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超话,校园生活点滴,饭圈文化新风尚?

你有自己的偶像吗?TA是歌手、演员,还是作家、导演、运动员?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对偶像喜爱的方式,而“饭圈”似乎是当下谈到追星就避不开的话题。最近,“饭圈”又因为向体育界、学术界外溢引发了公众关注——知名运动员发文抵制“饭圈”,“学神”韦东奕被造谣……而“饭圈”本身也“推陈出新”,玩出了更多新花样。

体育明星、专家学者像演员、艺人一样受到公众关注和喜爱,本是好事,但过度“饭圈化”却会给别人带来困扰。该怎样让表达喜爱的行为更理智?

“饭圈”更疯狂

看过偶像的“眼珠子”被收藏

“眼珠子”其实是隐形眼镜的网络新代称。社交网络上,不少粉丝在参加完偶像演唱会、签售会后,将当时佩戴的隐形眼镜保存下来珍藏——粉丝们纷纷拍照晒出看过周杰伦、林俊杰、鹿晗等明星演唱会的各式各样的隐形眼镜,有的粉丝将“眼珠子”粘贴在卡片上,放入保存袋里封存,还有粉丝制作了“眼珠子”珍藏册,里面收藏了看过各种演唱会的“眼珠子”,旁边标注着相应演唱会的明星、时间、地点。有些粉丝还将看过偶像的“眼珠子”挂在二手平台上出售,一副原价只要十几元的日抛隐形眼镜,在被戴着看过明星演唱会“镀金”后,价格就能飙升至几十元甚至数百元。

记者在某闲置物品交易平台上搜索关键词看到,一副看过薛之谦演唱会的“眼珠子”标价40元,看过周杰伦演唱会的“眼珠子”售价500元。

一位资深粉丝告诉记者,看过偶像的“眼珠子”或许只是粉丝们在“玩梗”,炫耀自己曾有过现场接触偶像的经历,并不是真的要出售。而另一种官方发行的“明星小卡”,则是实打实的饭圈“宠儿”,并在二手市场上身价暴涨。“明星小卡”就是购买偶像专辑所赠送的各式各样的周边卡,还有偶像生日卡、签售卡等。这些小卡和银行卡差不多大,上面印着偶像们未公开发布的写真或自拍。众多国内外当红偶像团体的小卡在网络平台销售火爆,价格低则几十元,高则数万元。

从“入会”“集资”到曾让“饭圈”文化引起官方层面重视的“倒奶”事件,再到“私生饭”屡次影响艺人生活,疯狂的“饭圈”似乎从未平静,还有向其他领域延伸的趋势。

过度追星“外溢”

运动员、学者生活被打扰

10月24日,话题“杨舒予再发文拒绝粉丝接机”冲上热搜,体育“饭圈化”再次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这位女篮队员发文拒绝粉丝接机,拒绝粉丝蹲守未公开的训练行程并索要签名,称这样非法获取自己个人信息和行程的事情让自己感到很恐惧。

无独有偶,乒乓球运动员王楚钦的知名度也使他的个人隐私受到了侵犯,尤其是来自所谓“粉丝”的侵扰。这些所谓的“粉丝”在机场、训练馆外、宿舍酒店外等候并长时间跟拍,有些人甚至侵入他的房间,严重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王楚钦站出来,通过社交媒体发声,呼吁抵制“代拍”和长时间跟拍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在此之前,乒乓球选手樊振东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披露了某女士通过多日跟踪确定他的酒店房间号,多次非法侵入他房间的事件。

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也受到了“饭圈”文化外溢的影响。

最近,有关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被解雇的信息在网上流传。有媒体就该信息向韦东奕所在的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求证,该学院综合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韦东奕仍在职。自从韦东奕在互联网上走红后,不断有关于他的“离职传闻”传出,这些消息频登热搜榜,却又最终被证伪。

关注本是“正能量”

畸形行为却侵犯偶像隐私

“我觉得专家学者、体育运动员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追捧并不是一件坏事,这至少证明年轻人的视线不再只被娱乐圈的明星、艺人所吸引,他们也开始崇拜真正能为学术作出贡献、为祖国争光的人。”

市民冯先生是“80后”,他说,自己的孩子作为“00后”,曾经沉迷于娱乐圈话题,在自己的有意引导下,孩子开始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有了自己崇拜的运动员。

