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是我党生死存亡的一次战略性转移行动,面对数十倍远超我军的**军队,红军经过了十一个省份,过雪山跨草地,最终抵达陕甘宁一带。为什么说长征是关乎我党生死存亡的一战呢?因为在长征中,我们不仅要面对**的追杀堵截,还要面对艰苦拙劣的环境,比如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和激战腊子口等,红军数万的军队在长征中损失。有很多军事迷说,三大战役是伟人的最佳杰作,甚至是可以作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但是伟人却说,四渡赤水才是神来之笔,是最得意的一场战役。大家也都知道,三大战役决定了最后的胜利,无论是部队规模、作战指挥还是战局形势都可以算得上巅峰之作。但是如果不怎么熟悉长征的话,只看进程就十分让人懵懂,我党红军为何要进行四次渡过赤水?不渡的话会有什么影响?渡过之后又有什么神奇之处?
在这之前希望各位看官长按点赞2秒并关注一下,动一动您发财的小手给我一个支持,也方便您接收最新内容。
四渡赤水下的战局形势
我党红军因为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在一九三四年十月不得不选择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大规模战略转移,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我党刚进行长征的时候,由于博李二人错误指挥,我党军队在湘江一带中损失了非常多的兵力,而且还没有摆脱**军队的追捕。 如果还是按照本来的计划,选择抵达湘西一带和红军第二、第六军团会师的话,那可能就会出现覆灭的危险。
红军长征
好在之后在攻占遵义后召开会议,确定了伟人的领导地位,因此才有之后的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发生在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九日,我党红军从土城附近朝西渡过赤水河。我党红军西渡赤水河,推进到四川南部一带,想要向北渡过长江却没有实现。
二渡赤水发生在一九三五年二月十八日,历经三年红军向东渡过赤水河,接着对遵义一带继续推进,之后取得娄山关战役的胜利。
三渡赤水则是在一九三五年三月十六日,我党红军历经两天从茅台镇一带向西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四川南部。
四渡赤水是三月二十号开始,我党红军迅速秘密从太平渡等方向向东渡过赤水河。我党红军四渡赤水之后,直接将**军队摆脱在两岸一带,之后南渡乌江、兵临贵阳,直接将在贵阳督战的老蒋吓了一跳。
为何要四次渡赤水
在遵义会议中,当时我军还没有四渡赤水的计划,计划是这样的:
一:红军靠前方面军从遵义出发,兵分三路朝着土城和赤水一带推进,向北推进拿下赤水县城,然后渡过赤水河;
二:随后在泸州上游一带渡过长江,进入四川和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师;
三:在四川西北部创建新的**根据地,我党就可以避免被覆灭的危机。
渡赤水
但是如果红军想要进入四川的话,绝对会让四川军阀刘湘紧张,我军三万多人,所以刘湘决定主动进攻,把我党军队拦在四川境外。
四川军阀刘湘集结了大部分兵力驻守在泸州外,还有重兵南下驻守赤水和土城阻击我军向北推进。 军阀部队的速度非常快,比我军率先抵达赤水县然后南下,恰巧与红军靠前军团的两个师相遇,我军因此遭受了非常大的伤亡。
当时的计划是最快速度拿下赤水县城,以此将北上通道的缺口打开,但是执行靠前步就遇到了阻碍。更关键的是,老蒋还接连调集了四十万兵力,打算做成一个“口袋”,将我党军队团团围住然后剿灭。危机也不止如此,北上遇到阻拦的时候,同时四川东部的刘湘军阀也朝我军杀来。
那么我党要放弃原来的计划吗?
