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皇城相府,感受晋商传奇与大院文化精髓

我的摄影 人文纪实篇(30) 走进皇城相府 领略三晋丰厚的大院文化

我的摄影,不是专业意义的摄影。只是用相机记录生活,分享快乐

4月19日。继续小雨。在洛阳游览自然山水风景区的计划泡汤,“五一”团移师山西晋城,专访“皇城相府”。

以明清古建筑为主要看点的“大院文化”,是山西省的重要旅游资源。张艺谋的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乔家大院”名扬天下。后来,又有了规模更大的“王家大院”。今天我们要去的“皇城相府”,听说具有更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皇城相府。是清代顺治、康熙两朝重臣;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辅佐康熙大帝半个世纪的一代名相;一生卓有成就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诗人陈廷敬的故居。

皇城相府位于距山西省晋城市40多公里的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占地3,6万平方米 。康熙爷曾两度驾临并下榻这里,故名“皇城”。城堡背靠龙虎山,面向樊溪水;高墙深院、楼堞林立,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亭台水榭、彩梁画栋;砖雕石刻、古色古香。是一座独具特色,融城防、宗祠、官邸、民宅、书院学堂为一体的明清古建筑群,一座具有强烈东方人文色彩的古城堡。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两位老先生盛赞这里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曾经是央视《康熙王朝》、《契丹英后》和其它多部影视剧的重要外景地。

陈廷敬(1638-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原名陈敬,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21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便赐名陈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入仕53年,由翰林院庶吉士起步,步步晋升,历任工、户、刑、吏四部尚书;拜文渊阁大学士;为《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阅官。康熙皇帝对他极为器重,曾多次赐诗、赐联、题字,赞誉其为“卿为耆旧,可称全人”。康熙帝在花甲之年,为他御书"午亭山村"匾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褒奖其功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

陈廷敬为官清正廉洁、体恤百姓; 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饱读诗书、笔耕不辍。著有《午亭文编》50卷(选入《四库全书》),晚年又手定《尊闻堂集》、《河上集》、《三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他还主持编修了《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多部国家典籍史志。他的诗风格“清雅醇厚”,很得康熙皇帝的赞赏。可谓为官清廉身正朝野,慧言庙堂泽披天下,善行一生德耀古今,才华横溢诗写春秋。 皇城相府也因为这一代名相生前身后的荣耀光环而更显风采。

皇城相府为全封闭双城堡建筑群,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共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内外城墙总长达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内城和外城的总体布局,以“神龟”祥瑞之象组合建造,寓有“千秋永固”之意。

我们的游览路线大致是:

御书楼外城中道庄大小石牌坊大学士第小姐院西花园登外城西城墙从望河楼往南外城南城墙内城 斗筑居内城西城墙南段内城南城墙文昌阁内城东城墙南堞楼北堞楼树德院 字典博物馆河山楼陈氏宗祠容山公府麒麟院 御史府世德院城外 石壁飞鱼长廊悟因楼南书院止园花园。

走进皇城相府,感受晋商传奇与大院文化精髓

我们午后约2:30到达皇城相府,正值小广场准备“陈廷敬接驾大典”表演。广场周围,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人,我们择地而坐。“大典”约15:00开始。人们依次看到兵丁在城楼、广场布岗;仪仗队举旗列队,随鸣锣开道的兵丁出城,绕场半周,列于城下;一太监弓腰提胯、甩着拂尘、颠着小方步来到城下宣旨:“皇上驾到,陈廷敬接驾——”;陈廷敬偕家眷及一干人等出城,长跪于地上;皇上驾到,陈廷敬等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礼毕,陈廷敬敬献《康熙字典》;皇上赐“午亭山村”匾;陈廷敬等再次跪拜,接匾谢恩。也就10多分钟,大典结束,皇上很大度地邀请大家一起游览相府。于是乎,众人一哄而散,三五成群,涌向相府。

一、外城——中道庄

走进皇城相府,感受晋商传奇与大院文化精髓

御书楼。 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为纪念去世的父亲,炫耀皇恩浩荡而建 因楼上珍藏有康熙皇帝御书而命名。

午亭山村 ”匾和“ 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联是康熙皇帝御赐亲书。当时康熙已年近花甲,这该是他的封笔题字。

“午亭” 是陈廷敬的晚号。用他的晚号为其故居命名,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

楹联的意思是说陈廷敬青壮年的时候,事业有成,就像浓荫蓊郁的乔木一样,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晚年带病坚持工作(带病编修《康熙字典》),品节昭明,好像临霜的菊花,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这无疑是对陈廷敬一生功绩和操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相府的所有建筑中,惟有“ 御书楼 ”的楼顶是金黄色琉璃瓦,因为这是存放皇帝手迹的地方,以此体现严格的君臣之别。

