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日前,第十二届梁希科普奖公布评选结果,其中不乏广东身影。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申报的《银瓶山的两爬精灵》获科普作品类奖二等奖;正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普与自然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魏丹荣获科普人物奖,该奖项全国仅有两人得奖。
魏丹8日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她从2008年开始开展科普活动,至今科普受众已超12000人。2019年起,主导开展粤港澳自然教育品牌系列活动,参与编写了全国首部省级自然教育发展规划,“知道获奖的那一刻是非常激动的。我们有一群伙伴在深耕这个领域,能够获得认可,我深知这个奖项不是我个人的,这是对广东林业科普人员的鼓励。我省1300多个自然保护地是优质载体,自然教育是抓手,满足了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我想发挥科技力量,用自然教育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科普时时刻刻都可以开展
魏丹于2008年来到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这是广东省唯一的省级林业科研单位,魏丹一边做科研,一边在单位的树木公园兼职做科普讲解。2019年起,魏丹主要从事广东省自然教育的技术支撑、技术培训和平台搭建工作,她先后参与编写全国首个省级自然教育规划、广东首套自然教育团体标准、全国自然教育中国长期发展规划,并持续参与粤港澳自然教育系列活动。截至去年底,她在广东、广西、贵州、海南、北京、上海等地区通过线上、线下开展科普报告、公益课程、讲解近50场,服务约12000人次。
很多自然教育活动中,魏丹会带着公众,特别是小朋友深入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向公众讲解相关自然知识,“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他们有无限可能,和孩子们互动的过程,让我感觉到很快乐。我希望自己提供的专业内容,会对他们有一些启发和记忆,长大了能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得启示,形成完善的人格。”
“通过自然教育活动,可以让小朋友掌握很多具有科技含量的林业知识。”魏丹告诉记者,近年来,全省各地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让参与者不同程度掌握了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古树保护、森林普法等专业知识,提升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而她也在积极探索科技兴林的自然教育发展模式。
此外,这几年我们也培养了很多基层科普工作者。希望有更多的自然爱好者,一起来做这件有意义的工作。”
为香港瘰螈拍摄科普纪录片
2021年,在一次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的夜观活动中,魏丹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香港瘰螈的身影。此后魏丹还多次观察到这种生物。在公园方的支持下,她和团队决定为此制作一个小成本纪录片《银瓶山的两爬精灵》,这部作品最近也获得梁希科普奖科普作品类奖二等奖。
魏丹表示:“参与纪录片制作的人员很有热情,做了充分的照片和视频采集。后期加工过程,我们邀请了不同年龄、身份的群体对纪录片进行点评,最终形成普通话、粤语、英文三种语言,配有中英文字幕。我们的目标很清晰,做公众喜爱的产品,希望产品产生最大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广东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希望我们的小小纪录片能够成为示范,大家一起关注自然,一起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魏丹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近年,国家对于科普工作越来越重视,随着越来越多科普奖、研究项目的设立,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这次能得奖,是对我们群体的奖励,做科普工作也能让大家看到。”
魏丹表示,她未来将继续踏踏实实,做好科普和自然教育工作,尤其是平台、标准化的体系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多出人民群众喜爱的科普产品,助力广东省自然教育示范省建设。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旻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