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聚焦,古树新花显现生命活力”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聚焦,古树新花显现生命活力”

古榔榆。 常建文 摄

古皂荚。梁冠山 摄

□本报记者赵一帆

古树无言,却总让人肃然起敬。它们如同和蔼的老者,守望一方故土,庇荫世代居民。

据最近一次的公开普查数据,河南省共建档古树名木30179株。让这3万余株古树名木继续屹立,是中原儿女的共同心愿。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走进我省古树名木群,去探寻千年来人与树和谐共生的故事。

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41018300160,这是新密市米村镇月寨村一棵国槐古树的“身份编号”。这串数字背后,准确对应着500年树龄、一级古树等信息。

就在一年前,这棵国槐曾濒临死亡。

“当时它的主干腐烂严重,已经全部中空,留下一个巨大的树洞,树冠上只有零星的绿叶。”村民范真回忆。

范真是这棵国槐的“第一监护人”,也被称做“树长”。在新密市古树名木的保护链条里,他是末端的重要一环。

发现这棵古树状况不佳后,范真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很快,新密市林业局请来专业的古树“医疗团队”,拿出了“清腐、打磨、防腐、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的系统治疗方案,这棵古树从死亡的边缘被拉了回来。

如今,这棵古树重返“青春”。斑驳树影下,三五村民在乘凉闲话,岁月静好。

“一树一档”详细记录每株古树的生长状况、养护内容、修复措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树一策”因地因树采取不同的复壮措施,帮助古树名木健康生长;“一树一人”确保每一株古树名木有人管、有人护,责任具体到人。层层保护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全民保护的接力赛

全省3万余株古树名木,散布在传统村落、城市街巷。人与古树生活交织,也惺惺相惜。

在新密市袁庄乡吴家庄村,一棵千年树龄的匙叶栎古树重现生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棵生长在悬崖上的匙叶栎。树体三侧悬空,落差足有18米,仅有横亘生长的根系紧紧抓住山体,显得头重脚轻。更严峻的是,多年风雨冲刷,古树根部的泥土已大面积流失,根系裸露,随时有折断的风险。

为了挽救古树,2021年,吴家庄村筹措50余万元社会资金,为古树垒砌了两层防护墙,根部水土流失得到初步缓解。

同年,新密市林业局申请上级保护资金,对古树进行“井”字形钢管支撑加固,摇摇欲坠的树体有了支点。

当年夏天的一次暴雨过后,新密市慈善总会也伸来援手,在原先两层防护墙的基础上继续加高垒砌,将防护墙修至4层,千年古树被稳稳托起。

小满刚过,古树已亭亭如盖,绿叶间,红色的祈福丝带随风飘动。

古树名木是“活文物”“活化石”,更是老乡的寄托、游子的乡愁。也正因如此,古树名木保护正在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集结着全民力量。

古树保护者义务认捐认养,地方古树保护协会争相成立,2023年全省投入1000万元财政资金对166株一级古树开展抢救复壮……历尽沧桑的古树名木重现生机。

续写光阴下的故事

从新密北高速口下站,不到十分钟车程,一棵“独木成林”的千年古皂荚树便出现在蜿蜒而上的山路旁。

树高16米,宽幅20米,胸径约180厘米,远看似一头大象,近看又如凤凰栖立。古树一旁,新修葺的仿古石台、仿古院门,让人瞬间梦回千年。

千年古树并不孤单。通过复壮保护和周边景观提升,这里成为新密市首个古树公园,“华夏寻根”伏羲文化古树旅游体验线路中的第一站也从这里开启。

络绎不绝的访客中,有来打卡的,有来直播的,也有来祈福的。透过古树浓缩的一圈圈年轮,悠长散漫的光阴被无限拉长,凝结成一份份独家记忆。

这份记忆背后,是焦裕禄同志亲手栽下的兰考泡桐,是荥阳市“八路军后方医院”上方的抗日“消息树”,是见证了石林军事会议的石林桧柏,是千千万万穿越历史走来、满身故事的古树名木。

树滋养着人,人呵护着树。千年古树开新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还在延续。

何为古树名木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稀有、珍贵树木,或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

古树分为三个级别,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名木不分级别。

河南古树分布与种类

郑州、洛阳、信阳、南阳、平顶山古树较多。

河南古树种类有国槐、皂荚、侧柏、银杏、黄连木、麻栎、板栗、圆柏等。

(本报记者 赵一帆 整理)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AWYYY"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cn/news/8VV7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