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老百姓眼里,到了饭点儿能准时开饭,这就是王道,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绝对的国之大者也,表明了一个国家没有灾荒、没有饥饿、国泰民安。然而,按部就班的一日三餐又似乎让人们感到生活显得有些单调乏味,所以,除了三顿正餐,又衍生出许多让人们舌尖味蕾兴奋愉悦的渴望,诸如瓜果梨桃、肉干果脯小坚果和各种小糕点,延伸了餐食,愉悦了生活。
在曾经温饱都是奢望的时代,正值成长期的孩子们吃不饱肚子是常事。忽然有一天,有一种码放整齐、方方正正的几何形状的米糕,呈现在温饱不保的孩子们眼前,那是一种多么巨大的诱惑啊!雪白的、香甜的大米面的糕干,无论从外观还是从口感味道,都有一种充满清新、朴实、超脱的甜美,当然也就让成长中的孩子们的生活充满了香甜、快乐。
这就是代代传承家乡记忆的小点心——杨村糕干。
1 //源于大运河的宠儿
过去,每到春天,本是草木萌发的季节,若遇到干旱年景,奔涌磅礴的大运河大部分河床河干见底,只剩下河底一条条涓涓细流的小溪,河岸边稀稀落落长着一些水草,小伙伴就会三五成群,跑到河底仅存的一道一道小水溪流里捉小鱼小虾、小螃蟹,还有河蚌蜗牛,用盆盛着捞回家,父母给做着吃。有时候还会跑到河对岸去玩儿。对岸有成片地晒得打绺的庄稼地,还有陌生的村庄,小伙伴们觉得这世界好大!这就是运河两岸的世界。夏秋之际,京杭大运河则又是一种壮观大气,奔流不息,流淌着2000多年的历史,迎来了日新月异的两岸风光。如今的京杭大运河,虽不见过去的树木和水草,但依然记载着运河的历史沧桑,河岸已然修成了带状公园,风景如画。
说杨村糕干,就不能不说运河文化;说运河文化,当然也不能不说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历经2000多年沧桑,串起沿途城市与整个国家的命脉,把城市记忆纳入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武清的地理位置处于京津两地之间,京杭大运河奔流不息、磅礴大气,2000年来滋养了运河土地,养育了运河两岸的儿女,也成就了运河文化。因此我们说杨村糕干是大运河的宠儿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它就出产在大运河畔的天津市武清区杨村镇。
杨村糕干,又名茯苓糕干。它是精选优质大米用石碾碾成米粉,通过筛、搅拌、发酵、成型、加热等十余道工序加工制作而成。生产工艺细腻考究,糕干松软适口,易消化。有健脾养胃的功效,经常食用,其功效不亚于中药茯苓,因其易消化,有健脾养胃功效,因而获得“茯苓糕干”的美称。杨村糕干外观洁白,不黏牙、不掉面、绵软筋道、松软适口、风味独特,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
市面上的杨村糕干包装简朴,薄薄的白纸里面衬着一方块粉色的纸包装,糕干码三层,最底层是最大的两块长方形拼成正方形,中间一层略小,最上一层最小,然后白纸包好,呈现一个四四方方的塔形。包装外面塔底中间印上红色的仿宋字体“杨村糕干”,在最下面用一行红色的小字标出生产厂家及其地址。杨村糕干极简的包装给人的感觉是普普通通甚至其貌不扬,但却以特有的味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味觉冲击和记忆。
杨村糕干,不仅有洁白如玉的外形,软糯香甜的口感,还有着丰富的营养和吉祥的寓意。在市井生活中,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造房乔迁,杨村糕干都是美食的主角。谁家盖新房子上梁了,必有亲朋邻里送上杨村糕干,以此表示祝贺,也讨个“糕(高)”的谐音,图个吉利,意味着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的意思。或者就是祝贺谁家乔迁之喜,除了送红豆、火柴和一盆发好的面之外,那就还必须送上糕干,同样是取其谐音,图个吉利。
2 //扎根杨村的外来户
杨村糕干始创于明朝永乐年间,源于云片糕,是典型的运河文化的产物。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杨村糕干创始人杜金、杜银兄弟因生活逼迫,二人携家眷随燕王扫北由浙江绍兴沿运河来到杨村北郑庄村定居,因为杨村是漕船纤夫打歇之地,灵活聪明的杜氏兄弟就利用从官家运粮船上购得稻米,将米磨成粉,加上白糖等辅料蒸成糕干,兄弟两便在这里做起了小吃买卖,沿街叫卖,以此为生。
当年杨村是水旱码头,人来船往,车水马龙,很是热闹,是做买卖的好地方,杜家制作的糕干别具风格,南来船夫、往来客商自然爱吃,而好热闹的本地人也爱尝鲜,品尝后也很喜欢,买卖开始兴隆起来。渐渐地杜氏糕干越做越好,远近闻名。到杜家第三代,开办万全堂糕干店,所挂招牌上书“永乐二年,三世祖传”。清末民初,仅杜姓人家开设的糕干店就有万全堂、万胜堂、万金堂、万顺堂、万源堂等多家,但人们统称杨村糕干。
清康熙年间第五代传人杜馥之在杨村镇运河西岸置办铺房,经营糕干铺并逐渐发展壮大。到了清代,康熙帝南巡,三次驻跸杨村,品尝了糕干后,亲口嘉谕,许以杜氏专卖专利,列为贡品,并永远不准停业。干隆皇帝下江南,经运河到杨村,当地官员以糕干贡呈,干隆尝后感觉味道很好,随即赞许,并御笔亲书“妇孺恩物”四个大字,同时赏赐龙票一张,用龙票可以到官卖局购买官价白米。康、干二帝都曾亲口品尝并大加赞赏,从此万全堂糕干便声名鹊起。杜馥之将干隆御笔刻成匾供奉堂上,正式定名为万全堂杜馥之糕干老铺。老铺于咸丰十年(1860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先后遭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践踏、焚烧,干隆御赐“妇孺恩物”匾额被烧。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万全堂糕干铺由第十二代传人重建,恢复糕干老铺。
