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画廊,三十年艺术记忆的珍品馆舍

红门画廊“记忆墙”展览现场

近日,“红门画廊30周年纪念项目——记忆墙”在北京798艺术区红门画廊展出。推开红色大门,热闹非凡,众多艺术家、策展人以及红门过往的员工汇聚一堂。300多张展览的邀请函以年份为序跃然白墙之上,展示出红门作为中国首家关注当代艺术的商业画廊30年来的发展历程。

红门画廊“记忆墙”展览现场

“红门”里的蓝色记忆

纵使现场热闹喧哗,白墙上色彩缤纷,但仍挡不住迎面而来一面醒目的蓝墙。红门画廊创始人布朗·华莱士(Brian )与我们分享了红门里的这抹蓝色记忆。

“这面蓝墙来自于2019年红门合作的艺术家——彼得·韦恩·刘易斯(Peter Wayne Lewis)。作为一位资深的牙买加裔美国当代艺术家,他在世界范围内举办过许多展览,也曾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合作大型展览,并且多年前参加过红门的国际驻地项目。每年夏天他都会来北京,在北京北郊的工作室里创作。

红门画廊,三十年艺术记忆的珍品馆舍

布朗、UCCA馆长田霏宇与艺术家Peter Wayne Lewis合影

他的作品受到非裔美国人传统的影响,融入了爵士乐,并被北京的嘈杂热闹所感染,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和结构。布朗基于对他作品的喜爱,和相识多年的了解,迎来了久违的合作。

红门画廊,三十年艺术记忆的珍品馆舍

Peter Wayne Lewis在红门展出的作品

有意思的是,在他的展览中,他总是要求有一堵蓝色的墙。于是2019年在做《弯曲的时间——从金斯敦到北京》的展览时,红门画廊里的一面墙刷成了蓝色来陈列他的作品。通常,在展览结束后,空间会恢复原样,再次涂成白色,但是自那以后,几乎所有走进画廊的艺术家都说那面蓝墙看上去不错,所以布朗决定保留它,也保留下那段合作的记忆。

红门画廊,三十年艺术记忆的珍品馆舍

1991年红门画廊开幕展邀请函及设计手稿

三十年相守的岁月记忆

红门三十年回顾展开幕式上,蓝墙上挂着四幅风格迥异的画作。1991年,红门画廊在北京东便门角楼开业,布朗为王利丰、王鲁彦、大弓、张亚杰四位艺术家策划了画廊的首次展览。布朗回想当年的情景时说:“那时候人们对画展还没什么概念,来看展览的不是画家的亲戚,就是朋友,买作品的人也多是友情支持。”

红门画廊,三十年艺术记忆的珍品馆舍

(从左至右)王鲁彦、王利丰、大弓、张亚杰的作品

三十年过去,现在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四人的作品已经被海内外知名艺术馆和机构收藏。布朗选择把首展时的四位艺术家作品,放置在最醒目的蓝墙上,更多是出于感性的怀念,怀念那个纯真的年代,怀念自己和艺术家们共同走过的青春岁月。

青年布朗与王利丰

正中的作品是王利丰1991年为开幕首展创作的,30年过去了,他在红门销售出的作品有200件,这件却一直保存在自己手里,仿佛是想把光阴的记忆封印其中。

舞美专业出身的王利丰,对于综合材料绘画的指向性颇为敏感。作品中纸浆及零碎的金箔营造出斑驳苍茫的效果,墨黑碑拓的粗犷渲染,烘托出大气磅礴的时空感。他在创作主题上对历史文化质地进行捕捉,在修行求变中寻得材料本身的语言。

红门画廊,三十年艺术记忆的珍品馆舍

如今的布朗与王利丰

他回忆与红门合作最初的十年,也是与画廊同奋斗创业的十年。“布朗总是讲艺术家才是画廊经营的核心,跟他合作能够感觉到存在感及自身活力的发挥,他也能够听取艺术家的建议,从而赢得了在艺术圈的尊重和人脉。”

青春逆袭的未来记忆

如果说合作了30多年的王利丰对红门像孩子一样的宠爱,那么,刚刚开始合作的青年艺术家们对于这家有分量的画廊多了一分仰望。不仅因为它的年龄大,更是因为许多他们的偶像级艺术家都是从这里起步。

