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罗隐于公元833年2月16日出生于杭州新城(今杭州富阳区新登镇),原名罗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
罗隐少年时期就以才学闻名,与同族的罗虬、罗邺并称为“三罗”。
罗隐从公元859年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历经28年,十次进士不第,史称“十上不第”,后改名为隐。
罗隐曾在湖南、淮南等地任职,但都不得志,黄巢起义后,他避乱隐居于池州九华山。
公元887年,罗隐归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
靠前首《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是一首咏物寓言诗,通过对蜜蜂采花酿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运用了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借物言志等手法,使得诗歌富有深刻的寓意和讽刺的力量。
靠前句“不论平地与山尖”,写出了蜜蜂无处不在的活动范围,无论是平坦的田野还是险峻的山峰,都有它们忙碌的身影。
用“不论”“与”等词,表达了一种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气势,为后面的反转做了铺垫。
第二句“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蜜蜂占有了所有美好的风景,无论是鲜花还是绿叶,都被它们采摘或掠过。
用“无限”“尽”等词,表达了一种极尽夸张、极尽占有的姿态,为后面的反问做了对比。
第三句“采得百花成蜜后”,写出了蜜蜂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这是它们一生的劳动成果,也是它们最珍贵的财富。
用“采得”“成”等词,表达了一种辛勤劳作、成功完成的意味,为后面的感慨做了铺垫。
第四句“为谁辛苦为谁甜”,写出了诗人对蜜蜂命运的疑问和同情,它们酿出来的蜂蜜到底是为谁而辛苦,又是为谁而甘甜呢?
用“为谁”“为谁”两个反问词,表达了一种悲哀和愤懑的情绪,也暗示了诗人对自己和社会的不满和不平。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把蜜蜂的生存状态与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寄托了诗人对自己身世和朝政的忧虑和不满。
诗人自己曾经十次参加进士考试而不中,也曾经历过黄巢起义等社会动荡,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广大人民在统治阶级压迫下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公。
他用蜂喻人,暗示了自己和人民都是像蜂一样辛勤劳作而无法享受成果的可怜者,而那些不劳而获、剥削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则是像鸟一样享用着别人酿造的甘甜。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感**彩,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佳作。
第二首《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自遣》是一首表达诗人在*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的七言绝句。诗人用重叠和变化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诗中的名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流传千古,体现了诗人的玩世不恭和无可奈何的心态。
这首诗既有普遍性,又有个性化,具有典型意义。
第三首《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赠妓云英》写的是诗人与一位歌妓云英的相见恨晚和相别无期的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比十余年前后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云英的同情和惋惜,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屡试不第、不得志于时的悲愤和不甘。
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风格幽默而含有讽刺,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第四首《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这首诗以西施为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上的一种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
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
“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
“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
当然,挖苦之后也透露出对西施背恶名的同情和不平。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下阕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进一步驳斥那种把女色当作祸水的说法。
如果说西施能够颠覆一个强大的吴国,那么后来越王勾践又是怎样让一个弱小的越国复兴,并且灭掉了曾经欺辱过他的吴王夫差呢?
显然不是靠着西施这样一个女子就能做到的。这里暗含着对勾践英雄气概和*治才能的赞扬,也暗示着吴王夫差自取灭亡的原因不在于他爱上了西施,而在于他荒淫无道、轻敌骄慢、失去民心、腐败无能。
诗人用了一个简洁有力的逻辑推理,把历史的真相揭示出来,为西施平反,为吴国亡国找出了真正的根源。
这首诗虽然没有描写西施的容貌和风情,也没有描写吴越两国的风光和战事,但是却以一种深刻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创造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意境。
诗人以一种冷静而锐利的目光,审视了历史上的一段悲剧,揭露了其中的谬误和偏见,为一个被误解和诋毁的女子正名,也为一个被忽视和埋没的英雄致敬。
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了一种不朽的价值和魅力。
第五首《筹笔驿》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筹笔驿》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写自己来到筹笔驿的感受。
诗中盛赞诸葛亮的*治、军事才能,为他未能统一中国而感到惋惜,抒发了时运不济、英雄末路的无奈。
诗的靠前句“抛掷南阳为主忧”,指的是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而放弃了在南阳卧龙岗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担兴汉之忧。
用“抛掷”一词,表现了诸葛亮对南阳故土的眷恋和对刘备事业的牺牲。
第二句“北征东讨尽良筹”,指的是诸葛亮四处征战,竭尽全力运筹帷幄。
用“北征东讨”一语,概括了诸葛亮的军事活动,其中主要是北征曹魏,而东讨孙吴则是陪衬,因为诸葛亮反对刘备攻打东吴。这里也暗示了刘备的失误导致了蜀汉的衰落。
第三句“时来天地皆同力”,指的是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如赤壁之战、定军山之战等。
用“时来”一词,表现了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也反映了作者对时运的敬畏和无奈。
第四句“运去英雄不自由”,指的是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如诸葛亮在五丈原之败、祁山之围等。
用“运去”一词,表现了历史发展有其变化和不可逆转性,也反映了作者对英雄命运的惋惜和同情。
第五句“千里山河轻孺子”,指的是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
用“轻”一字,表现了作者对阿斗无能和不负责任的鄙视和愤慨。
第六句“两朝冠剑恨谯周”,指的是遗恨编纬只能怪两朝老臣谯周。
谯周是刘备和阿斗两朝重臣,他在刘备死后劝阿斗即位,并在诸葛亮死后主持朝政。他虽然忠心耿耿,但却无能无谋,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用了“恨”一字,表现了作者对谯周无能和误国的悲愤和怨恨。
第七句“唯余岩下多情水”,指的是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
用“多情”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江水寄托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也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同情和惜别。
第八句“犹解年年傍驿流”,指的是江水仍然年复一年地流过筹笔驿,仿佛在诉说着诸葛亮的功绩和遗憾。
用“犹解”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江水的赞美和感激,也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佩和怀念。
这首诗是一首以古讽今的诗,作者借用诸葛亮的事迹来抒发自己对当时*治局势的不满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作者以诸葛亮为代表,赞扬了唐代初期的英雄气概和开创功绩,也暗示了唐代后期的衰落和危机。也表达了自己对时运不济、英雄末路的感慨和无奈。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不朽的名篇。
总结: 罗隐善于写诗和讽刺小品,他的作品有《谗书》、《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江南甲乙集》等,他的诗句如“今朝有酒今朝醉”、“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等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