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宝丰路,古朴风华尚存的岁月痕迹

俯瞰宝丰路,古朴风华尚存的岁月痕迹

曾是云龙州治所的宝丰古镇,也是一个因盐而兴的古镇。宝丰古镇的雒马井是云龙县的“五井”之一,盐马古道通向大理、缅甸、兰坪等地。宝丰古镇并不是网红打卡地,我是做功课的时候知道的,因为也是真正的古镇,所以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3月1日下了诺邓,我们先导航去了属于宝丰古镇的白衣阁。

白衣阁在宝丰古镇海拔1710米的西面德隆山上,距镇中心大约4公里的路程,全部是盘山公路。

白衣阁始建于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增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复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有较大维修,前殿在“文革”中被毁,2009年重修,后殿至今保存完好。

白衣阁建筑依山而建,为一进两院,由前殿、侧殿、厢房、正殿等组成。前殿为硬山顶建筑,殿左侧有一小院落。正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建于高台上,正面及两侧均有台阶可上。殿通面阔9.4米,通进深7.6米,檐下施斗拱,彩绘有各色花卉,柱侧有木雕猴子雀替。殿内大殿塑有白衣大士(白衣送子观音),左有伽兰,右有达摩祖师,隔场院正对面佛龛中有韦陀。

二殿有文殊、普贤和观音,俗称观音三秭妹。阁后南侧约20米处有普同塔二座,不过我们没去。殿内现存明清碑刻5块,为建寺、重修等的记载。

白衣阁是云龙县境内佛教建筑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同时是宝丰古镇较大的佛教圣地,每年都有大型的佛教活动。解放前有大量的尼姑,现寺庙后方还有5座保存完好的比丘尼塔,佐证当时佛教盛行。

车到白衣阁,遇岔路,我下来问路,还真是有缘,所问之人正是白衣阁钥匙的保管者,她拿了钥匙,带我们到了白衣阁。

因为疫情,白衣阁已经三年没举办活动了,平时就是这人去浇浇花水,打理一下。不过,白衣阁里面的花草是长得真好,兰花正艳,惹我拍了好多照片。山上气温低,玉兰树还没开花,我们这里的玉兰树早就开花了。

在白衣阁村,可以俯瞰宝丰古镇全景,沘江水绕宝丰镇而过,有水就有灵气。

下山途中,看到一个建筑物很有特点,就转了过去。还没到那里,就见山上有个亭子,我下车爬了上去,没想到香火好旺,四周都是香烛,还冒烟呢。

下来再到路上看到的那个地方,原来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寺庙--三崇庙。三崇庙烟火旺盛,据说过年期间,人多得都挤不下。我们是从后门进去的,从前面看,上了台阶,一块大照壁,进门后才是山门、大殿。

三崇庙下面一路之隔有文庙,大门紧闭,又沙石堆在地上,但似乎没施工,里面什么也看不到。

下到宝丰古镇,先见到镇口代表古代云龙8大井的介绍,地上,是宝丰盐马古道的地图。宝丰是古代云龙先民的发祥地之一,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今安宁、大姚、云龙已产盐。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南北朝时期,云龙为比苏县,古白语中“比苏”即“出盐地”的意思,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从现存的历史典籍记载中可以得出,从汉朝起经历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云龙境内一直开采盐井。

宝丰的民居都是典型的白族民居风格,或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或一正一耳,或六合同春。

宝丰,古称雒马,雒马井,金泉井。雒马就是黑身白鬣(音猎)的马,鬣,马颈上的毛。关于“雒马”地名的来历,已经很难考证,但给这一盐井取这么一个明显带有中原文化色彩和美好寓意名字的人一定受过汉文化的熏陶。雒马井是云龙八井中最南端的一井。

不过说实话,我对宝丰古镇很失望,主要是对管理者失望。这也是我们这一路下来最不好玩的一个地方。

虽然不是网红打卡地,但是做过云龙县县府的古镇,且设在诺邓的“五井盐课提举司”后来搬到了宝丰,完全可以打好这张牌,不过很遗憾,在古镇,除了从金泉井桥进入古镇后有两块介绍古镇历史的木牌,一张宝丰州治图,一张旅游示意图,整个古镇重要的古迹没有丝毫指路牌,还不如诺邓村,每个路口都有指示牌,重要景点都有解说,没有导游也能略知一二

远远看到古戏台,但走到门前都不知道,问了人才知,大门紧闭。

董泽故居也没有任何指示牌,一路问了许多人才找到。

金泉盐井遗址就插着一个破牌牌,没有任何说明,雒马井大门更是紧闭。

更为严重的是,老师傅进了路边一个公厕,据说脏得无从下脚,一不注意,脚上竟然踩了粑粑,哈哈,也是奇葩了。

原创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击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写好游记的动力,谢谢啦!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Raintou"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ent/8kj16n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