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最爱玉——玉文化的千年传承与精神寓意

中国人为什么最爱玉——玉文化的千年传承与精神寓意

在古代,玉被认为是通天地之灵气的宝物,宝玉所在,其上有气韵如白虹。荀子说,山中埋藏着玉石,山上的草木就会鲜润茂盛;水潭中藏着蚌珠,两岸的草木就不会干枯。所以,君子爱玉,是说君子高尚的言行,可以潜移默化地美化周围人的心灵。

正因为玉是美德的象征,因此玉在古代的*治生活中享有崇高的独特的地位。比如天子、诸侯、大夫配备的笏版,只有天子的“珽”是玉质的,诸侯的“荼”只能是象牙的,大夫的“笏”只能用竹板雕饰而成。

再如,玉还是重要的信物,在*治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诸侯派大夫出使其他国家以“珪”作为凭信,诸侯国间定期的相互友好访问以“璧”作为凭信,召见群臣用“瑷”作为凭信,与人断绝关系用“瑗”来表示,绝交以后恢复关系用“环”来表示。

即使在人死后,人们也要把珠玉放进死者的嘴里,称为“唅”,以寄托对死者的美好祝愿。

中国人为什么最爱玉——玉文化的千年传承与精神寓意

荀子在《天论》篇中将玉与日月、水火、礼义相提并论,他说:“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明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天空中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了,大地上没有比水火更明亮的了,万物之中没有比珠玉更明亮的了,人间没有比礼义更明亮的了。

日月倘若不高悬空中,光辉就不显赫;水火如果不积聚,光辉和润泽就不能哺育万物;珠玉如果不能显露它的光彩,王公贵族就不会把它们当作珍宝;礼义如果体现在国家事务中,功名就不会显著。

诗曰:“雕琢其章,金玉其相,亹亹我王,纲纪四方。”既有雕琢华美的图案,又有金玉的质地。我们勤勉的文王,治理天下四方。

可见,在古代,玉被视为礼的符号,是圣人君子高尚品格的象征。

中国人为什么最爱玉——玉文化的千年传承与精神寓意

但是即使像子贡这样的贤者一度也误解了君子好玉的本质内涵。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

珉是一种漂亮的石头,但不是玉。《禮·玉藻》:“君子贵玉而贱珉。”子贡就问孔子,这是不是因为玉物以稀为贵,珉量大而身价贱。

孔子说:“错!端木赐啊!你这是什么话!君子怎么会因为数量多了便轻视,数量少了就重视呢?君子之所以珍爱美玉,是因为君子用玉来类比人的德行。

玉温润而有光泽,好比仁;玉质地缜密而纹理清晰,好比智慧;玉坚硬刚强而不弯曲,好比义;玉佩垂而下坠,好比礼;玉有棱有角而不会触伤到人,好比君子的行为;玉宁折不弯,好比勇;玉瑕瑜不掩俱显于外,好比真情;玉晶莹透亮,好比信;敲击玉石,声音清越远扬,然后戛然而止,好比君子的言辞。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不看重玉的美德,这就好像没有君子不看重道那样。

所以,即使珉石被雕刻琢磨得光彩夺目,也不如玉石的通透明亮。《诗经》上说:“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平时说真想念君子,他们温润如玉,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人为什么最爱玉——玉文化的千年传承与精神寓意

卞和的玉璧,原是乡间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玉器匠的反复雕琢,就成了天下的珍宝。子贡、子路,原是浅陋的人,受了经典的熏陶,践行礼义,成了天下屈指可数的名士。

《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做人的学问。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吃土少年"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culture/8qaB1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