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美国加州约巴林达市的尼克松图书馆内,陈列着10尊20世纪影响世界的政治人物的雕像。
这10个人都是尼克松较为钦佩的政治家,值得一提的是, 这10尊雕像中有两尊是坐像,且位于前排,其余的全都是站像。
而那两尊坐像却都长着一副东方人的面孔,每当有游客看到这两尊坐着的雕像,便总能联想到1972年2月21日的那个下午,位于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的书房内—— 那场正在改变世界的谈话...
当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这场被称为“中美破冰之旅”的对话,而这场对话的主角——毛泽东与尼克松也深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的瞩目。
对于这场改变世界的谈话内容,尼克松在1979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这样评价道:
“这次会谈,使人觉得像是几个经常来往的熟人在聊天,一些十分严肃的原则性的主题,在毛泽东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出来。”
那么,尼克松为什么会这样说?
尼克松首次会见毛主席
1972年2月21日上午十一点半,随着美国总统的专机“空军一号”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缓缓来到周恩来总理面前伸出了手,进行了“世纪之握”。
随后,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尼克松前往了钓鱼台国宾馆下榻。
此时的尼克松刚刚经历了数小时的飞行,加上有时差的原因,身心疲惫的他想要冲个热水澡。
可他刚刚走进宾馆的房间,基辛格便匆匆赶来: 总统先生,毛泽东想要在他的卧室接见您。
这个毛主席接见外国元首,为什么不在正式的会议场所,而非要选择在私人的卧室里呢?这像什么话!
尼克松不禁有些诧异。就算你有极其重要的事情,也应该提前通知自己吧,而不应该是随心所欲地临时起意。而且自己刚刚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北京,应该休息一下再会见中国领导人。
面对毛主席的“发号施令”尼克松有些不耐烦。
基辛格连忙解释道:
总统先生, 按照现在中国的外交惯例,外国元首到访中国,一般都是由周恩来总理出面接待,访问快要结束了,毛主席才会出面。
毛主席如今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太好,不方便出席各种活动。
每年都有很多外国元首到中国访问,都以受到毛主席接见为荣,而且 想要见上他一面,需要提前预约,且不是所有人都能预约成功的。
现在,毛主席亲自点名想要见您,说明他很重视改善美中两国关系一事, 如果您现在不去见一见毛主席,恐怕今后很难有机会了。
尼克松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那还等啥”!尼克松立即穿上外套,跟基辛格下了楼。
随后,他们乘坐红旗轿车,缓缓地驶入里中南海,走进了毛主席的书房内。
此时,年近八旬的毛主席已经在他的菊香书屋等候了一段时间,尼克松入门后,主席挺直了身子站立了起来,并用威严冷峻的目光打量着眼前的这位美国总统。
见到毛主席后,尼克松既紧张又兴奋,就像个小学生见到了德高望重的严师一般。
眼前的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丝毫没有英雄迟暮之感,尽管两人相差了近20岁,但毛主席的气场和精神却与自己无异,甚至更胜自己一头。
随后,毛主席缓缓张开他那宽大有力的手掌,尼克松赶紧快步走上前去紧紧握住。
据尼克松后来回忆说,毛泽东的房间陈设十分简单,虽然远不如白宫的总统办公室那般豪华阔气,但却十分有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只见他的桌上和床头都堆满了各种书籍和文稿,可以看出,毛主席是个嗜书如命、喜欢钻研问题的人。
而就在这间朴实无华、堆满书籍的房屋内,一场改变世界未来趋势的谈话,即将展开...
尽管当时毛主席的身体很虚弱,但他眼里发出的光芒依旧锐利;尽管他讲话有些困难,但也十分具有幽默感。
谈笑之间,干坤扭转
毛主席开门见山:
我喜欢你这个右派,你当选美国总统时,我还投了你一票的。这个民主党如果再上台,我们也不能不同它打交道。
尼克松回答道:我想,目前在美国,像我这样的右派可以做那些左派只能口头上说说的事情。
随后,两人开始了正面的“交锋”。
毛主席讲道:
“昨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要我们出的问题限制在哲学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应该请基辛格博士谈一谈。”
尼克松表示, 自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读了主席的诗词和文集,他发现毛主席的文章和诗词思想性很强、哲学意味浓厚。
说完后,尼克松连忙夸赞道:主席,您的着作可是改变了世界啊!
毛主席十分谦虚地说道: 我哪里改变了世界呀,我只是改变了北京周边的几个小地方而已。
听到话题转到了自己身上,基辛格也十分谦虚地说:我过去在哈佛大 学教书时,指定我的学生要读主席的选集。
就这样,毛主席与尼克松的谈话在轻松的气氛中展开了。
当尼克松准备更进一步谈论台湾问题、中美关系、越南问题时,却被毛泽东打断了:具体问题你找他谈。
毛泽东一边说话,一边指指周恩来。
“我跟你只谈哲学问题!”