一渡赤水
在遵义会议上,伟人得到了领导地位,但尽管如此我党红军面临的危险还是巨大的,前后都有敌人围堵,此时的红军逃亡路线只有朝西突围。
其实我党军队也不是没有做过什么其它办法,遵义会议中本来想着是从泸州和宜宾一带,北渡长江和四川北部的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师。
但是在老蒋的严格指示下,**军队以最快速度朝着土城一带行进。 敌我双方在距离土城仅有三公里的青杠坡激战,战局形势一度十分紧张,就连各个指挥官都以身作则进行冲锋才能守住阵地,由此可见局势是有多危急。
与此同时三万多红军被敌军牵制在河谷地带,向北渡过长江已经是不现实了。于是伟人当即决定,不再和敌人进行交战,主动撤离战场,然后主动渡过赤水河向西行进到四川南部。
四渡赤水战略图
红军向北的通道被敌军堵截,而且后方还有很多追兵,所以渡过赤水河就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其实一渡赤水也没有什么神来之笔,只是在危难之际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不过当时按照伟人的计划来看,湘江战役是不打的,战略计划一直是随着潇水朝北推进,躲开敌军的主力返回江西根据地,但是被否决,我们也无从得知它的真实性。 在湘江激战的损失情况来看,伟人的战略构想至少没有让红军主力遭受多大的伤亡。
其实老蒋也意料到我党红军一定会渡过赤水河,所以早就在赤水西岸部署密集火力网,就等着我军进入包围圈。
一渡赤水的背景下完全是因为敌军部署充足,双方交战异常激烈,我军在这一战中伤亡达到三千多人,相当于全军的十分之一。
二渡赤水
我党军队渡过赤水河之后,其实还具有非常多的麻烦,如果想要渡江那一定只能走云南,通过金沙江向北推进。 在金沙江一带,敌军是非常多的,红军此时已经是疲惫之师,如果和敌军硬拼那绝对没有胜算。
此时又该怎么办呢?伟人说只要把孙渡的三个旅调走,那就迎刃而解了。能将孙渡的三个旅“调走”,那必定是最完美的情况,但是现在时间紧迫,敌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必须先解决当下的情况。 于是我党军队趁贵州兵力空虚的情况,第二次渡过赤水,攻占桐梓和娄山关一带,再次占领遵义城。
毛**
如果说一渡赤水是因为被迫选择,那二渡赤水就已经开始展现伟人杰出的军事才能,它考验的就是指挥官能否在包围圈中发现一个缺口,这就非常考验指挥官的军事眼光是否深远。
如果大家只是觉得如此的话,那可真是下定论太早了。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伟人的神操作,红军在二渡赤水的时候,留下了很多船只和浮桥架,还多设了几处渡口,也是为了之后的再次渡河做了铺垫。当 我党军队渡过赤水河后,王家烈等残余败将前来换防,他们不仅没有破坏这些运输工具,还使用了起来,他们都没有意料到我党军队还会再次返回。
那么为什么说伟人这个操作高明呢?我们在后文就可以得知。这些二渡赤水中留下来的船只和浮桥架,对于之后的三渡和四渡赤水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伟人在当时已经想好了下一步会是怎样的发展,也想到了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
三渡赤水
红军二渡赤水之后就已经安全了吗?其实还没有,**军队也不是没有头脑的人,四十万的**军队也不是说摆脱就能摆脱的。
接连两次渡过赤水河确实让我党军队,从生死存亡的时刻得到了缓解,但是危机始终一直都在。 况且两渡赤水耗费了很多时间,**军队也没有干看着,从各个方向向我党红军包围。
红军一直以来的任务始终是突围,也只能选择突围,所以这也就是四渡赤水的最初初心。然而从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开始,伟人就已经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发挥得淋漓尽致,说是“行走的兵书”都不为过。
遵义会议旧址
既然选择要突围,那就必须选择对的方向,也就是此时所有人都觉得方向只能选择打鼓新场。因为驻守在此地的部队是王家烈的部队,他之前在遵义的时候就已经被我军痛击,在我军看来是再次对败军之将发起进攻,拿他作为突破口看似是最正确的。所以会议上很多将领都表示,选择打鼓新场作为缺口突围。
但是伟人却和他们不一样,他表示反对。伟人不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更是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危险情况。 我党军队如若准备集中所有火力对打鼓新场发起进攻,虽然拿下王家烈残部易如反掌,但是打鼓新场是黔北四大乡场之首,如果我党军队打攻坚战,那一定是非常困难的。
黔军之前在遵义打过败仗,所以不管怎么样敌军一定会加强自己的防守,即便可以攻克,那受到的损失也一定是承受不住的。 抛开伤亡情况不说,接下来的危险才是更大的,周浑元和吴奇伟的密集兵力都在南北两个方向进行防御。
如果此时红军选择进攻王家烈,周浑元和吴奇伟两个部队就会对我军的侧翼进行突袭。哪怕我军打跑王家烈部队,那届时的情况就会出现敌人的增援部队,再加上其二人在侧翼对我军的威胁,我党红军的命运就会更加危险。