身为95后的Kalman Pool(刘锦鹏)在英美留学与生活了近七年,在选择合作的国内画廊的时候,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画廊能否真正认可和理解他的作品,画廊主的国际化眼界与合拍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几个因素。

Kalman Pool作品图

今年春节期间,给布朗发去新年祝福,那时布朗刚从澳大利亚回来,在广州隔离。出于地主之谊,经常给布朗送些广州小吃,于是便交谈起来。“布朗就像一块活化石,他的亲身经历提供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靠前手信息,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促成了后来我在红门的个展——“变异加速”——描述了新冠疫情期间与我和红门这段奇妙的缘分。”这个展览融合了大幅绘画,充气装置和行为表演,艺术形式非常丰富。

Kalman Pool作品图

如今,许多学院和艺术市场中的大咖曾经也是年少轻狂的前卫艺术家,他们的艺术生涯从红门起步,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然而,互联网异军突起,社交媒体席卷而来,面对时代的洪流无可逆转,三十年前的前卫画廊变成了传统老字号,红门对于新鲜血液的渴望,显得尤为迫切。以 Pool为代表的80、90后艺术家的出现,又唤醒了老红门的青春能量。

红门画廊,三十年艺术记忆的珍品馆舍

吕哲作品

吕哲作品

吕哲的绘画进入到一种情感细致的相对精致表达之中,他用一种“剧照感”的方法,塑造了半故事式的情景,赋予符号化事物以存在感。

胡靖作品

胡靖作品

胡靖的作品把“简单到仅仅是看到的、想到的、心里的”事物放进一个个盒子。在限定的空间里,抒发烦躁、恐惧、麻木、无奈以及对繁琐生活的厌恶。

蒋龙木雕作品《皮囊》系列

蒋龙木雕作品《皮囊》系列

木雕艺术家蒋龙,用一根根椴木打磨出一具具“皮囊”,不管这些皮囊是什么质地,却都包裹着一颗心。皮囊可以不相信自己的心,但一颗活着、醒着的心同样无法拒绝这副皮囊的包裹。

三位80后艺术家在选择合作画廊时,均提到了红门以“艺术家为核心”的经营理念。我想,这正是以红门为代表的老牌画廊,能在跌宕起伏的当代艺术市场中,以涓涓细流之势立足至今的门道吧。

Pool展览《变异加速》现场合影

新老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好的艺术机构,都应该不断去接受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艺术家,新的潮流。此刻,中国青年艺术家能否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是这个时代赋予东方世界的一种机遇,而幸运能否降临,取决于自身的实力,亦取决于国际性好机构的力挺。

当年东便门角楼红门画廊的艺术家合影

遥想当年的集体回忆

除了展陈在空间里的作品和邀请函外,展览还有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0周年记忆征集”。红门画廊官方微信公开向合作过的艺术家们征集有关画廊的记忆,公开邀请一经发出,回信便如潮涌一般将记忆推回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青年时期的谭平与布朗

谭平: 我与红门画廊结缘已有26年。九四年我从柏林回到北京,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做了个展。展览来的人很多,有一个长得像列宁的外国人来到我展览的现场,还会说中国话。(接触后觉得他更像白求恩,无论长相还是性格。)当时除了说几句很好和喜欢之外,还与我谈起是否可以合作在红门画廊做展,这是我在北京正式与画廊合作的开始。

陈文令与布朗在红门30周年展览现场

陈文令:在红门画廊的驻地艺术家都是外地的。每人驻地二个月,而布朗给我三个月,每月还有生活费。在驻地期满前几天,我骑着一辆二手市场买來的破旧脚踏车到索家村艺术区租了个一百多平的工作室。这是我人生最有价值的一次決定。从此,我的人生发生天翻地履的变化,连白日梦都不敢做的各种美好接踵而至。

艺术家孙佰钧创作留影

已故艺术家孙佰钧的夫人在给布朗的邮件中写道:虽然他离开了至爱的艺术和家人,他的实验精神还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还在,他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记录的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过程还在。艺术的过程就是艺术史。当一个艺术家融入到激荡的洪流中锤炼时,身心受到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岁月在时间的长河里存粹,在河流的波光里呈现它本来的样子。

艺术家申玲和友人

申玲: 靠前次去角楼的红门是看师姐孔海燕的展览。一个老外,腼腆地、略带羞涩的看着出出进进的人,有时会坐在墙角里,注视着展厅,虽然是一副生面孔,可从他的神情里仿佛看到一个皇城根下长大的孩子,与角楼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开幕的晚上,布朗很开心,笑着拥抱大家,用蹩脚的中文说的较多的就是“干杯”。

布朗回复她: 一想起申玲和王玉平两口子,满脑子都是那些展览,还有到他们在北京南城外的家和工作室——明亮、阳光、俏皮、既波西米亚又嬉皮!这才是申玲呀!干杯吧!

