一个交待的时期。同年,“创都”深圳和“古都”西安联袂形成“一地策划,二地制作”的新格局。
  • 2018年8月,《寻找传承人》正式更名为《师说春秋艺》。
  • 2018年11月11日,在景德镇录制了46位传承人,推出《画瓷器》系列,获得了大师们的高度认同。《师说春秋艺》迎来曙光,信心升华。

尽管《师说春秋艺》初露峥嵘,团队成员却不轻松,心中的紧迫感愈发强烈。非遗文化传承人日渐凋敝,据他们所知,全国就走了八、九个人——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

“时不我待!”

他们噙着热泪说:

“我们想快一点,再快一点——怕他们等不及啊!”


感谢 所有帮助过的亲朋好友

《师说春秋艺》第179集,师道传承与春秋文化
《师说春秋艺》第179集,师道传承与春秋文化

寻找之路继续中~~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爱如少年"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sg/culture/pj6nnv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