御书楼 后面那座黛瓦单檐歇山顶城楼,是外城 “中道庄” 城门。游览时懵懵懂懂,竟然没有留意它的存在,所以没有它的照片。

中道庄。 皇城相府的外城,陈廷敬府邸,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基本呈正方形,比内城略短,城内主要建筑为陈廷敬府第——冢宰第,即大学士第,三进院,另有东书院、西花园、小姐院及管家院; 相府大门外有大小两座功德牌楼。 其建筑布局沿袭了清代前堂后寝的规制,并且在建筑规格上彰显了“正一品光禄大夫”门第的尊贵,给人以富丽堂皇的印象。城墙外以南有 止园花园、 园内有 南书院、悟因楼等。

走进皇城相府,感受晋商传奇与大院文化精髓

大小石牌坊。进入外城“中道庄”,最为醒目的是大牌坊。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陈廷敬官居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 四柱三门,通体石雕而成,基周瑞兽相拥,坊额雕龙镌凤,气势恢宏、 蔚为 壮观,

正中坊额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总宪”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陈廷敬先后在朝担任四部尚书,后入阁拜相,成为一代名臣。

两侧坊额分别为“一门衔泽”、“五世承恩”,意为陈氏一门五代,沐浴皇恩。下边三排为陈廷敬兄弟、子侄们的官职名称。

远处那座小牌坊,建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两柱一门,也是通体石雕,上载从明代嘉靖到清代顺治年间陈廷敬父辈所授官职。

明清两代,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凡260年, 陈氏家族共出现41位贡生,19位举人,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 。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达33人之多 。真无愧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文化巨族的盛誉。

两座牌坊正是陈氏家族的功德记录,荣耀标志,故又称“功德牌坊”。

走进皇城相府,感受晋商传奇与大院文化精髓

大小牌坊的柱脚前后都有抱鼓狮。导游说摸摸它,可以沾点皇城相府的福气。所以,狮子的头尾和前面的绣球都被人们摸得有了漂亮的包浆。

大学士第,又称冢宰第、总宪府、相府院。始建于明朝末年,于清初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间屡经改建。整个建筑坐北朝南, 布局为前堂后寝。迎大门有影壁,二门,迎客大厅"点翰堂"为正厅,往北为内宅;两侧有东书院、西花园、小姐院、管家院。西花园有石阶道通望河楼。

走进皇城相府,感受晋商传奇与大院文化精髓

二门。两面有八字影壁。上方有金匾书“相府”二字。

走进皇城相府,感受晋商传奇与大院文化精髓

相府。一进院。正北。点翰堂。据传 “点翰堂”是康熙帝到皇城相府时,亲笔点定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新科翰林而题。因为“点翰堂”的正门是康熙走过的,此后陈家人和文武百官以及庶民百姓一律走偏门,这个规矩一直沿袭至今。

点翰堂金碧辉煌,气势磅礴。上方悬挂康熙御笔亲书“点翰堂”匾额,是皇上对陈廷敬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国家遴选众多栋梁之才的表彰及褒奖。周边的镂雕花板精细繁复。 两边的“龙飞凤舞”匾与“博文约礼”匾也都是康熙御赐亲书。

“龙飞凤舞”是称誉陈廷敬的人品及其书法气韵奔放、舒展洒脱。并含有龙为君,凤为臣,凤随龙舞,君臣和睦,纲常有序的寓意。反映了陈廷敬与康熙皇帝浓浓的师生情谊与和谐无间的君臣关系。

“博文约礼”是康熙皇帝赞美陈廷敬文学才华博大精深,以礼自重,品格高尚。

康熙这些御笔亲书的匾额、楹联、题词让我们隐约看到了这位皇上爷礼贤下士、尊重下臣的品格。这恐怕与他能够奠定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康乾盛世,在位61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 皇帝不无关系 吧。

小姐院。位于相府西北角。是小姐及侍从女眷居住的场所。正房厢房都是两层楼,屋顶采用券棚顶,风格独特,屋身低矮,充分说明陈氏家族尊崇“男尊女卑”的封建礼制。院落南边有通道与西花园相通,可供小姐们吟诗作画,对弈弄琴

小姐的闺房富丽堂皇,陈设不凡。东厢房悬挂的这幅《松鹤延年福寿图》中堂,是翡翠玉石制成的。两边的“苍松万古青永驻,云鹤千年寿无疆”联,据说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左侧的樟木三层镂雕竹隔扇也极为珍贵,据说除故宫有一紫檀木的,全国再无第三。豪门气派可见一斑。

