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文旅微博】范周谈人文经济,因地制宜培育文旅新活力

【环球网文旅微博】范周谈人文经济,因地制宜培育文旅新活力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 记者 安绮)刚刚过去的2024年清明节假期,旅游领域新样态、新模式、新气象不断丰富。**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1.5%;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7%。“文旅消费如何从开门红走向长红?”在今日登上微博热搜,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近日,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教授在《新质生产力: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主题演讲中谈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不仅需要提升产业效率,更需要关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精神富裕的向往;同时,流量经济时代,文化旅游发展也不仅依赖生产和消费环节,传播也是生产力。

谈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助力文旅消费从开门红走向长红?范周提出需要处理好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并分享了三点建议:

靠前, 不断突破文旅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边界。 在生活美学化、创意常态化的当下,设计也是生产力。早在2014年2月,*务*已经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要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融合”。如今,工业设计已经成为最具增值潜力的产业环节之一,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测算,工业设计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的收益。

日前,*务*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提到,“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在“实施设备更新行动”中,提到推进索道缆车、游乐设备、演艺设备等文旅设备更新提升。未来,新质生产力在文旅产业的应用,必将进一步向实体、实用**。通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向相关产业融合,进一步实现精神性与物质性、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第二,放大文旅产业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鲇鱼效应”。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化的重要趋势,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约70%-80%,相比之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生活性服务业将成为承载投资和消费的重要领域。

文化和旅游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就业“蓄水池”、提振内需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例如,洛阳牡丹文化节正是通过发展节庆会展和文化旅游实现了以花兴产、以花靓城、以花惠民的良好收效。目前洛阳市牡丹种植面积7.7万亩,洛阳牡丹相关企业240多家,从业人员3.3万人,观赏、深加工、药用、衍生品四大类型产品340多种,牡丹产业总产值13亿元,牡丹节会总收入278亿元。

第三,要重新理解“文旅人才”。2022年公示的18个新职业中,包含“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三个文旅行业职业。文旅新业态不断产生、新职业不断增加,“一边规范一边创新”正在成为常态。新职业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市场对于相应人才的需求也在扩大。新质生产力表面看是机器、机器人创造新质生产力,实质是人在创造新质生产力。

推动科技进步的是人,是人的复杂劳动。因此,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未来,文旅人才也不再局限于“懂文化、懂经营、善管理”这类教科书中老生常谈的描述,而逐渐向“ABCD”人才,即拥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科学(Data Science)四个领域开拓性技能的人才转型。

“文化旅游作为精神生产的重要方式,我们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依赖创新的社会氛围、文化多样性的滋养、教育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范周最后表示,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要技术、要创意、要人才,要有融合发展格局、要因地制宜,也要有人文经济关怀下的烟火气!”(完)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AWYYY"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money/8aeB6R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