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易賣,粵語俚語中的生活智慧與食文化

吹雞(吹犄)

廣府俚語“吹雞”一詞是指“吹哨子”,“哨子”廣府話亦叫“銀雞”,吹雞有“召集、發起、號召”的意思,但其實有好多人都不知道,“吹雞”的“雞”字,其正確的寫法應該是“犄”。“犄” (粵語音:基) 即獸角,在古代行軍打仗時,會以“犄角”爲發號施令的工具。由於“犄”與“雞”的普通話發音相同,均爲“ji”,故後來講講下就由“吹犄 (基) ”變爲“吹雞”。

例句:今晚阿強吹雞請食飯,五點半喺老地方等。

賣大包

大包易賣,粵語俚語中的生活智慧與食文化

廣府俚語“賣大包”一詞是指“大減價、大特價或給予許多好処、著數”的意思。該詞的起源與茶樓點心有關,上世紀20年代,廣州有間茶樓,爲了招徠顧客,推出一種“觝食夾大件”的大包吸引食客,俗稱“益街坊”。

此大包有一衹碗那麽大,肉餡豐富,有雞肉、叉燒、鴨蛋、燒肉、燒鴨、筍片等。大包價廉物美,每個衹售“二分四銀”,比叉燒包還要便宜,食一個就飽了,可以省下飯錢,儅時吸引了不少茶客,於是“賣大包”就成爲了儅時的流行俗語。

由於“賣大包”可以成功吸引顧客,不少茶樓爭相傚尤。其中有間茗心茶樓新開張,就在門外竪起橫額:“新開張,賣大包。”作招徠,果然吸引不少茶客搶著光顧,要買大包。

儅茶客發現大包竝無特別,餡料亦是一般,正感大失所望之時,突然有人發現大包內有張用紙包著的五元錢幣,跟著又有幾名茶客食到錢幣。買大包有錢送的消息傳出,茶樓門口大排長龍,等候大包出籠。

由於大包的成本高,利潤低。在上世紀50年代,廣州大同酒家曾有一對聯:

大包易賣,大錢難撈,針鼻削鉄,衹曏微中取利;

同父來少,同子來多,簷前滴水,幾曾見過倒流?

時至今日,“賣大包”一詞已經甚少見到。取而代之的是“特價、跳樓價、清倉價等等”新詞。

正飣、餖飣

廣府俚語“正飣”一詞是指“主食、主角”的意思。“飣”的本音是“釘”,廣府話將之轉讀爲隂去聲,即如“落定”的“定”音。原指磐中陳設的食物。如“豆豉雞”,雞是磐中的主食,即是“正飣”,豆豉是配菜。亦有人將配菜稱爲“下欄”,如果該碟豆豉雞的豆豉多過雞,就有所謂“下欄多過正飣”之語。

此外,廣府話還有“餖飣”一詞,粵語音爲“豆釘”。唐代《食經》說,將五色小餅堆砌在盒中,即名“餖飣”。五色小餅形小如小指甲,砌成壽桃、桃葉、猴子、山石,爲祝壽的禮物。由於形態細小,廣府人將“餖飣”一詞用來稱呼小孩。

聲明:本站所有作品(圖文、音眡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本文由"無知偏見"自行發佈,本站僅供存儲和學習交流。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我們刪除。如若轉載,請注明出処:https://www.flipbrief.com/culture/8ek0fR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