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春节讲究热闹,冰雪闹元宵,民俗风情浓

东北的春节讲究热闹,冰雪闹元宵,民俗风情浓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在东北这个充满喧闹热闹气氛的地方,过年期间的礼仪非常重要,甚至比平时更加讲究。

自小年二十三日起,年俗礼节便正式展开,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有一则民谣流传甚广:小朋友啊,莫要贪嘴,腊月腊八后便迎来新年。

在东北地区,人们常说“二十八,把面发”来描述农历新年的繁忙时刻。在这段时间里,蒸馒头这一过程极为讲究。在馒头出锅之前,必须用秫秸印上红色图案,形似梅花,这一过程被称为点红。如果没有红色图案,就不能够供奉神明。此外,用来印红色图案的秫秸也不能被人或动物践踏,必须被焚毁。蒸馒头的这一天有许多禁忌:首先是忌讳出现碱斑,其次是忌讳馒头出现裂口,最后则是忌讳面团没有发酵。在制作新年馒头时,人们常怀着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制作出更加完美的节日美食。

大年三十(有时也赶上腊月二十九)是最正式的过年大礼之一。这一天标志着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全家老少都极为关注个人言行举止。我们深知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民俗礼数规矩非常重要,绝不可丢失,要将其传承给子孙后代。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春联,这个习俗十分讲究。春联又被称作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贴春联的时间并不固定,通常在农历二十九或三十早上进行。每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人们都会在家门口和墙壁上贴上形态各异的“福”字。这个“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和福运等美好寓意。为了更加深刻地表达对美好的向往和祝福,一些家庭甚至会将“福”字倒过来贴,以示“福倒(到)了”的意思。

在东北地区,汉族同胞举行了一场庄重而神圣的祭祖活动。这是一项备受尊敬的仪式,人们恭敬地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以示后人对他们的敬仰和尊重,共享一年一度的家庭欢乐时光。除夕下午,每家每户都会清扫北墙,摆上祭祀用的供桌,悬挂族谱,并准备香炉和蜡台等用品。傍晚时分,家长带着儿子和必备的礼品,如纸钱、纸扎物品等,前往祖坟或村头,共同跪拜,并燃烧纸钱,默念:“请祖先回家过年。”待燃烧完毕后,便返回家中。到达院门前,再次燃烧纸钱,并放鞭炮,向门神跪拜,乞求祖先允许进入。最后,才可入内。

祖先拜祭仪式要求备齐各种祭品,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蒸制的大馒头。每个馒头上都要蘸上苘麻果浆涂上红色的点,称为“鬼子红”。此外,还要准备果品、糕点、油炸粉条(同样要上色)、米饭、水果等。多数祭品中会有鱼,寓意着“吉庆有余”和“连年有余”。在仪式进行期间,点上红色蜡烛,保持整夜明亮,香烟飘绕。在祖宗家谱前贴上大红对联和各式吊坠。接着献上三柱香,全家老少依次在祭坛前行大礼,口中不停地念诵,虔诚地祈求祖先保佑全家,新年吉祥如意。即便没有家谱的家庭,也会祭拜三代宗亲;在除夕之夜,同样会烧纸金祭祖。祭祖仪式一般会持续到初三。在结束之前,女婿是不被允许看丈母娘家族谱的。

在大东北地区,春节期间家庭聚餐时的礼仪文化举足轻重。最先是宾客入座,饭菜摆放完毕后,应该邀请年长者就座。围坐的圆桌上,位于正对房门或者上菜位置相反方向上的位置最为尊贵,接着依次以“右”为主、“左”为辅的顺序进行着座。每一道菜上桌时,都由年长者先取靠前口,这个规矩由老一辈传承而来。用餐时应该恭敬对待年长者,并适时为他们添酒、添菜。在进食过程中不要有不雅的举止,用餐时夹菜时少夹一些,尤其是较远处的菜应该少动。就座时要保持端正姿势,不要腿交叉或者将手肘搁在桌子上,这也是对年长者的一种不敬。在东北地区,只有在祭奠逝者时才会把筷子竖放在碗里,因此家中的年长者特别忌讳这种行为,同时也不要用筷子敲击碗碟。劝酒时应当斟满,倒茶时则不应灌满,若倒满就被视为在劝客人速饮。此外,倒茶水时壶嘴不应朝向任何人,这些都是一些老传统的规矩。

