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年
小时候,妈妈会提前一个多月开始忙年。黏米面也就是汤圆面是要把糯米淘洗出来找作坊打成面。打好的面是潮的,需要晒几个大太阳。最怕遇到阴雨天,晒不干的汤圆面会发红,就是霉变了。要买几只鸡,只去内脏,毛不去掉,用盐腌制后放到屋檐通风处晾干,我们称为风鸡。吃的时候去毛蒸熟,家里来客人时作为冷菜上桌。
那时候想吃香肠只能自己灌,没有代加工的,香肠不是年年都能制作的,我记得妈妈只做过一次,肠衣要自己洗,借的绞肉机,有个阿姨帮妈妈撑肠衣,很麻烦的。接的绞肉机还可以用来做鱼丸,妈妈做过一次,那时候没有网络,可以上网查教程,食谱都是口口相传的,估计那次鱼丸做的失败了,以后就再没有做过。
猪肚和猪大肠要用面和油反复清洗,妈妈洗半天才能做好一挂。到了90年代,家家生活条件好了,妈妈开始创新了,学会了炒五香瓜子。先把瓜子用八角和盐水煮出来,然后晒干,晒干后放在烙饼的锅里炕干,这样就做出来五香瓜子,瓜子是好吃,但是容易脏手。晒在院子里的瓜子,最终能落下一半就不错了,邻居和爸妈的同事来我家串门,那时候大家都特别喜欢串门,他们总是会抓上一把,边吃边拉呱。
山芋需要切成薄片,煮七分熟,晒干后待炸制。以上工作可以慢慢悠悠的。祭灶前后,家家开始忙的不可开交。床单被子要洗,卫生要打扫。鱼和肉要买,要初加工。那时候没有冰箱,鱼要煎好才能多放写日子,猪肉也要先烧好,肉圆要炸制,肉圆还必须炸大的,我们称为肉坨子。过了祭灶开始蒸馒头,家里平时用的是煤球炉,这几天就需要用地锅大灶了,煎鱼,炸肉圆,卤猪内脏,蒸馒头包子都得用大火大锅,煤球炉那点小火小锅,没法干活的。
等到腊月28、29老妈开始炒瓜子,炸小果子,这些要是做早了,就被我们嚯嚯光了。老妈和阿姨们经常探讨如何把小果子炸的好吃,试过死面的,太硬,吃不动;试过活面的,太软,不脆;试过一半死面一半活面(活面就是发酵过得)还好,不是很硬不是很软,炸制好了以后挂糖浆。可能挂糖浆后没有炒散不及时,小果子炒成一大团一大团的,我抱着一大块啃,牙齿都啃出血了(现在卖的小果子又酥又脆,不知道加了啥)。山芋干最难炸制了,火候不到不脆而且嚼不动,火候过了就糊了。妈妈炸的麻叶是最成功的,加了糖和芝麻的面片炸了以后酥脆可口。
妹妹上中师第一年放寒假回来,正好赶上妈妈蒸包子,那时候包子比拳头还大,蒸出一笼包子她吃几个,一气吃了六个包子,成了我们家的笑话。
年三十,老妈还是很忙,我们在院子里放烟花,要不停喊妈妈来看。春晚开始了,老妈才会坐下来看电视,手里还会拿着毛衣针织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