西花园。相府内 一座布局小巧的花园,园中有水池,池中碧波荡漾,数尾金鱼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有石板小桥通往池中亭阁。园中玲珑怪石、葱绿小山、曲径通幽,奇花异草,是典型的官宦私人花园。

二、内城——斗筑居

内城“斗筑居”城门。上方有石刻“斗築可居”,简称“斗築居”,意为城堡虽小若斗,却可安居乐业。是明崇祯六年(1633年) 陈廷敬之伯父陈昌言为防御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侵扰发动乡亲所筑。城廓近似长方形,东西宽71.5米,南北长161.75米,依山就势,东高西低,巍峨壮观 。设五门,重要部位筑碟楼, 墙头遍设垛口,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内城是一座集城防、家庙、官邸、民居为一体的古城堡。城内有一座七层百尺高的碉堡式建筑河山楼,125间屯兵洞;有祠庙建筑陈氏宗祠,官宦私邸容山公府和御史府,民居树德愿、麒麟院、世德院等8座院落。其布局层楼叠院 、错落有致; 明巷暗道,四通八达;建筑风格古朴粗犷、浑厚坚固,加之典雅别致、工艺精湛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装饰和大量卓尔不群的皇家御赐牌匾,使这座古老的城堡不仅具有迷宫般的神奇诡秘 ,更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品位。

我们没有从这座大门进内城。而是从外城南墙经过一个门洞,到了两城之间的内墙南段,往南经过西南角楼到内城南墙,沿南墙拾级而上,登上文昌阁。然后沿东墙往北经过南堞楼,到北堞楼拾阶而下到内城。

河山楼 。从内城南城墙上鸟瞰斗筑居,中间最高的是河山楼。往右,远处是内城东北角的春秋阁。再往右,高出城墙的是东墙上的北堞楼。它右边上下两排窑洞式的房屋是屯兵洞。

河山楼,取 “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高三十余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七层(含地下一层)。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雄姿依旧,可谓明清建筑史上一大奇迹。河山楼内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底层深入地下,有秘密地道通城外,便于出击、转移或逃生。河山楼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曾三次进犯,在河山楼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现在,河山楼已成为观赏揽胜之所,故又名“风月楼”。登斯也,远近风情,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文昌阁。从南城墙自下而上登文昌阁的游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皇城相府依山而建,随形就势,东高西低。东北角的春秋阁与东南角的文昌阁雄踞两个制高点。春秋阁供奉以“忠义”著称于世的武圣关公,文昌阁供奉主宰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一文一武,武护文佑,难怪陈氏家族,世代平安,科甲鼎盛 ,人才辈出。

文昌阁楹联曰: 心事传经留奏草 功名报国在文章 。“五一”团的巾帼英雄们,也曾叱咤风云,造福一方,如今可谓功成名就,告老还乡。今天又籍文昌君的风采,一展芳姿。

树德院 。树德院位居内城东北角,建于明嘉靖年间。东西两个四合院,主院正房三层楼,为"明三暗五"形式,厢房和倒座二层楼,院落四角为封闭或开敞的天井。这种建筑形制极其独特,与云南"四合五天井"式民居有某些类似之处。院内陆面以素砖枵条石铺筑,主院西北天井辟门与偏院相通,门不设影壁。偏院布局同主院基本相同。现辟为“中华字典博物馆”。

中华字典博物馆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许嘉璐题写,他还向博物馆赠送了一批由他亲自主编的字典辞书,他赠送的一本珍藏了多年、封二上写有“圣祖御定康熙字典丙辰恭戴葆藏”字样的《康熙字典》珍本,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中华字典,源远流长。自《尔雅》、《说文解字》开“字书”之先河,经魏晋南北朝的承继,隋唐宋元的发展,到明清渐至兴盛。

康熙字典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由皇帝敕撰、皇帝亲自为其作序、以皇帝年号命名,收字最多,音义解释详备,使用广泛,影响深远的汉语字典。“字典”这一名称也由此而始。堪称中华第一字典、皇家第一版本。这部旷世巨著后来共有127种版本,至今重印不辍。

康熙字典 》,由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和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任总编修。晚年已逾古稀的陈廷敬曾带病率其子及20多位翰林院学士倾力于字典的编撰事宜。 基于这一渊源,由皇城村的带头人和陈氏家族的后人发起,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等多方面的热心人积极参与,从最初的“《康熙字典》展览室”,扩展成“中国字典发展史”专题陈列馆,最后有了今天的“中华字典博物馆”。这是展示厅陈列的多种版本《康熙字典》之一种。