在过大年这一传统习俗中,为了祈求来年财运亨通,人们都会恭迎财神。这是一种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而恭迎财神并非简单买卖,而是一种社交礼仪。当年除夕临近午夜时分,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这时,男主人会端着灯笼前往户外,恭敬地按照财神所在的方位前行。例如,若财神在东方,他便会往东方方向走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接着,他会放下灯笼,点燃香烛,跪拜财神,然后返回家中。在家中的庭院,他们会摆上供桌,点燃香烛,放鞭炮,共同欢庆。待男主人恭迎完毕后,大家会齐声询问:“财神已经迎来了吗?”男主人答曰:“已迎来了财神。”至此,财神便被迎接到家中。此外,过年的前一天和当天晚上通常不串门拜访,也不轻易向他人借取东西。倘若有尚未偿还的借债,也会在这一天做个了结,直至正月过后再行托付。

在东北地区的民间传统中,除夕夜有着一项特殊的仪式,这一传统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上一辈对下一辈的教导和引导。晚上,全家老少都要参与辞旧迎新的仪式,尤其是在大户人家,这一仪式显得格外隆重。家家都会包饺子,并且十分讲究,认为这一过程至关重要。他们认为,饺子一定不能捏成光边的“和尚头”,因为这样做会让他们担心日子像光头一样“秃”了。在他们看来,只有捏出了褶,才能让他们的生活过得“牢靠”。另外,大年夜的饺子馅料也不使用酸菜,他们担心这样会让日子变得“酸苦”。此外,包饺子的过程中,兄弟姑嫂一起伸手,以示十全十美,并且在摆放时要横六个竖六个,寓意着六六大顺。每个饺子都要摆放得安稳,四平八稳,这样做是出于对新年特别讲究的一种体现。在春节期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一大习俗,不仅除夕夜全家人会吃,而且在初五之前的每个早晨都会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会包入几个硬币的钱,而尝到这样的饺子的人,他们相信这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一切顺利。

一年一度的大年三十,饭前小辈磕头敬长辈,接神之际,孩童肃穆跪地,毛垫、麻袋登场,恭敬地向桌旁长辈行礼。依中国传统礼法,尊者受顶礼膜拜,即跪地顶头于足,或双手加额长跪而拜,又或五体投地,两手两膝与头同时触地。拜年仪式是东北春节的重要环节,饭后,孩童需向父母、祖辈等行长寿、快乐、健康、幸福的拜年之礼,随后,长者备红包赠与孩童。

初一正月,乃是民间盛大的节日,也是新年伊始之际,当特别留意言行,以求吉祥如意。不宜与人发生争执,避免使用刀棒等器物进行舞动,切忌损坏器物;若不慎打碎,须口称“越打越发”、“岁岁发财”,以求消灾解厄;放响的鞭炮不可清理,期冀“岁岁平安”;杜绝杀生,避忌丧葬之事,不进丧家走亲访友;忌于床前拜年,民俗认为这对受拜者不利;另外忌倾洒庭院,清理垃圾,传统认为水土为“财气”,垃圾乃“肥水”,皆不可为也。

在东北地区,从腊月三十开始至正月十五之前,家家户户需要将灯火通明,而且要挂上红灯笼,一整夜都不熄灭。这一传统象征着寿命延长,福神常驻,子孙兴旺。而初一和初二则不打扫地面,以留住好运和财气。俗称“初五”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务必要吃饺子,也被称为“破五”,寓意着摧毁不吉利的现象,以驱除灾难和邪恶。另外,过年时啃猪爪也被认为可以“挠”出财富的运道。

