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柴静采访丁仲礼片段,谦逊与专业的碰撞

做人实在是不能太BBC,诚不我欺。

当年柴静采访丁仲礼片段,谦逊与专业的碰撞

据环球网3月31日消息,英国广播公司(BBC)访谈节目“HAR Dtalk”发布了对圭亚那总统伊尔凡·阿里的采访视频。在这段采访中,阿里怒斥BBC记者虚伪,并强调西方国家没有资格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对圭亚那说教。

从公布的采访视频可以看到,BBC记者斯蒂芬·萨克尔把西方国家的傲慢、虚伪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跷着二郎腿,用食指指着阿里质问,“谁给你的权力?”“你有权释放这些碳吗?”这架势、这派头,比美国总统还要大。

从斯蒂芬身上,完全看不到他对采访对象的尊重,更何况采访对象还是一国总统。更看不到吹嘘中西方媒体所谓的“职业素养”,只看得到一个心怀叵测之人的丑恶嘴脸。这就是所谓的“绅士风度”吗?

不尊重他人的人也别想得到他人的尊重。不等斯蒂芬说完,阿里立即作出了反驳,怒斥斯蒂芬:“在‘气候变化’上,轮不到你来给我说教。”阿里强调圭那亚保护了一片面积比英格兰和苏格兰加起来那么大的森林,这片森林储存了195亿吨碳,圭那亚实现了“净零排放”。

“你们(西方国家)享受了(圭那亚保护环境的成果),但你们既不付钱,也不知感恩,你们西方世界就是这么虚伪,一边破坏环境,一边向我们说教。”阿里一番暴风骤雨般的话,让习惯指控发展中国家的BBC,被怼得张口结舌、颜面尽失。

“环保”是西方国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打压发展中国家制造出来的议题,目的是利用这个无比正义的话题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保证发达国家用所谓“碳排放权”继续凌驾于发展中国家之上。

对于西方国家的阴谋,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丁仲礼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就指出,八国集团以及经合组织的气候变化应对方案既没有考虑历史排放的巨大差异,还大幅压缩了发展中国家未来的排放空间,对发展中国家明显不公。

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已经走完了工业化进程,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碳排放量已经大大降了下来。它们认为,只要掐住了碳排放这根绞索,就能随意拿捏住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发展中国家。

要知道,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课题是工业化,而工业化就需要大量排碳。作为全球靠前制造业大国,中国更是碳排放靠前大户。因此,除了利用“环保”议题向中国发难之外,像圭那亚这样飞速发展的国家也成了西方国家攻击的目标。

在国家发展与“环保”面前,西方国家走的是“先破坏、后保护”的路子,而有了西方国家的前车之鉴,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选择了“边开发、边保护”的路子。

正如阿里总统指出,圭亚那的森林砍伐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即使我们对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勘探,我们依然满足净零排放。”斯蒂芬完全看不到圭那亚在保护森林、实现碳中和上做出的努力,只拿圭那亚开采石油和天然气说事。斯蒂芬的出发点并非为了环保,而是要借“环保”之名行给发展中国家头上泼脏水之实。

更令人解气的是,阿里总统在连珠炮似的反问中,直接指出“你是不是收了他们的钱”。BBC记者被怼的一幕,让我们想起那个拍摄《穹顶之下》的女记者柴静,以及她在采访丁仲礼院士的现场。正如丁院士所怼:“中国人不是人吗?为何我们就需要减排?”

这些年来,西方国家在全世界收买公众人物,花小钱办大事。而被收买者巧舌如簧,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上,支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置不公平的碳排放指标。互联网上,这种收钱带节奏的人其实还不少,当然还有大量的人不收钱也要带路,那纯粹是犯贱。

去年全年,中国汽车打败了日本、美国、欧洲等一众传统汽车制造强国,成了世界靠前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了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爆发点。眼见中国把绿色环保能源技术抓到手中了,世界要搞清洁能源建设都绕不开中国,西方国家直接不装了。

我们看到,他们不仅不再谈什么碳排放指标,还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以各种限制。如果西方国家真的在意环保,那不应该热烈欢迎中国新能源汽车吗?事实再一次证明,“环保”是穿在西方国家身上的“遮羞布”,事关它们的利益,“遮羞布”都懒得要了。

BBC打着正义的旗号却沦为西方霸权的工具,它自诩的“客观公正”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呕白呗"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keR6C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