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课程互享,教育资源整合迈出重要一步

清华北大课程互享,教育资源整合迈出重要一步

日前,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保卫处发布《关于我校师生员工畅行北京大学校园的通知》:近日,两校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自2024年1月1日起,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

通知进一步表示:结合校园管理实际情况,两校校门实行查验通行制。两校将交互身份核验信息,入校人员于校门经核验通过后可以步行或骑行入校。畅行互通的范围为在职教职工和学生(持学生证、工作证和校园卡人员)。学校将在本人同意后向对方提供身份证信息核验权限,逐步实现身份长期报备。

清华北大一时瑜亮,其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新闻。清华以工科着称,北大以文理见长,两校互补性很强。通知说:两校比邻而居,交流合作密切,实现人员畅行互通,不仅是长期以来两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也对推动两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让师生在两校之间畅行无阻、亲密无间,如同一校,有利于两边互用、复用对方的资源,一边的学生去另一边去听课、听讲座,甚至找到生命的另一半,可谓1+12之举。不过,我们也完全可以期待清华北大做得更好,实施更大的开放力度。在新冠乙类乙管后,不少高校打开了封闭已久的校门向社会开放。身为翘楚的两校也理应给大家做出表率,向培植自己的社区、向托举自己的最广大人民敞开胸怀。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燕园的清雅秀美,未名湖、博雅塔与花神庙,陶冶了北大学子,也是诸多国人心目中的象牙塔。朱自清在清华园写下《荷塘月色》,也给许多人心中种下情结,想去亲访一睹“亭亭的舞女的裙”。有家国情怀者,不去燕园瞻仰蔡元培先生的铜像、不去清华园观摩陈寅恪为王国维所撰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岂不引为憾事?这些美景,这些历史文化意蕴,是全体国民所共有的物质精神财富,是国人的集体历史记忆,理应滋养所有人。

清华北大不只是两校师生的清华北大,更是全国人民的清华北大,理应脚踩大地,心怀谦卑,张开双臂,容纳十方,因为两校都是国立大学,除了校友捐赠外,绝大部分用度都来自企业家、打工人与务农人流汗流血所创造的财富。回馈与感恩是基本的责任伦理。

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有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校方针,影响深远。清华校长梅贻琦曾在日记中写道:“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相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兼容并包或相容并包,不仅仅是对思想或学术而言的,也是对所有有志于求学者而言的。直到21世纪初,外面的人都可以随时去北大去旁听,接受大师的亲炙。一旦这样的求学者不复有这样的机会,既是清华北大的损失,也是矢志求学者的损失。

开门办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回馈社区、回馈社会,更是一种广大深刻教育理念的体现:学生与学校应该处在与社区、与社会的密切时空联系之中,外面的人走进来,里面的人走出去,与社区、与社会圆融无碍,在各种互动之中更接地气、更深刻地理解所处的社区及这个社会,这是一种随时随地的教育与成长。

仅仅把学校教育狭隘地理解为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是有失偏颇的。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需要构造与建立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获得与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习得社会化生存技巧。这也是一个个获得显性知识、书本知识之外的隐性知识、本地知识的管道,然后你把这两种知识结合起来,在大脑中产生化学反应,加深你对世事的认识。

这种教育与成长让作为学子的你灵魂更丰满、精神更强健,令你免于凌空蹈虚、失去对真实世界的触感,对你来说是必须的。如此,学校作为一个生态才能内嵌于社区与社会,并因从社区与社会获得滋养而生机勃勃。如此,当离开学校、走入社会之时,你不会有太大的不适感与疏离感,因为学校不断在与社会同步,你也在不断与社会同步。

所以,开门办大学本身就是大学之道,这应该成为不容置疑的大前提。当然,在术的层面上,学校是可以评估开放的诸种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譬如如果担心一下子进入学校的人太多,不妨先从寒暑假开放校门开始,那时许多大学生已经回家了,让抱着朝圣心态的中小学生与家长利用假期参观感受,汲取精神能量;禁止在校内公共场所搞网红直播,以免影响公共场所的正常使用;对于行为不良的游客,可以纳入黑名单,等等。

陈斌

责编 辛省志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雷雷雷wl"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money/8Vq77R1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