“与某些明星不同,运动员的地位和成就是通过比赛拼出来的,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样的偶像更有积极意义。专家学者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运用各种平台为普通人提供了以往难以获得的学习机会,也用一个个学术成果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冯先生认为,粉丝的支持是好事,但没有了边界感就会造成负面影响,“粉丝的喜爱会给运动员、学者带来精神上的支持,但是‘饭圈’那一套可能会干扰到他们正常的比赛、研究秩序。”

有观点认为,如果体育明星被过度关注,让外貌和私生活成为追星的主线,那么体育精神和体育比赛的内核反而会被边缘化。

你认为“饭圈”文化中哪些行为是畸形的?近日,记者发出了关于该话题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3.21%受访者选择了“控评、集资”,50.46%受访者选择了“粉丝团体间的冲突”。

合肥工业大学超话,校园生活点滴,饭圈文化新风尚?

历史人物也有“圈”

保持理性才是追星正路

如果你以为“饭圈”文化只是向其他领域的知名人士蔓延,那还是低估了它的力量——就连历史人物、大熊猫都拥有自己的粉丝阵营。

在百度贴吧、知乎、B站等人文社科氛围比较浓厚的平台,可以看到“关公战秦琼”式的历史人物对比,以及“哪个朝代才是中国历史巅峰”的讨论。其中许多讨论早已超出了学术范围,进入明显的“饭圈”层面。比如,2023年高考录取期间,有考生在孙权墓前放了一张中国科技大学(本部位于合肥)录取通知书。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孙权屡次在合肥城下被张辽“暴揍”,这张录取通知书意在讽刺孙权“一辈子都没去过合肥”。有人认为,这一举动正是“历史话题饭圈化”的产物。国宝大熊猫也有自己的“圈”:2019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目前国内圈养的600多只熊猫中,大约400只熊猫拥有自己的微博超话,而今天这个数字则更多。

“我可以理解‘饭圈’文化的存在,每个人表达自己喜爱的方式不同,也有为此付出金钱、精力的自由,而且大多数人是理性的。”“90后”市民小盛自认为也是追星族的一员,有过多次跨越半个中国追偶像演唱会的经历,但她从未在明星周边上“氪金”,也不参与任何侵犯偶像隐私的行为,例如跟拍、酒店围堵等。“‘饭圈’中其实有很严密的阶层划分,很多有明确规划的行动都是掌握着后援会话语权的人去策划的,其中也有不少‘生意经’。”小盛希望,追星应该保持理性,拒绝过激行为。

中央网信办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要求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公开发文抵制畸形“饭圈”文化的公众人物,也向社会传递着强烈的信号:无论是不是知名人士,都有保护自己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作为粉丝,更应该给他们基本的尊重。

合肥工业大学超话,校园生活点滴,饭圈文化新风尚?

合肥工业大学超话,校园生活点滴,饭圈文化新风尚?

市民 张先生

我认为现在年轻人追星的对象,从娱乐明星转移到体育运动员、教授专家,其实是一件好事,这些人为社会、国家作出的贡献更大,更值得我们热爱。但是有些不理智的追星行为,已经干扰到他们的正常生活,这就过分了。

合肥工业大学超话,校园生活点滴,饭圈文化新风尚?

市民 李先生

我一直很反感“饭圈”,因为有些人总是放大偶像的一言 一行,把偶像的话奉为真理,还强行要求他人去认同,这种行为很让人讨厌。不过我觉得这种现象其实只存在于小圈子里,不会对大众产生明显影响。

合肥工业大学超话,校园生活点滴,饭圈文化新风尚?

市民 张女士

追星本身没什么不对,但一些粉丝把“饭圈”畸形的文化带入体育圈、学术圈,就会影响他们本来的训练秩序和个人生活。我希望相关部门对这一现象多一些关注,家长、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不让歪风蔓延。

微观点

畸形“饭圈”带来畸形“繁荣”

央视新闻

青少年是互联网表达最活跃的群体,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一些人受“饭圈”文化的负面影响,受娱乐资本的长期操纵,被“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等错误价值观误导,很容易把“饭圈”文化带到公共表达、政策讨论里,将追星小圈子里的戾气、幼稚思维带到更广泛舆论场域里。“饭圈”内部不断极化,压缩理性表达、文明行动的空间,最后变成集体的“因爱痴狂”,因为封闭而偏执,因为偏执而疯狂,最后无视社会公序良俗,突破法律底线,实施网络暴力、窃取个人隐私、破坏公共秩序。

