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敬贺唐山市第一中学120年校庆。
中学本就是人生最重要的跳板,是走向人生大世界的阶梯。而唐山一中这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着名中学,120年来,把一个个唐山莘莘学子推向了广阔的人生舞台。
唐山一中的前身是永平府学堂,而永平府学堂的前身,是 永平府敬胜书院 ,敬胜书院创办于1747年(干隆十二年)。如果把这段科举教育的历史算在内,唐山一中已经有 275年历史 ,这将创下全国现存中学历史的最长记录。
(永平府敬胜书院 赵以松绘)
1744年,永平府知府 卢见曾 向直隶总督 那苏图 请求兴办书院,获得批准, 1747 年建成。敬胜书院的“ 敬胜”二字取自 《大戴礼·武王践祚》中“敬胜怠者吉”。 卢见曾 是康熙末年进士,干隆年间任两淮盐运使,与翰林院侍讲学士 纪晓岚 是儿女亲家。 也就是说,唐山一中最初创始人是纪晓岚的亲家。
(卢见曾像 赵以松绘)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敬胜书院衰落了。1872年,由永平府知府 游智开 重建,地址位于永平府卢龙县,使得敬胜书院成为华北地区较着名的一所书院,有很多藏书,除经史要籍外,偏重于宋元明理学。
晚清学者 史梦兰 在《重修永平府敬胜书院记》一文中写道:“敬胜书院,前太守德州卢公见曾因明武学旧址所建也。以其左邻太公庙,故取《丹书》语名之。嘉、道间,生徒莘莘,号称极盛。咸丰末,畿辅有警,郡守重团练,而书院遂渐即榛芜。同治壬申夏,今太守游公至,见堂庑颓败,衋然伤之,力亟重修。增其膏火,并购经史,广搜宋、元、明儒及畿辅诸名家文集庪之院中,以备诸生肄习,甚盛举也。工既竣,属兰为文以记其事。”“兰深感其意、韪其言,爰次第书之以为之记。游公名智开,湖南新化人,由滦州牧升永平守,与卢公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奉诏,敬胜书院改称永平府校士馆,废止科举后改建为永平府学堂,学堂诞生于120年前的1902年。 唐山一中120年校庆,是以这个时间点开始计算的。 可那个时候,河北省和唐山市还都没有,所以不可能叫河北唐山一中。
那个时候,中国还叫中华大清帝国,河北省还叫直隶省,现代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还没有学校,所以才叫学堂和书院。
府学教官 范文号 任首任监督。永平府中学堂面向永平府所属七州县招生,学制五年,1902年开始招生五十多人。学堂初期配校监督一人,堂长一人,庶务主任一人,教习若干人,还有堂役。建校伊始,校舍有三所,分作讲堂、监督室、教习室、账房、伙房和学生宿舍。经费开支从府署随用随领,实报实销,监督和教习等人员薪金以及学生的书籍纸笔、伙食、操衣等均系官费。
卢龙县地处山区,境内为丘陵地带。颇有意趣的是,卢龙县城本身就建在三座毗连的土丘上,城中有山不山。由于城池顺着平缓的山势而建,高低不平,四座城门无法像地处平原的城池那样呼应相对,南门和西门几乎贴在一起。因此,卢龙城素有“三山不显,四门不对”之说。永平府中学堂就坐落在县城的西南隅的平山南坡上。
(永平府城 赵以松临摹)
正门庄重威严,两侧各有一尊石狮;门有三个,中为大门,东、西两个侧门各镶有一块石碑,分别镌有“整齐”、“严肃”四个颜体大字。
(永平府学堂 赵以松绘)
正门往西数十步远,即为正对南门和西门的十字街口,街口正中,耸立着一座金大定年间重修的石幢,石幢挺拔、古朴,在城中显得异常耀眼醒目。前院建有一座雄伟高大的殿宇,俗称“龙厅”,为迎接和存放圣旨之处。教室和宿舍建在龙厅之后,与街道相隔有一段距离,极少有喧哗之音传进。校园里清雅、肃穆。永平府中学堂所授课程分为中西两学,具备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雏形。“中学”四科为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西学”为英文、算学、地学、外国史、格致学、外国浅近政治学和体操。教科书虽由朝廷学部统一规定,但实际多为自定。学堂严格聘用教师,中文教员多为举人,亦有贡生;西文教员多为大学堂毕业生,也曾延聘社会贤达任教。1904年,清廷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正式实行的学制——“癸卯学制”,次年废除科举。
按照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制系统的文件,永平府学堂属于中学堂。上图是清末的癸卯学制图。
1905年,学堂招收了一名来自乐亭的学生,名叫李耆年,字守常。
(李大钊像 赵以松绘)
就是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他考中了最后一届秀才,却因为清政府取缔科举,改上永平府学堂读书。
(郭友三像 赵以松绘)
郭友三也曾就读永平府中学堂,是冀东现代革命史上牺牲的第一人。他的牺牲,是爱国运动的一个重大损失。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学制变更,改学堂为学校,改监督为校长,由知府任监督。1914年取消府制,中学改为省立,“永平府中学堂”遂改为“直隶省立第四中学校”,而原府属州县的学生仍来此报考。永平府中学堂首届校友、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费荫棠和张延锐二位先生相继任校长。在此期间,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于是购建民间地基房产,添置校舍百余间,主要建筑有讲堂、礼堂、养病室和师生宿舍等。在校学生共五个班,112人,并改为秋季入学,修业四年,尚无初高中之分。
唐山一中的前身,除了直隶永平府中学堂,还有天主教会创办的华英学堂,华英学堂是英国人于1915年创办的教会学校,位于唐山西南郊,1925年改名为河北省私立丰滦中学,并迁入吉祥路西南侧的新校园。
(丰滦中学校徽 赵以松绘)
(藏品由唐山怀古堂提供)
(丰滦中学 赵以松绘)
(藏品由唐山怀古堂提供)
1922年冬由于直奉战乱,校舍屡遭摧残破坏,损失严重,而卢龙城山路崎岖,远地学生上学困难。这时京奉铁路通车,许多学生到铁路沿线中学就读,因此在滦州唐山镇(今唐山市)设直隶四中分校, 校址马家屯。
1928年10月,直隶省改名河北省,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立第四中学校。 北伐战争期间,大部分师生并往唐山,成为唐山五所中学中唯一的一所公立中学,省内驰名。
(马家屯时期的河北省省立唐山中学俯瞰图 赵以松绘)
1933年,长城抗战。10月学校以所在地改称“河北省立唐山中学校”。习称“省中”。
(图为在马家屯时的校门 赵以松绘)
省中校歌唱到:“城屏万里,滦水碧波浩荡。西控津沽,东接秦岛、辽阳,群山九瞻,莽原浩渺苍苍。郊野远望,西凭康庄,巍巍广厦,唐山之旁……”。
1942年10月,在 吉祥路东北侧新校舍落成,易名为“河北省立唐山第一中学”,学校结束了十余年租房办学的历史。东面的小巷命名为省中街。
(河北省立唐山第一中学科学馆 赵以松绘)
1949年5月11日,省中和丰滦中学合并,仍称河北省立唐山中学。
(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高级中学大门 赵以松绘)
1957年9月,学校更名为唐山市第一高级中学。
此文内容部分取自《唐院春秋》范明文章及唐山一中校史,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