艺术家们或悠扬,或淳朴的笔间回忆,证明着对艺术的深沉之爱,也充盈着这个时代缺失的真诚。很多人会说30年前,自澳洲远道而来的布朗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之一,可又怎能否认那个特别的年代同样也成就了他呢?

人生中最美的收藏,也许并不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而是画里的那些往日时光。

2005年,《红门画廊靠前届访问艺术家联展》参展艺术家与布朗在东便门角楼合影,左起:陈文令、陈宇飞、徐文涛、 布朗、孙佰均、沈敬东

听布朗聊未来

艺术中国:红门现在合作的艺术家处在哪个年龄段?后续在艺术家合作上的有哪些打算?

布朗: 大多数的合作艺术家,都是五、六十年代生人,有一小部分80、90后的年轻艺术家。下一步的工作,我们将立足中年艺术家,逐渐扩充和青年人的合作。目前,合作的最年轻的艺术家是Kalman Pool(刘锦鹏),他是95后,只有24岁。

艺术中国:近期为哪些青年艺术家举办过展览?

布朗:今年4月我们为 Pool举办了个展。他所有的艺术学习背景都在海外,在伦敦和芝加哥拿过两个学位,也是瑞士手表品牌的合作艺术家。红门的展览上,他的作品从大幅绘画,充气装置扩展到现场互动,通过这样有趣的艺术组合,大众对他印象深刻。有些人一直在思考新的艺术形式,却很难跟上新艺术的发展速度。我认为他在未来有很大的潜力。

5月份是吕喆和胡靖的双个展,他们俩都是30几岁的艺术家,但我们已经认识很久,很了解。虽然他们都还年轻,但是作品中都透着一种对生活的冷静观察,对于年纪尚浅的艺术家来说是不容易的。

艺术中国:如果你要与一位艺术家合作,最先考虑的是什么?

布朗: 他们的艺术要非常有趣,而不是抄袭已经有过的创意。中国教育体系的一大优点是绘画技法教授的非常好,除此之外,我想多了解他们的想法、观点、生活,看看能否在此基础上长期合作。

艺术中国:与青年艺术家合作有代沟吗?

布朗: 没有。红门代理的许多“老”艺术家,谭平、王利丰、刘庆和等等,他们开始和我合作时也都是年轻艺术家,况且,我也年轻过。

艺术中国:与30年前相比,画廊已经从新兴行业变成传统行业,人们在艺术博览会、拍卖行甚至网上购买艺术品,那么画廊如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布朗: 画廊的角色一直是代理艺术家,办展览,销售作品,但是社交媒体时代确实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尤其对于我这样不擅长用社交软件的人。

艺术中国: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很多艺术家有自己的社交账号展示作品,甚至通过社交平台与客户交易,艺术家和藏家的关系比以往更加密切,面对这种问题,画廊应该做些什么?

布朗: 无法阻止,也没人能阻止,要来的总归会来。画廊应该尽快跟上这种趋势。最近,我们入驻了“一条”,通过“一条”买艺术品的人都来自北京以外,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艺术中国:对于刚起步的青年藏家有什么收藏建议吗?

布朗: 来画廊找我聊聊天。

艺术中国:想过下一个30年,红门会是什么样吗?

布朗: 我只能引用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先生对我说过的一句话:Brian,Good Luck!布朗,祝你好运吧!

90年代布朗在办公室

红门30周年展览直播现场

当年,布朗拿着大哥大打电话时,绝对不会想到几十年后手机会有一种用途叫做——直播,互联网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如今,人们对于五年之后的变化都不敢妄加预言。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祝福三十年来及未来所有经由红门走进当代艺术天地的人们“Good Luck!”

(文/庞雪姣 图片及部分资料由Brian 与红门画廊提供)

展览信息: 红门画廊30周年纪念项目——记忆墙

展览时间: 2021.8.1——2021.9.19

展览地址: 798红门画廊

来源:艺术中国

编辑:青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雷雷雷wl"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art/8aq17n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