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前次去明孝陵,三十几年前。那一次随单位一起,去江中门纪念馆祭拜三十万死难同胞。后面行程自由。去哪儿呢?几个人一碰脑袋,去中山陵吧。那时交通远不是现在,去一趟南京不容易,代表性的景点,一定要去看。
那时真年轻,奔跑着冲往中山陵*高处。还记得当时有几个年轻军人看我们在跑,有点不服气地跟着往上跑。登上*高处,与我的想象大不一样。那是我靠前次进入陵墓。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离开中山陵,不远就是明孝陵。还记得明孝陵那座厚重的四方城,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压抑感。四方城其实是一座碑亭。因为楼顶已毁,存留的四壁各有个五米宽的拱形门洞,外观像城堡一样,故名。碑亭内放置了明成祖朱棣为父亲朱元璋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背负大石碑的赑屃,高昂脑袋。脖子处正好坐人。我们都爬上去坐一坐。那是没有手机的年代,也玩不起昂贵的相机。只有记忆长留。碑殿石碑上“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有清康熙皇帝的印记。难道康熙皇帝颂扬明太祖的治国能力超过唐太宗和宋太祖?回来后查资料证明,我的理解没错。
这是康熙第三次下江南拜祭明孝陵时御笔亲题。当时清王朝统治中国不久,康熙执政后明白,靠高压政策无法真正统治好这个国家,须依靠汉人帮助。收拢汉人的心是靠前要务。康熙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他做给汉人知识分子看的表面功夫做得十足。
这块碑还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关系。准确的说,是曹雪芹的祖父、时任“江宁织造”的郎中曹寅刻立。“治隆唐宋”碑左右各有干隆皇帝的诗碑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一块刻载康熙帝靠前次谒陵纪事,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走出四方城不远,便是明孝陵石像生神道。这条路后来又走了好几次,那些雕刻精美的石像生,被看了一次又一次。十几年后,去了明祖陵,看到有报道说,明祖陵的石像生比明孝陵还要精致。
说回明孝陵。神道,俗称为石象路,全长六百十一五米。神道两旁依次相对排列了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等六种石刻神兽像。它们每种两对,呈两跪两立造型。在大象的鼻子里,有过两次留影。介绍说大象最大,有八十吨重。
在很多坟墓陵寝前,都有石像生。明孝陵的石像生神道,最壮观。这些石刻动物都是传统观念中的瑞兽,当时很少见到,或者根本就是传说。譬如狮子,一千人都没有见过。给了它百兽之王的名头,彰显帝王的威严。它既代表了皇权,又镇魔辟邪的作用。
獬豸是什么?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在封建时代的官衙进门处,常常有獬豸的形象:独角、狮身、青毛。据说它能明辨是非,一眼看出谁是真正的罪人。打官司时,它直接用角去抵触有罪的那个。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骆驼与狮子一样,最早都不是本土产物。骆驼表明大明朝疆域辽阔,朱皇帝威镇四方。石像生中体量最大的大象,是兽中巨物。一直到今天,粗壮有力的四腿,始终坚如盘石。它代表了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与獬豸一样,是传说中的“四灵”之首。“四灵”指麒麟、乌龟和龙、凤。
麒麟身披鳞甲,是一种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是麒,雌为麟,象征了吉祥、光明等美好。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最重要承载。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骏”便是证明。
明孝陵石像生神道的石兽,全部采用整块巨石用圆雕雕刻而成。刻画的线条流畅圆润,动物气魄宏大,风格粗犷。它们标志皇帝陵墓不可侵犯,起着保卫、辟邪和礼仪等诸多作用。想象一下,诸位大臣和王孙公子前来祭拜,走到石像生神道,会不会产生庄严肃穆之感?
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年代,没有机械工具的工匠们,是用怎样的聪明才智,才完成了这样的浩大工程?至今有解不开的谜之称的“阳山碑材”,有人说便是为明孝陵刻石所用的开采,因为过于庞大被放弃。
神道,不仅只有石兽。走完石兽的迎宾路,神道转向往正北便是棂星门。这段全长两百五十米左右。这一段神道放置了石望柱和石翁仲。常见神道上的望柱,大多被置放在神道最前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明孝陵的望柱与众不同,两根六棱柱形的石望柱,在神道中间。它们隔开了石像生和石翁仲。两根望柱高六点六米,六棱形柱身雕刻着云龙纹。石望柱之后是石翁仲。石翁仲由文臣武将组成。武将佩剑,文臣执笏。文武各两对八尊石翁仲东西相相对而立,至今保持恭谨的姿态。
曾经有一年三八节,单位组织女同志游玩明孝陵。为了想摸摸文臣石翁仲的额头,在同事帮助下攀上一棵树的枝,上去后下不来,被笑话了很多年。算来三十几年过去了。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明孝陵神道的石像生们几乎没有一点岁月的改变,我却已经物是人非,老迈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