中华字典博物馆 ,是国内首座专题性字典博物馆。由中国字典发展史展示和字典收藏两部分组成,现有10个展室、5个典藏阁,收藏展示的各种版本古代字书、近代字典、辞典等海内外藏品一万五千余册。

屯兵洞 。砖券窑洞,战乱时期驻守家丁。五层125间。因地制宜,层层递进,洞间三五相连,层间暗道相通,出入方便,直达城头。最高一层设炮眼,直对城外,可发射火器。攻防兼备,独具匠心。

陈氏宗祠 。陈氏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庙。建于明嘉靖年间,两进院落,前为祭祖堂,后为先贤祠。陈氏后辈把宗祠和“斗筑居”城楼建在内城的中轴线上,除了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之意外,还希望先祖们福荫后世,保佑家族繁荣昌盛,永世不衰。

祭祖堂 。陈氏家族先人的灵位。依序排列。

祭祖堂前的楹联: 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 。这是乾隆皇帝的亲笔,上款是:奉颂恩师廷敬睐文渊阁大学士,落款是:乾隆丙辰年孟夏梅月爱新觉罗弘历亲书。即1736年初夏农历4月。这幅对联看来是原件,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先贤祠 。这里有陈家先祖们的画像。

容山公府 。别称“肃政廉访”。陈廷敬四世祖陈天佑的府第。陈天佑,号容山,明嘉靖甲辰科(1544年)进士,陈氏家族走入仕途的第一人,历任陕西省按察司副使。府邸 座北朝南,前后两进院落。每院一正两厢,所有房屋均为双檐硬山式屋顶,前院为会客室,后院为内宅。

麒麟院 。相府内城明代早期建筑之一,原为陈廷敬祖父陈经济居所。门边石兽、门前照壁均有麒麟图案,故取名“麒麟院”。由于游览前没有做功课,拍照时没有做记录,门楼又没有明显的归属标志,我只是凭借门楼左边那幅砖雕像麒麟,把这幅图片看做是麒麟院的门楼,但并不确认。

御史府 。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府邸。因其官居都察院御史,故称御史府。由于地理位置所限,主体建筑被建成并列两院,左为庭堂,右为内宅。正门牌楼上记有“台谏清风”四个大字.见证陈氏一族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之气节。台谏。官名。唐、宋时,台官与谏官分立。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掌纠弹,通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合称台谏。明代给事中职兼前代谏议之责,因此称给事中为给谏,而通称御史为台谏。清代统归于都察院,亦称台谏。

发起修建内城的陈昌言曾任明崇祯年间的浙江道监察御史,因此有这台谏的称呼,清风则是对他的美誉了。

世德院 。陈廷敬出生地。内城的早期建筑之一。建于明正德年间,依山而筑,正房三层,雄伟壮观。院落大体形制与树德院类同。建筑风格简洁、古朴、典雅。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11月27日,陈廷敬出生在该院西房。这也是陈氏家族走向鼎盛的起点

三、城外——止园 南书院 悟因楼

石壁飞鱼 。阶梯型长廊。从内城世德院出来,到内城南墙外,就到了这条从山上通山下的阶梯型长廊的上端。长廊右侧是一条石砌的排水沟,据说时有山涧的水和鱼从水沟急流而下,被视为皇城八景之一,美其名曰:石壁飞鱼。很可惜,我们在这里既没有看到流水,也就没有看到飞鱼。我并不为此感到遗憾,因为我觉得这无非是个传说而已,不必当真的。遗憾的是,这座长廊的彩梁画栋,并不逊于北京颐和园的曲廊,因为匆匆追赶队伍,没有把它们尽收镜头。

从这里往上看长廊。你不得不为我们民族和先人们精湛的园林建筑工艺惊叹!

悟因楼

它和南书院都属于止园。正面和两厢都是两层楼,照片只拍了一层。很可惜,我这次在皇城相府犯了一个选择性错误:为了表现皇城相府的文化特征,拍摄更多地关注了楹联,因此,悟因楼和其它许多景点的全景都没有拍下来。

悟因楼,有一段令人无比痛惜、柔肠寸断的伤心故事:

