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熊庆华出生于湖北仙桃永常河村,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家里曾有30多亩地,衣食无忧。6岁时,熊庆华喜欢上画画,“不务正业”28年,身边人对他的揶揄讽刺从没断过,曾有专家表示看不懂他的作品,建议他回家种地。
如今他不仅用画作震撼世人,作品被一抢而空,还在北京开了个人画展。
图为熊庆华画展现场
在嘲笑中坚持绘画梦想
熊庆华有个想做诗人的表哥,由于高考落榜文艺梦想搁浅,只能回家务农,但对这个喜欢画画的表弟格外器重,鼓励他要有理想,少年熊庆华根植下画家梦。
中学时,熊庆华的绘画天分被美术老师发现,老师震惊不已,笃定熊庆华将来一定会成为“伟大的画家”,从此熊庆华愈发痴迷绘画,上课就躲在书本后埋头作画,但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被村里人嘲笑为“蠢材”。
有点零花钱就攒着买小人书,回家后就在废纸上照着画经常旷课,跑到稍富裕人家的门口,偷瞄人家挂着的中堂画,经常不知不觉地傻乎乎半天站在那。
熊庆华在画室作画
1992年,16岁的熊庆华不顾家人反对,辍学了,在家放牛、种地,帮着养鱼,活一忙完,就钻进他用杂物间改造的破旧画室,画些山石花鸟画,湖北平原的冬天滴水成冰,他戴着露指头的手套,僵了搓一搓手,继续画。夏天画室又像个蒸笼,在画板前能热出一身痱子,他也不舍得出去吹吹风。
攒点钱就骑上自行车,穿过5个镇子,80多里路,就为了去市区买点画笔、画布,买本“毕加索”。实在没钱买画布的时候,就干脆在墙上画。
熊庆华
村里有长者教训他,“你是独子,是顶梁柱,即便不能光宗耀祖,也不能拖累父母啊,年纪轻轻,天天画画,像个什么样子?”甚至训他的父亲教子无方,父亲却偷偷给他买书买颜料,相信他将来能成个“手艺人”。
放弃梦想外出打工
2004年,28岁的熊庆华,孩子已经4岁,空有个画室堆了2米多高的画,口袋却没什么钱。老婆虽然支持熊庆华画画,但耐不住经年累月的“没米下锅”,眼看孩子长大开销增大,老婆提出希望他能像其他村民一样,外出打工。
为了养家糊口,熊庆华顺应家人心意,跑到深圳,跟着“热心人”去了职介所,交了150元押金,被骗光了所有积蓄,那时候的房租也才3块钱一天而已。
熊庆华坚持作画
迫不得已在老乡的帮助下,进了流水线,在流水线上剥五金产品的金属毛边,剥一个一分钱。
一天重复几千上万次的动作,让他窒息,干了三天,熊庆华不干了
可回到老家,现实的压力无处逃遁,妻子吼了他两句后,自己也嚎啕大哭。
他像个落魄的失败者,他有些不甘心,他带着作品出门寻找梦想,希望能留在大城市当个美工,懂点艺术的专家评价他,“我们这里需要的是商品,不是你这一无是处的所谓原创艺术!”
碰了一鼻子灰,熊庆华再次铩羽而归,回镇上做起了送奶工,早上工作两三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画画了。
农民“梵高”遇知音
在与世隔绝的画室里修炼,他的画越画越“变态”,他要求自己的每件作品都有创造力,有好玩的新的地方,否则宁肯撕掉重画。画了撕,撕了画,就这样一次次地打破重组再创造,孤独地自我探索。
转机出现在一次亲友喜宴上,初中同学雷才兵看见阔别十八年的熊庆华竟然变得瘦骨嶙峋,人也很沉默,一直低着头,和初中时的精气神完全不一样,觉得特别震惊。
经过一番寒暄,雷才兵决定跟着熊庆华回家看看,那些带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创作一下子打动了雷才兵,随即用相机拍下传到几个论坛上,涌来上百万点击,网友赞他是中国毕加索,开始找他买画。
熊庆华在创作
从一千到两千五一张,此后三年,他平均一年卖出十幅画,画的价格也逐渐走高,一路攀升到12万一张,媒体大量报道他的事迹,后来,熊庆华跟北京一家艺术机构签约,每年提供三十万元为熊庆华的创作经费。
2006年,熊庆华被誉为艺术家“天堂”的北京七九八艺术区举办了个人画展。
张国立与熊庆华合影
画展观众
这个村里最“没名堂”的“蠢材”,居然真的搞出了点儿名堂,而且被外界赋予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他们觉得特别陌生,叫“中国”毕加索。
上几张熊庆华的作品给大家欣赏。
熊庆华《买卖》
熊庆华《桑葚成熟时》
熊庆华《牛的一生》
也有人说他是农民“梵高”,不过梵高生前可没有熊庆华的境遇,借着互联网的东风,熊庆华声名鹊起,也算是功成名就。
“画画是我穷日子里的游戏,我从没指望过换取什么,但心里却一直记着:一定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熊庆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