1958年,杜氏杨村糕干第十三代传人杜建基响应政府号召,完成公私联营,古老传承的配方及工艺加上现代化的设备,使得杨村糕干至今远销海外。
早在20世纪初,杨村万全堂茯苓糕干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杨村万全堂糕干作为中国食品特产之一参展,当时交通运输困难,只能通过海运,因路途遥远,行程达一月有余,大部分食品运到后都霉坏了,唯独杨村糕干完好无损,风味不减。经过评选,杨村万全堂糕干于1915年9月13日获得“佳禾”铜质奖章,万全堂即以此奖章图样制成商标。从此万全堂糕干不仅在国内远近闻名,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声名大振。之后,在国内展览中也屡获殊荣,可惜的是许多珍贵的奖状、奖章在文革期间丢失,至今下落不明。
3 //传承辉煌的杨村糕干
好的糕干也源于好的稻米。大运河的水滔滔不绝流淌了2000多年。因为水稻育秧、插秧以及整个生长期都离不开水的灌溉。在雨水丰沛的年份,运河两岸的人们可以种上水稻,不仅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而且还能吃上香甜软糯的糕干。过去水稻的产量相对于其他农作物,比如说小麦、玉米、高粱等还是比较高的,所以人们都偏爱种植水稻,这样既能吃饱饭,还能吃上小糕点。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有了一点点甜美,使人们充满了希望和期盼。
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庄稼地都是旱能浇、涝能排的,种植优良品种,像金稻919等优质小站稻,品质好产量高,碾出的大米也香醇。尤其是待到水稻即将成熟时,站在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田埂上,都能闻到稻穗扑鼻醉人的香味。新收获的水稻,碾出的晶莹剔透的大米,磨成雪白的米粉,再加上白糖,制成的糕干清香甜美。
随着杨村糕干的声名鹊起,也引发了不少杨村糕干与历史名人的趣闻佳话,在武清乡村广泛流传。 杨村糕干还留下了周*来总理笑谈杨村糕干的趣闻佳话。早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时的周*来,经常听到校园附近小贩“杨村糕干,老铺的好”的叫卖声,还时常吃到由杨村同学带来的杨村糕干。杨村糕干也因此在他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6年,周*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来武清参观。在武清大运河岸边“八孔闸”招待客人时,杨村糕干成了招待贵宾的佳品。亲王和夫人都盛赞杨村糕干好吃,周总理连声称赞“不减当年,不减当年”,还饶有风趣地为客人学起了当年小贩“杨村糕干,老铺的好”的叫卖吆喝声,引起在场人们一片欢笑声。
1958年,周*来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再次来到武清杨村附近的筐儿港村,参观这里改造的万亩稻田。休息时,群众送来了本地的特产——杨村糕干。周总理十分高兴,他一面请客人吃,一面询问糕干的生产情况,当他品尝了两口之后,连声称赞:“好,好!还不乏当年的味道。”
过去的生产糕干,都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的手工制作,用石磨人工推,现如今人工石磨变成了机械生产,进而整个工艺流程全都实现机械化,同时严格按照食品质量标准,经营管理也都走向现代化,产量提高,质量提升,效益增倍。2007年杨村糕干生产工艺列入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万全堂杨村糕干荣获“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称号。在新发展时代,备受消费者青睐的杨村糕干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搭上国家发展的“高速铁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传统的线下销售为主转型到线上线下结合,同步加力,传承家喻户晓、享誉世界的历史美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走向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持续增添一份喜悦的甜美。
作者: 冯桂苓 汪志清 胡伟
END
《优质农产品》杂志,刊号CN10-1159/S,月刊,全年12期。
订阅电话:010-64820702
订阅邮箱:hyb@zgppny.com
官网在线订阅:https://www.cgapa.org.cn/dl/.html
投稿邮箱:yzncptg@126.com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
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