据传陈廷敬 之孙女、陈廷敬 次子陈豫朋(正四品,陈氏家族第五位进士)之女 陈静渊,自幼聪颖,才华出众,又得益于家庭文化的熏陶,是康熙年间山西两位著名女诗人之一。17岁时嫁给河北沧洲官至礼部郎中的卫封沛。卫封沛英俊年少、才华出众。郎才女貌,这本是一桩幸福姻缘。不料婚后两年,丈夫暴病而亡,陈静渊带着极度的伤痛回到了娘家。其父为使女儿不再有“非份”之想,把止园书院的这座楼院改造后,取名“悟因楼”让女儿居住。悟因, 取“悟却前因,万虑皆消”之意。 其父可谓用心良苦,想 以“命中注定”劝慰女儿,叮咛女儿“宜常体吾心,遣却愁怀,莫役神思”。 陈静渊很想 秉承父命,怎奈芳年守寡,愁绪万千,长夜孤灯,寂寞难排,最终在悟因楼抑郁而死,年仅二十二岁。

陈静渊短暂的一生,以礼自恃,以诗自慰,用酸楚的泪水浇灌出许多瑰丽的诗篇,但留于后世的仅有20多首。 陈豫朋无疑是深爱自己的女儿的。女儿的死,让他不无懊悔和惋惜地哀叹:“文超李清照,貌似汉王嫱,艺赛蔡文姬,愧无文君量。” 哦——这位父亲把女儿的死,归咎于度量。看来,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女儿。他不知道,女儿的丧夫之痛、孤寂之苦、“非分”之想,岂是“悟因”两字能够了得。让我们听一听他的女儿在孤独寂寞的挣扎中,内心那凄凉、无奈、无助的呼号吧: “ 悟却前因万虑消,今朝谁复计明朝。只怜欲遣愁无力,憔悴形容暗里凋。”“花飞絮舞又春残,最是愁人不忍看。 尽日掩扉成独坐,一炉香篆一蒲团。” “云掩银河雨涤秋,俗传牛女话离愁。 人间自是多伤别,不信天孙亦泪流。” 一腔诗情,无人以对;满怀挚爱,天壤无缘;芳华正茂,情何以堪!

爱,是需要以理解为前提的。失却了理解,爱,或许就酿成了伤害。如果陈豫朋听到女儿这般伤痛的哭诉 ,他能否意识到:正是自己虔诚崇尚、矢志信守的那些扼杀人性的礼教,让自己亲手断送了女儿的欢乐和幸福,扼杀了女儿年轻、鲜活、极富才华的生命!

于是,我想起了自己在QQ空间和个人图书馆“颐心书苑”发表过的一首类似打油的小诗,题目是:爱一个人就给他快乐!哦——本来是一次轻松的旅游,竟引出如此沉重的有关人性和生命的话题,就此打住吧!

南书院

清立堂。 南书院在 园内,原名“止园书堂”。 创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两进院落,规模宏大,严谨整肃,宽敞明亮,是皇城陈氏子弟学文习儒科举仕进的摇篮。一进。正面的建筑叫清立堂,门额“至德惟修”四个大字。堂内正上方高悬“清立堂”金字匾,是康熙御题,落款处钤有红色御玺印痕。下面是一份很大的圣旨,即陈廷敬中进士的金榜。两侧墙上还有明朝嘉靖23年至清朝雍正5年九榜进士名碑录及陈氏家族九个进士的画像

立清堂门外楹联: 读古人书需处地设身一想,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

这就是圣旨,顺治十五年七月十三日343名进士的金榜。就在这份榜上陈廷敬当时的姓名是陈敬,上方加注了几个小字:“奉旨增廷字”。即皇上赐名:陈廷敬。

南书院,第二进。这里正面和两厢都是两层楼。二楼正门上悬“崇兴阁”。院内有10多个房间,其规模不亚于现在的一所乡村小学校。

止园花园

建成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是陈氏家族最大的一处园林,占地近1.1万平方米。止园内楼亭水榭、绿满荫稠;流水潺潺,波光粼粼;曲径通幽,怪石嶙峋。一派鸟语花香的人间仙境。相府主人经常在这里召集文人墨客饮酒作诗、共享盛世。远处是文峰塔。

小桥流水

楼亭水榭

夕阳笑脸欢颜,花雨纷呈璀璨;相府瑞祥喜降,开怀沐浴其间。

哈哈!瞧这老哥几个,笑容可掬,各具特色,绝不雷同!妙哉妙哉!绝也绝也!

我们告别皇城相府的时候,已经将近19:00了,大家似乎都感到有点意犹未尽。是啊!偌大一个相府,几百年的历史,它想要告诉我们的,我们想要从这里窥探和了解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仅仅三四个小时,即使只了解它的皮毛,时间也显得太仓促。

我们对于相府,或许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但又不应该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相府对于国人,无疑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段沧桑的岁月。我们需要做的,应当不仅仅是了解,更应该认真地思考。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夏沫洛kay"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culture/8gV07R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