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毛女,经典与新解的艺术赏评

电影白毛女,经典与新解的艺术赏评

1942年5月2日,毛**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产*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产*的理念的艺术作品。1942年6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创作了报告文学《白毛女人》,成为《白毛女》题材最早的作品。对其后创作出来的歌剧《白毛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44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把它加工改编成了歌剧《白毛女》,并把这个故事的主题从民间传说中的惩恶扬善,升华为时代特色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歌剧《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产*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

1950年,水华、王滨、杨润身等人将歌剧《白毛女》改编成同名电影。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来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作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和苦难的承受者,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杨白劳、大春、张二婶以及反派人物黄世仁、穆仁智等,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从整体构思到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以比兴的手法,结合蒙太奇的运用、情绪的对照及情节的呼应,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命运和性格,又深化了主题。在音乐方面,它借鉴同名歌剧所长,又有所发展,富有民歌风味的韵词和曲调,和谐优美,为本片增添了艺术光彩。该片的成就和特点使《白毛女》成为新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由于电影《白毛女》有着比歌剧更加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公映之际又值土地**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揭露封建剥削制度吃人罪恶的较好教材。在当时全国25个城市的120家电影院首轮放映的观众就达600万之众。其中,仅在上海一地的首轮观众就有80余万。到1956年的时候,国内观众已达5亿人次,相当于当时中国人口的总数。超过我国电影放映史上的任何一部中外电影的*高观众记录。此外还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

作为新中国最早诞生的故事片之一,《白毛女》取得的成就是独特而显著的。它所讲述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不仅生动诠释了“翻身”与“解放”的关键词,而且深刻引导了曾经一统银幕的“工农兵电影”范式的确立。为起步阶段的新中国电影赢得了*高观众记录并蜚声于国际影坛,被认定“在中国 —— 红色的东方也存在着电影艺术的唯一确证”。

本片于1951年获第六届卡罗维 · 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1957年获文化部1949 — 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九寻笑"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art/8VV1nR0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