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前清故里,寻觅历史印记,感悟满族文化传承

满族: 旧称满洲族,族人旧称旗人。据推测最早可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时期。

走进前清故里,寻觅历史印记,感悟满族文化传承

由挹娄(汉、三国)、勿吉(南北朝)、靺鞨(隋、唐)、渤海、女真(宋、元、明)一步步演变而来。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1635年,皇太极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纳入八旗之下,满族雏形自此形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赫图阿拉城: 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是一座400余年的历史古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众多清前时期的历史名人都出生在这里。

走进前清故里,寻觅历史印记,感悟满族文化传承

“赫图阿拉”是满语,史称“兴京”,为努尔哈赤称汗的后金都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开创了大清建都之制,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崛起的摇篮。

走进前清故里,寻觅历史印记,感悟满族文化传承

清永陵: 清朝皇室的祖墓,是清皇室祭祖之地,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在启运山南麓背风朝阳,窝风藏气的龙脉正穴之前建造,有着坐北朝南、神道贯穿、居中当阳,中轴不偏的特点,布局主次分明,庄重圆润。

走进前清故里,寻觅历史印记,感悟满族文化传承

满族文化

满文: 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所谓“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

走进前清故里,寻觅历史印记,感悟满族文化传承

八旗: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起初努尔哈赤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满人靠着八旗制度,于1636年建立清朝。

走进前清故里,寻觅历史印记,感悟满族文化传承

服饰: 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

走进前清故里,寻觅历史印记,感悟满族文化传承

旗鞋: 以精美刺绣为鞋面,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

走进前清故里,寻觅历史印记,感悟满族文化传承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现在仍有流传的旗袍,大多为旗装演变而来。

技艺: 剪纸,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补绣: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

舞蹈: 满族人能歌善舞,独有隆兴舞(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腰铃舞(由数名腰系铜铃人员表演,源于早期骑射生活),另外还有莽式舞、庆隆舞、大五魁舞等多种民族舞蹈。

饮食: 最着名的就是满汉全席了,又称满汉燕翅烧烤全席。满、汉族合宴名称。

满族八大碗,满族的特色菜种,最早是行军打仗的士兵取胜后常摆八大碗祭祖,然后分而食之。后来这些菜经过改良走进宫廷,成为清王朝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佳肴。

酸汤子:人见人馋,过“口”不忘。是将玉米用水泡涨后,用磨磨成糊状(俗称水面),放到微有酸味时做汤吃。

东北酸菜: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

饽饽: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

萨其玛: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

另外,满族忌服狗皮,忌食狗肉。这是满族非常重要的习俗。对此有三种说法:一是义犬救罕王。二是源于满族先人的风俗,三是图腾崇拜。

喜欢了解历史人文朋友们,可以到辽宁抚顺市新宾县参观旅游!!!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最粉色的Ni"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culture/8Uj707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