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创刊30周年,三十载春秋,深情告白苏州

一次次相遇,便是一段段长情的告白。秉承“民生为本、人文情怀”办报理念,转眼,《姑苏晚报》一纸风行30年。

30年,如同一轴时光的长卷,将它缓缓展开,有晚报的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和想人之所想;30年,在一次次倾听和回应中,晚报与一位又一位读者共同拥有了难以忘却的回忆;30年,是读者们的相知、相信和相守,给予了晚报继续前行的底气、勇气和志气。

在迎来30岁生日之际,晚报与读者一起重拾回忆,是为更好地展望明天。

王越成家了

等有娃要最先告诉记者叔叔

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王越的家离孝感北站不算远。“出站后坐车用不了多久,就能到我家啦,欢迎姑苏晚报的记者叔叔们来我家里做客。”接通电话,那一头的王越依然活泼开朗,只不过时隔16年,如今她已不再是那个因脊柱严重畸变而连走路都难的小女孩了。

《姑苏晚报》创刊30周年,三十载春秋,深情告白苏州

王越(左)发来结婚照,同晚报分享喜悦。王越供图

年幼时,因一场重病,王越的脊柱出现严重畸变,不仅进食困难,上学无望,还可能面临生命危险。2007年9月,开学季,王越同在苏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苏州一所民工子弟学校见她认真好学,破格招收她为学生。但因身体原因,王越的求学路无比艰辛。

《谁能帮她撑起生命的脊梁?》,是晚报记者为王越发起的命运之问,并很快带动了一场爱心接力行动。很快,在苏城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王越接受了牵引治疗,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回到孝感老家后,她虽仍不能正常上班,但对生活充满热爱,将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以前吃东西会吐,治疗过后吃东西不受影响了,但坐或者站的时间长了,会有点不舒服,所以还是要动动,特别喜欢做菜,慢慢地学会了烧鸡翅、番茄炒蛋等,现在会做很多简单的菜了。”等妈妈有空了,王越还会同她一起去超市和菜市场购物。就是这简简单单的生活,她过得有滋有味。而在十多年前,即便是这些简单的事,她和妈妈都不敢想。

当年更不敢想的,是王越如今还成了家。“女婿是个善良又勤快的人,我们现在盼着他们能有个孩子,等有了孩子,一定最先告诉姑苏晚报。苏州和晚报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再次提起那段在苏州的回忆,王越的妈妈邓美英依然很激动。

如今,虽与苏州相隔千里,但每每想到苏州,王越还记得青年路、专诸巷、三香新村等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过了这么多年,苏州的变化一定很大。”她期待着等合适的时候,全家人再到苏州走一走、看一看。

姑苏晚报楼前

孩子们拿出最亮眼“成绩单”

在湖北孝感往西近千公里的四川绵竹,绵竹市清道学校内,有一座姑苏晚报楼。楼内的孩子们向晚报拿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一份由清道学校副校长马时利发来的“荣誉集”。

“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优秀乡村学校少年宫”“四川省2023优秀红领巾小提案”“四川省中小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活动教师组一等奖”“德阳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四川省优秀红领巾讲解员”……“荣誉集”未经完全统计,却已多达100多页。“让下一代从废墟上站起来”,15年前姑苏晚报的一声呼唤,已照进现实。

绵竹市清道学校姑苏晚报楼前,孩子们向晚报发来祝福。 马时利供图

2008年,汶川地震震垮了清道学校的校园,当年,姑苏晚报率先发起倡议,呼吁为灾区的孩子援建学校,很快得到苏州各界的响应,在半个月内筹集善款800万元,其中550万元定向用于清道学校的重建工程,250万元定向用于北川羌族自治县甘溪小学重建工程。在清道学校,一幢楼建成后被命名为“姑苏晚报楼”。

“姑苏晚报楼共有三层,与震前的平房相比,空间更宽敞了,现在主要是行政办公楼、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教室、党员活动室和工会活动室等,布局和安全系数都得到了很大提升。”15年前,马时利是清道学校教务员,他眼看着校园重建,并和姑苏晚报楼一起,见证着一届又一届孩子在校园里成长和毕业。

如今,从姑苏晚报楼里走出来的孩子们,期盼着与苏州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传承和发扬绵竹年画是学校的一大特色,绵竹年画和苏州的桃花坞年画一样,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4年前,马时利就曾同孩子们一起到苏州参加非遗文化展,到桃花坞参观学习,“现在学校硬件条件好了,希望在教师素质提升方面、传统文化方面,能与苏州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瑶瑶上班了

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12月22日,结束今年的最后一次复查,周爱明和女儿瑶瑶于半夜回到苏州。“移植植入率达到了100%,身体完全适应了,这是非常好的结果。”看了复查结果,周爱明很激动。

《姑苏晚报》创刊30周年,三十载春秋,深情告白苏州

瑶瑶早晨去上班前,周爱明同她合影,向晚报读者反馈近况。 周爱明供图

第二天,瑶瑶就去上班了。“她懂事多了,是自己要去上班,医生也建议她出去练练,对康复有好处,而且这些年一直在看病,她应该多和社会接触接触了。”上班近一个月,瑶瑶赚的钱不算多,但周爱明已经很满足,“赚多少钱是次要的,主要是她身体的状态好了。”这在两年前,周爱明是不敢想的,当时的他,只求能保住女儿一条命。

8岁时,瑶瑶就被确诊为“β型地中海贫血”,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最好的治疗方案是骨髓移植。因骨髓移植条件不成熟,在与疾病抗争的8年间,瑶瑶的肝、脾等造血器官受到破坏,眼看着女儿身体状况一天天变差,周爱明几近绝望。

《送给女儿生命中最好的“生日礼物”》,两年前,在瑶瑶即将迎来16岁生日之际,《姑苏晚报》为这对吴江父女发声,很快得到了苏城众多爱心人士的响应,大家纷纷伸出援手,为瑶瑶继续治疗助力。终于,瑶瑶顺利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并在接下来两年多时间的持续治疗中,身体逐渐康复。

如今,瑶瑶跟着好友在吴江震泽一家火锅店上班。“离家不是很远,主要是端端菜,从简单的活开始学。主要是能和外面多接触接触,以后再找机会学点东西,能找到更适合她的工作,再回报社会,感恩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眼看瑶瑶走出病痛,并跨出了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周爱明无比欣慰,坚信女儿会倍加珍惜和努力。

(苏报融媒记者 叶永春)

编辑:钱芳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陈三首是哪三首"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sg0B7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