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亿级,仿古青铜器村家家藏“国宝”style=丨乡村共富路

年产值亿级,仿古青铜器村家家藏“国宝”style=丨乡村共富路

编者按:

10月23日,*务***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近日,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对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明确了职责任务。

河南省涌现出哪些力争上游、有发展后劲的特色乡村?顶端新闻奔赴各地,推出《乡村进化论》系列报道,在田间地头寻找闪耀的星星之火。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监制:关国锋

策划:朱琨 杨韬

统筹:赵强 陈松 程时培

采写:顶端新闻记者 王莉/文 时硕 席荣荣 实习生 丁浥尘 /图、视频

“后母戊鼎、四羊方尊、莲鹤方壶……这儿能看到各种‘国宝’。”村支书方明伟兴致盎然地介绍着路两侧的青铜器。在他眼中,这些不仅仅是青铜器,更代表着烟涧村的历史,承载着村庄发展的希望。

走在村里,随机遇到的村民,都可能是身怀绝技的青铜器制作高手,无数精美的青铜器从这些巧匠手中诞生。这里,就是“中国仿古青铜器靠前村”——烟涧村。

“中国仿古青铜器靠前村”

烟涧村,又名烟云涧,位于洛阳市伊川县葛寨镇东北部。

目前,烟涧村近一半村民都在从事与青铜器铸造有关的工作,在村里,提起青铜器,男女老少都能唠两句。人人都是能工巧匠,个个都是工艺大师不是虚言。

在青铜大道两侧,商铺沿街而立,随意走进一家商铺,就有低价批发“马踏飞燕”、物美价廉的“后母戊鼎”。

谈及村里的青铜文化,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研究员、馆长方长勋滔滔不绝。“早在夏、商、周时期,帝王们溯伊水双龙溪,到九皋天室山一带祭祀天神,烟云涧是必经之地,‘烟云涧’村成为铸造供应各类祭祀用青铜祭器、礼器的专门场所。”

时光流转,这份青铜器铸造技艺代代相传始终未丢,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但早期只有少数人参与,并未形成规模。1963年前后,村里老人沿着老祖宗的技艺,重拾了青铜器铸造。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开放的发展,烟涧村涌现不少制作青铜器的小作坊、小企业。

村支书方明伟介绍道,目前烟涧村从事青铜器铸造的企业加农户共有130多家,涉及2000余人,年销售额超1.2亿元。

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研究员、馆长 方长勋

从“为了挣钱”,到“传承文化”

起初,村民们制作青铜器,更多是为了挣钱。

村支书方明伟就是其中一员。1989年,方明伟赋闲在家,村里的老师傅劝他:“跟着我做青铜器,不说大富大贵,起码能让你衣食无忧。”

闻言,方明伟心动了。学习大半年后,他决定单干。“在师傅那能做,回来就掌握不住时间和温度,浇了三炉都失败。”不断尝试,摸索了近一年时间,他才慢慢掌握要点。

村里不少人亦如此。方明伟说,一开始大家会做的样式不多,一炉子可能就两三种。因为工序多,要求高,大部门村民做得都比较粗糙,卖相并不好。

“做得不好,就得改!”每家人都在琢磨,该怎么改进?“互相交流、外出学习、琢磨古书,从练习雕刻手法到把控浇注温度,再到研究做锈技巧,能用的办法都用了。”方明伟坦言,在竞争过程中,大家的技术越来越好,烟涧村的青铜器铸造规模也越来越大。

但不管技术怎么进步,烟涧村人始终没变的是坚持手工制作和古传的失蜡法。

“只有失蜡法才能将青铜器的神韵展现出来,人工雕刻才能将细节更完美的呈现。”方长勋表示,烟涧村仿古青铜器的成功,除了悠久的历史,更得益于工匠们对技术的追求。

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方长勋正是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之一。从为了挣钱,到成为非遗,在制作青铜器时,烟涧村人又多了一项使命:传承非遗技艺,发扬青铜文化。

年产值亿级,仿古青铜器村家家藏“国宝”style=丨乡村共富路

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走近这些大大小小的青铜器作坊,远远就能闻到蜡燃烧的味道,伴随着抛光机和电焊吱吱作响的声音。

“从刻制模型、翻模子、制作组装蜡型、烤制、浇铸铜、打磨到最后上色做旧,共有108道工序,细节部分都需要人工雕刻,最难的是模具雕刻和上色做旧。”袁媛依次介绍着每道工序的难点和重点。她是烟涧村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新一代传承人之一,同时也经营着一家青铜工艺公司。

2014年,袁媛因婚姻来到了烟涧村。在这里,她靠前次见到青铜器,也靠前次见识青铜器制作之繁琐。近10年时间,袁媛从“小白”逐渐成长为“专家”,现在的她已能熟练地区分各式青铜器的优劣。

“花纹得手工一点点雕刻,一件高30多厘米,宽20多厘米的鼎就需要20天,错一刀可能整个模型就毁了。”今年50多岁的模具雕刻师方师傅做这个已经30余年。即便如此,每一次下刀前她还是会慎之又慎。

在她旁边,放着几本已经被翻烂的青铜器画册,画着各式青铜器的花纹要点,画册上沾有新旧交叠的蜡印。

想高度仿真,上色做旧就得讲究。在方长勋的院子里,几乎每块砖下都埋有青铜器。“文物上的锈是在岁月积淀下逐渐形成,现在做就需要化学上色,上色后埋在地下,形成的锈色更真实,更美。”方长勋表示,自己坚持此法,只是想更加还原青铜器的美。

在烟涧村能工巧匠的手下,不论是普通的仿古铜镜,还是“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国宝,都能做到形制一模一样,花纹高度还原。

“青铜小镇”的新规划

作为新一代传承人,袁媛和丈夫身体力行在推广着产自烟涧村的青铜器,将他们送往全国各地。她表示,自己的愿望很简单,“想让我们烟涧青铜器能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人都能买得起,用得到的产品,也希望更多年轻人爱上我们的青铜器,一起传承青铜文化。”

青铜器走下“奢侈品”的高台,走进更多普通人家中,也是村支书方明伟的愿望。

然而,除了少数较大的企业外,烟涧村的青铜器更多来自农户的家庭作坊。没有规范的标准、设计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包装单一、物流和销售渠道狭窄,无一不限制着烟涧村的发展。

寻变,才能有新发展。目前,在伊川县和葛寨镇两级政府的扶持下,烟涧村规划建立了青铜专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65亿元,占地约40亩,预计2023年年底建成入驻。物流园及交易市场也在后续计划中。

“产业园规划能入驻四五十家,目前正在招商,建成后沿街的工厂都将挪到产业园,生产更规范,也更环保。”方明伟表示,后续产业园内还将打造展厅,用于展示精品。

除了产业园的建设,烟涧村村委计划联合商户注册集体商标,共同打响烟涧村“青铜小镇”的名气,吸引更多人来,销售更多青铜器出去。“希望以后大家提起烟涧村就能想起青铜器,提起仿古青铜器就想到烟涧。”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只喜欢天空"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home/8jevnB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