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临潼,精心守护老祖宗留下的遗产

【来源:西部网】

“这些俑,将漂洋过海发往荷兰。”3月29日,在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道秦俑村,51岁的杨晓娟正在和工人忙着为发往海外的陶俑进行打包、填充、装箱。

从事秦俑复制近20年,杨晓娟从不认为自己是在经营生意。

50年前的同一天,在西安临潼西杨村的一座果园里,村民抗旱挖井时那一撅头,挖出了震撼世人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之后,“兵马俑”迅速成了西安的代名词,也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我清晰地记得父亲、母亲和姐姐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都去兵马俑发掘现场帮考古队干活。”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陆续面世。也是从这时开始,杨晓娟开始着迷于兵马俑的塑形、雕刻技法。

在她看来,这些体型高大、造型精致的秦俑承载和见证了中华古代文化,是“会说话”的历史。

1999年,借助毗邻兵马俑的地理优势,杨晓娟两口子从老宅搬出,在自家小院里开起了秦脉雕塑工艺厂,日复一日揣摩、研究着复制兵马俑的工艺。铠甲、配饰、面容、发丝……陶俑的每一个细节,在她的手中像施了魔法一样变得栩栩如生。

文化临潼,精心守护老祖宗留下的遗产

杨晓娟复制秦俑

“复制一件成人大小的兵马俑并不容易。做造型、翻模、制泥胎、阴干、焙烧、组装、做旧,需耗时两三个月。造型和做旧,最考验功力。”杨晓娟说,尺寸比例、姿态神韵,全靠造型师手上的艺术功底,“火候”拿捏也有讲究。

“随着旅游业不断升温,我们发现很多人对咱关中的窑洞建筑很感兴趣,对亲手体验制作兵马俑更有兴致。说明咱家乡的东西有看头,吸引人!”2017年,杨晓娟和丈夫把自家的几孔老窑洞翻新改造后,建起了一家名为“秦俑村窑洞庭院”的特色民宿。

民宿一上线,便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聪明好学的杨晓娟每天跟着导游和游客学习外语,文化水平不高的她逐渐成了“语言通”,可以用好几种外语给游客讲述“兵马俑”的故事。

“很多外国人从秦陵博物院出来就直奔咱秦俑村,看到复制秦俑爱不释手。”因文化自信而生的骄傲,刻在了秦俑村人的骨子里。杨晓娟的儿子庞晨也跟着爸妈一起在村里“烧陶俑”。“看着家乡故土的传统手艺走出国门,这是咱中国人的骄傲。”庞晨兴奋地说,他们每年要接待近4000名外国游客,制作的兵马俑工艺品已落户40多个国家。

“我妈和村上很多人现在都在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家乡的兵马俑,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庞晨说。

1979年10月,在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遗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放。1987年,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放至今,已接待中外观众1亿多人次,其中包括22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白墙、灰瓦、青砖、古铜色门窗,一排排关中民居建筑分外别致。石榴、柿子、花墙、清幽的小径,一处处美景装点着古朴的村落。为了配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前工程改造,从2003年开始规划,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村——秦俑村诞生了。

“秦俑村南依骊山,位于秦陵博物院核心景区,秦俑村下辖西杨组、下和组、西孙组、上张组、王俭组、庞沟组等6个村民小组。”秦陵街道秦俑村党支部书记杨临潼介绍,随着旅游环境的整治提升,秦俑村秦风汉瓦式的农家小院、随处可见的兵马俑工艺品,与秦俑馆几乎融为一体。

依托美丽的环境、文明的乡风,秦俑村的口碑越来越好。2020年11月,秦俑村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全村70%的村民参与到餐饮业、旅游服务业当中,全村开办农家乐100余家,民宿客栈60余家,旅游三产年收入达8000万元以上。”杨临潼说,秦兵马俑作为千年古都西安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时光流转中见证着一座城的沧桑巨变,兵马俑更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历史文化的魅力被放大了,秦俑村最吸引人的文化内涵被放大了。

“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杨临潼说。

作者:王三合

编辑:齐悦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com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Raintou"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culture/8VVBCC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