毛主席这里所说的“哲学”,指的是从宏观角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用唯物辩证的眼光灵活地看待问题,意图告诉尼克松,中美两国关系无论从过去还是到未来,都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发展。
而你我作为两国元首,应该放眼更加长远的利益、关注世界潮流趋势。
至于那些小打小闹的具体问题,交给负责该具体事务的人去负责好了。
此时的尼克松,不禁被毛主席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这语言背后严密的逻辑所打动。
尽管当时毛主席说话较为缓慢,有时口齿也不太清晰,但尼克松听得津津有味。
而毛主席也有太多心里话,愿意和这位远道而来的美国朋友,用笑谈的方式唠一唠中美两国的家常。 同时希望借尼克松对自己的敬仰之情,改善两国对峙的关系、稳定地区的局势、共同对付当时来自苏修的威胁。
这场原本15分钟的会谈,一直持续了70多分钟。
而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书房会客厅的屏风后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提心吊胆,因为当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并不太好,他曾在1972年年初,因为肺心病严重休克,因此每天需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
毫不夸张地讲,当时,毛主席的护士在隔壁房间,一边手持注有强心针剂的注射器,一边屏息凝视,以防万一。
虽说不谈具体的政治问题,但在随后的会谈中,毛主席还是以十分轻松的口吻,像和老朋友茶余饭后的聊天一般,“试探”了一下尼克松对美国政治、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整体大致看法。
尼克松有些不解地问道:中国口中的危险,是来自美国的威胁?还是来自苏联的威胁?
对此,毛主席回答道:
这个问题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因为目前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事情了。只要你们撤一部分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
而尼克松说出以上这席话的原因,是美国方面对于中国是否要插手越战的担心。
因为1972年时,美国已经深陷越战的泥潭有17年时间了。
而在1965年,中国支援越南进行“抗美援越”活动,则让美国在越南战场的更加地难以脱身。
因此,美国方面十分地惧怕中国再次插手越战,对美军造成不利,毕竟,有“抗美援朝”的例子在前。
而毛主席的回答则让尼克松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毛主席句句没提战争,但逻辑性十足的话语已经让尼克松看清了形势,中国不会插手越战,但美国方面也应该对越南及时收手。
当尼克松提到中苏问题时,毛主席没有正面进行回答, 而是表示,中美之间虽有分歧,但依旧可以求同存异。
目前,在世界新的形势下,中美应该抓住当前形势,找到共同点,来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结构。
尼克松不解,既然自己这次访华,是代表美国“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那为什么北京的机场以及街道两旁还挂有打倒美帝的标语?
毛主席则哈哈一笑道:
大概我这种人“放空炮”的时候多。那些口号,无非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打倒帝、修、反,建立社会主义。
从尼克松和基辛格博士个人来说,都不在我们“打倒”的范围内。 我们要是将所有的人都打倒了,不就没有可以团结的好朋友了嘛。
毛主席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共同抗衡解决所谓的矛盾。
尼克松还试探性地问毛主席:主席先生,我们今天在这里会面,有一个人肯定不高兴。
“你说的不就是现在在台湾的蒋委员长嘛,我们是老朋友啦!
...
我们跟他做朋友的时间,比你们跟他做朋友的时间要长得多。
我们是蒋委员长口中的“匪帮”啊,不过有时,我们也称蒋介石他们为‘反动集团’...”
正如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坚持的、不容置疑的基本原则——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台湾问题上,任何企图搞台独、分裂中国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
而毛主席口中所说的“蒋委员长是我们的老朋友”,则是暗示尼克松:我认识蒋介石的时间可比你认识他的时间早。
我们兄弟之间的自家问题,当然还是我们自己解决起来更顺手、更方便,你们外人就不必瞎干涉了,因为你们外人没有这个权利。
尼克松好像也从毛主席的暗示中悟出了背后的逻辑。
但是很快,会谈便接近了尾声。和毛主席的一番会谈下来,尼克松感觉自己的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
离开前,尼克松激动地握住毛主席的手说道:
“我们一起可以改变世界”。
而毛主席则面无表情地回答 “我就不送你。”
永远的战士
会谈结束后,尼克松顺利地进行了连续七天的访华。在此期间,周总理又与尼克松进行了多次会谈,中美双方代表在上海签署了着名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公报中说,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且目前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地区是中国的一部分;希望双方都能减少军事冲突的危险。
至此,中美关系才成功地实现了破冰,中美双方领导人历时三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
这段访华的经历,也让尼克松对中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而更让他津津乐道的,还是自己与毛主席的见面会谈。
后来,正如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所叹服的那样: 毛泽东对世界的掌控远超想象,因为他对客观现实的规律,有着深刻的了解,并能用其强大的毅力把握住机会!
众所周知, 二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个世界的“掌控”力之大,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而身为号称世界头号强国的元首尼克松,在会见了毛主席之后, 自己在美国国内对付政治对手所惯用的伎俩,在毛主席这里统统失灵。
而自己就像一个小学生面对既敬畏又崇拜的老师一样,瞬间收起了所有锋芒,只得老实听“训”。用当今流行的话来讲,毛主席好像在对其进行“降维打击”。
当时,尼克松在访华期间曾激动地表示:如果自己能够取得连任,一定在第二个任期内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
但十分可惜的是,在尼克松成功连任后,由于“水门事件”的爆发,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弹劾的总统。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尼克松下台后的1976年,毛泽东于当年2月,再次邀请了尼克松前来访华。
令尼克松感动的是,在这次访华中,尼克松虽然是以私人的身份,但 中国方面依旧给予了尼克松极高的礼遇,就连他上一次来吃过的菜都是一样的。
次日,尼克松又一次拜访了毛主席,当时毛主席已经83岁了,精神状态比之上次,更加糟糕。
尽管如此,毛泽东仍然按接见总统的规格对待尼克松。 两人这次的谈话时间,比上次好长,足足进行了100多分钟。
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见到毛主席的情形:
“1976 年,我再次到中国访问时,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了。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是一些单音字组成的嘟哝声。
他以为翻译听不懂他的话,就不耐烦地抓起笔记本,写出他的论点。 看到他的这种情况,我感到十分难受。”
同时,尼克松又写到:
“ 但是他的思想依然那样敏捷、深邃。我说的话他全能听懂。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他,谁也不能否认他已战斗到最后一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