近年来,“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饭圈”乱象治理取得相当好的效果,但是,也要对“饭圈”的扩散、溢出效应做出针对性的治理安排。目前,相关问题受到职能部门的重视。此前,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就专门强调:不得挑唆参赛运动员、教练员等粉丝群体互撕谩骂、拉踩引战、刷量控评、应援打榜。从中可见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界侵扰之严重。

畸形“饭圈”只会带来畸形的“繁荣”,进而将自身偏执、暴戾的病毒注入正常的竞技体育、文学、艺术等领域。所以,绝不允许把“饭圈那一套”带到体育比赛中,也不能允许文学、戏曲等文化领域被其侵扰。针对“饭圈”的“破圈”扩散,要拿出治理“破圈”的措施,线上线下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实现治理的常态化、制度化,坚决清除这颗毒瘤。

别用“饭圈”碰瓷韦东奕

澎湃新闻

这不是韦东奕靠前次“被离职”,去年年底就传过一阵儿。在自媒体文章里,韦东奕也算是日常离职,他已经陷入离职、辟谣、再离职、再辟谣的循环里。这一切,已经很像“饭圈”的操作——造神、拉踩、制造悲情,这在舆论圈的炒作套路里其实并不少见。不可否认的是,韦东奕确实有一批粉丝,他们很努力地捍卫“偶像”,当然这也并非韦东奕的本意,而且他大概率会异常苦恼。很显然,数学家不需要粉丝,粉丝只会毁了数学家。

“饭圈”的外溢现象当下日益严重,在韦东奕成为受害者之前,竞技体育界早已是“饭圈”化的重灾区,包括围堵、代拍、围观私生活、编写小作文——自家“爱豆”被雪藏、被压制。比如,这两天传得沸反盈天的“全红婵退出国家队”“某某领队打压全红婵”,搞得竞技体育界像娱乐圈一样乌烟瘴气。

就以韦东奕的那些“饭圈”粉丝为例,看似是在追捧一位学者,但其本质却是反智的。他们似乎不理解也不在乎现代的学术生产逻辑,他们想象的学术生态仿佛是武侠小说里的江湖。他们对具体的学术成果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在意的只是韦东奕作为一个“世外高人”,他有哪些“江湖传奇”,又有哪些“是非恩怨”。

粉丝们也不妨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一位真正的学者来说,应援、拉踩什么的都是浮云,真正喜爱一位学者,就保持适当的距离,让他有一张平静的书桌,这就是最大的支持。

网友回复

网友@xiaozifei鱼: 乒乓球都“饭”成啥样了?

网友@小满_LM: 有人就有“圈”,管好自己最重要。

网友@gunyuanyidian-: 不理智行为是个别,我们“饭圈”招谁惹谁了?

记者手记

热爱,要以理性为前提

“饭圈”,已经不局限在“人”身上了。除了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几乎每位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粉丝阵营、历史人物的粉丝在贴吧“互撕”,一些品牌、产品也在“饭圈”文化的影响下沾上了“拉踩”的风气——

在数码话题上,苹果、华为、小米等数码厂商早已形成了鲜明的粉丝阵营,往往还伴随着狂热粉丝的互相攻击;在汽车话题上,特斯拉与国产电动汽车厂商构成了两大泾渭分明的粉丝阵营,将对汽车的选择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层面,将汽车品牌视为指导自己人生的“工业偶像”……

“饭圈”原本是一个中性词,正向的“饭圈”文化有积极意义,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多个明星的粉丝群体组织在一起以团体的身份为抗疫捐赠物资等。但畸形的“饭圈”文化则令人忧心——粉丝盲目支持偶像,不惜花重金为其刷**,甚至造成严重浪费和数据造假;为了维护明星形象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互撕谩骂……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粉丝是理智的,对偶像默默支持,尤其是视体育明星、学者、专家为偶像的群体,可能更加低调,畸形“饭圈”文化只是小圈子里的个别现象,只要加以管理和引导,仍能还“饭圈”清净。

更重要的是,不论追什么“星”,都要将追星的过程化为促进自身成长奋斗的动力,那才有意义、有价值。如果只以“热爱”为名跟风、“氪金”甚至做出更加疯狂的举动,那就完全背离了“热爱”的本意。(济南日报记者曹雅欣)

来源:济南日报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那位张同学啊"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culture/8sV167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