古代习俗中规定,已嫁女儿在大年初一不得回娘家。婚后女儿在此日返回娘家将带来家庭经济压力。这一传统意味着女儿作为儿媳需在婆家服侍客人,因其丈夫家会有许多人前来拜年。而大年初二才是已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丈夫也要同行,俗称“迎婿日”或“女婿日”。女儿回娘家必须带上礼品和红包,数目需为双数,同时会在娘家共进午餐和晚餐,共同团聚,并让长时间未见面的兄弟姐妹相聚,畅谈家常。在亲朋团聚时,礼节对于家人之间的尊重与关系交流至关重要。

自农历年初三起,随着亲朋好友相继前来拜年,家庭聚会渐入佳境。对于家中长辈和众多后辈,招待客人纷至沓来,场面异常热闹。孩子们在这样的场合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礼节教育,有益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在东北地区的传统习俗中,家中通常摆放一排较大的橱柜,用以摆放客人所赠的礼物。若有新客造访,看到橱柜上摆放的礼物,不仅让家人和客人感到骄傲,同时也彰显了一种尊重和彼此间深厚的情感。

在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时,空手造访往往被认为是不太礼貌的行为。拜年时的交谈通常以赞美和祝福之辞为主,对长者祝愿健康和幸福,对中青年则祝福其事业和家庭,对孩子们则祝福学业有成、生活美满。总之,在新年期间,言语宜吉利吉祥,注重对他人的祝福,而非自我倾诉,玩笑言语也应适可而止。若有拜年宴请,宾主双方都应准时赴约。当遇到不熟悉的亲友时,应主动介绍自己。东北人性格豪爽直率,言辞直截了当。但需特别注意礼仪,并将这一传统代代相传。对长辈的拜访宜选择在上午进行,因为过年期间人们通常起得较晚,不宜太早造访。若拜访没有宴席的亲友,拜访时间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在新年来临之际,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尽量避免使用否定用语,而要多使用充满积极正能量的字眼。尤其是在对待长辈时,除了常规的问候外,我们应该多称赞他们的容颜和精神状态。如果家中人口众多,可以说“子孙满堂好热闹”,而如果家中人丁单薄,便用“精神奕奕好福气”来避免使用“老”字。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风俗禁忌颇多,不仅包括忌打破器物、忌争吵谩骂、忌就医、忌参加葬礼,还有忌让新媳妇回娘家观赏灯笼并留宿。若新媳妇非得回娘家,也须在天黑之前回家吃团圆饭。

在东北地区的元宵节晚上,人们会进行一项名为“送灯”的传统活动。他们用面粉做成碗状的灯笼,然后倒上油,用线做成点火的捻子。然后,他们会在屋外的窗台、大门墩以及仓房前点燃这些灯笼。此外,他们还会将带有油的锯末子点燃,沿着从家门口到墓地的路线,每隔一段距离点上一支灯笼,形成一片豆大的微光,十分壮观。这一传统被称为“送灯”,既是对神仙的敬意,也是在烛火中祈祷,祈求天神的保佑,迎来新年的好运和平安幸福。更重要的是,人们会将这一传统代代相传给孩子们。

东北地区的居民在农历新年的前一晚常会点亮长寿灯,并保持通明晚上。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会挂上红灯笼,象征着喜庆与祥和,脸上洋溢着笑容。夜幕降临时,灯笼将一直被点亮,寓意着延年益寿,家庭和睦。

在传统谚语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月里剪头会导致舅舅去世,因此东北地区的居民通常不会选择在正月剪发。而到了农历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相信龙抬头,据说这一天剪头会带来吉利的结果,寓意着新的一年正式开始生活和生产。

年味所指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年味中蕴含着祖先留下的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成为了社会行为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在这方面,中国东北地区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最粉色的Ni"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culture/8Wj1nB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