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功勋》片段 视频来源:爱奇艺 (侵删)
于敏做好了木头飞机,来到儿子于辛床前。
“爸爸它能飞吗?”于辛问。
“还是那句话,只要理论扎实,一定能。”于敏肯定地回答。
同一时间,我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
——这是最近的热播剧《功勋》中的片段
近日,“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核物理学家于敏的儿子于辛现身父亲工作过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父亲为你做木头飞机,这是真的吗?”面对于辛,记者抛出了疑问。
“这是电视剧里的艺术加工。”于辛笑着澄清。“影视剧中会有一些吸引人的艺术表达,但是人各有所长,我父亲有他的强项,也有他的短项。”
于辛说,父亲的动手能力相对来说不是很强。为什么这么说?
于敏初入北京大学时,上的是工学院电机系,两年后转到理科。这一方面跟他的爱好有关。他特别喜欢研究理论,总喜欢刨根问底问老师,“这个东西为什么这么做?这个公式怎么来的?”追究背后原理。另一个关键因素,学好工科必须动手能力强,“他知道自己动手能力不好”。
因此,当他得到了政府资助的助学金,就转到了理学院的物理系。
于敏编纂的小册子
于辛认为,《功勋》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无私无我、以身许国的精神品格。“这是艺术片,不是纪实片,所以我们理解当中有一些艺术加工。”
事实上,科学家的生活是相当枯燥的。在于辛的记忆中,父亲于敏只要往书桌前一坐,可以一天不怎么活动。“一般人可能很难做到,但是他觉得看书或者研究是一种享受。”于辛说。
即便到了晚年,家人要带他出去走走,于老还是选择“宅”在家里。身体坐如钟,但脑子在飞速运转。于辛说,晚年的于敏还有很多新东西要学。他要对其学科提建议意见,而这些建议都要有根据,要跟踪世界的先进的东西。
于敏对物质没有过多的要求。他晚年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床,一个办公桌,旁边放了很多书,一把椅子,还有几件旧家具。儿女要给他换床,他说:“我睡这么久,我喜欢。”于辛说给他换电视,他说能看就行了,我就看(这旧电视)。
在于辛的眼里,父亲是慈祥、睿智、博学多才的人。在他的记忆里,姐弟两人从没挨过父亲打,从未见他发脾气。于敏爱国,但他不会生搬硬套给孩子宣教。
他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在休闲的时候,他也会看古典文学,也会给儿子从小就讲古代英雄人物故事。博览群书的他,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
于敏使用过的信封,里面装过他寄给胡仁宇、胡思得的机密
于辛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家人去颐和园玩,颐和园的长廊上面有一些画,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于敏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有说不完的故事。他讲给孩子们听,走完这个长廊,听完这些故事,一上午就过去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两弹一星”故事被改编成影视剧搬上荧幕。作为“两弹一星”功勋亲属,朱光亚的儿子朱明远认为,这类影视剧在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上起到很大作用,但往往对功勋科学家的刻画过于脸谱化,了解不够深刻,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对生活细节了解也不多。他特别提到,“两弹一星”事业是千万人的事业。朱光亚曾说过,他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这项事业是他和千千万万人共同完成的。彭桓武的题赠也说,“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他建议,这类影视剧再现当年的情景,还应当更加突出集体的贡献,方能更好呈现老一辈科学家的初心和夙愿。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