由此看出,王家烈的残余败将只是敌人设置的一个诱饵,就等着我军钻进去。 其实纵观整个过程,王家烈部队一直被老蒋看作是炮灰,当然王家烈也不是不知道,所以在打鼓新场这个地方,他们一定会集中注意力,否则就会被人拿枪使。
毛**
那么伟人又该作何选择呢?伟人当时下定决心先打周浑元,也就是大家不怎么熟知的鲁班场和打鼓新场之间的争斗。 大家也可能没怎么听过周浑元是什么人,这个人是红军长征中比较难缠的对手,他指挥着薛岳手底下两个主力纵队,一直追着我军死咬不放,在湘江一战中就给我军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因此,他也周浑元也带领部队一直追击到滇黔川一带。
可以说所有军阀势力,都不如周浑元凶狠,他也因此被我军视为强敌。各位看官可能也会比较朦胧,就算不打王家烈,也不用选择进攻周浑元啊,毕竟对于王家烈来说更难打。
所以才说伟人的战略眼光极其深远,红军进攻周浑元是事实,但是他同时也是只身作战。作为老蒋的嫡系军队,那些军阀对他并不理睬。 正所谓“弱不支援强”,王家烈绝对不会冒险支援他,对王家烈来说只要你能守住自己的防线就好,周浑元抵挡不住的部队,那他去了也是白送。
而且吴奇伟和郭勋祺的部队又距离周浑元较远,就算要支援也没有过多的时间赶来。但是就算没有支援部队,周浑元也不是一个软柿子,那么红军有没有信心将其击溃呢? 这些早就在伟人的计划之中了,如若周浑元的部队轻敌,那么我军就有能力击溃敌军朝着西边推进,如果进攻过程泰国艰难,我军就可以在二渡赤水河中留下来的船只就近渡过赤水河,战术上还有回旋的余地。
所谓的“未雨绸缪”并不是先知,而是在做靠前步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下一步甚至结局,三渡赤水的神来之笔也就是进攻鲁班场的真假结合。
我党军队的担忧也确实在理,周浑元的确是非常难打,无论怎么猛攻都没有办法击溃敌军,只能逼迫他们收缩力量不敢反击,让敌军没有多余的力量限制我军的行动。 不过这也已经达到了目的,周浑元纵然难啃,那就选择避其锋芒,再次选择渡赤水河。
四渡赤水旧址
周浑元的部队实力强大,如果不率先进攻打击一下他们,那么很有可能在渡河的时候被敌军进攻。我党红军进攻鲁班场,因此让周浑元知道我军并不是善茬,不管怎么样都会有所忌惮,届时我军才可以渡过赤水河。
因此我党红军借助这样的优势,退守到茅台镇一带,利用在第二次渡赤水河的船只和浮桥架,毫不费力地顺利第三次渡过赤水。
所以红军进攻鲁班场看似十分危急,但是带来的影响却是不败的局势,不理睬王家烈这个诱饵,自然而然地就将敌军设置的包围圈白忙活一场。
四渡赤水
红军三渡赤水和前两次又有不一样的战术,这次渡河比前两次大为不同,选择主动出击、声势浩大,就怕别人不知道我军要干什么。
然而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接下来的四渡赤水。 我党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之后,立马就选择就地隐藏起来,同时还派出一支部队携带着电台往古蔺、叙永方向前进,目的就是为了干扰敌军,让其不知道我军主力部队在哪里。
所以也不怪**军队死板,不管是哪个敌人都会觉得朝那里推进的部队是我军主力。**军队果然中计,立马派遣多个部队朝着古蔺、叙永方向部署兵力,其余部队也在后面追击着,想要继续将红军包围住然后剿灭。
红军长征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敌军就全部集中在古蔺、叙永一带,因此也就出现了突围的缺口。
伟人通过战术的运用,采用声东击西,将错误消息暴露给敌军主力,以此来隐藏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 伟人只使用几招简单的战术就将敌军的主力全部调走,顺利地在防线上打开缺口,这一操作的确让人佩服,所以三渡赤水的神来之笔也就在此。
伟人的操作看似简单,但其需要的更是超乎平常人的战略深远眼光。所以给敌军造成错觉之后,红军就再次轻而易举第四次渡过赤水,返回贵州和**军队擦肩而过。
高明之处不仅如此
大家是否觉得战役到此就已经圆满结束,但其实并没有,伟人作为优秀的军事才能人才绝对不止仅限于此,如果敌军反应过来调转方向重新追击,那我军依旧会陷入危险。
于是关键因素就在于孙渡,从第二次渡过赤水到第四次,孙渡就和扎根一样没有任何动作,孙渡部队一直拦着我军的行进路线,所以只有把他调走,才能给我军机会顺利渡过金沙江。
那么此时最关键的就是怎么调走孙渡?谁又能调走他呢?
红军四渡赤水之后,伟人指挥部队趁着敌军兵力不够的情况,进攻方向直指老蒋所在的贵阳。 那时候**军队已经都被掉到了四川南部,贵阳一带只有两个团的兵力,而且红军还专门表示自己要朝贵阳进攻,见人就问贵阳一带还有多少兵力。
蒋介石
此时老蒋才得知战术分析错误,随即就将下令让附近的军队立马赶来支援,因此以孙渡部队就会从云南离开,金沙江一带的路线也就没有了任何阻碍。
大家此时可能已经看出,红军大张旗鼓说进攻贵阳只是为了将孙渡部队调走。其实也不仅如此,还有围魏救赵的战略方针。
红军主力部队四次渡过赤水河之后,那时的红军第九军团还处于乌江一带,正在进行掩护部队和阻击敌人的任务,他们也成功地牵制了**军队的六个师,但是自己却处于最危机的情况。
贵阳情况危急,让这里的**军队也不得不选择放弃进攻,都焦急地朝着贵阳方向推进,生怕老蒋治他们一个救驾不力的罪名。
于是红军第九军团的突围机会也就顺势而生,在进行多次激战后,终于也是力挽狂澜,随后朝西推进渡过金沙江,和我当红军主力部队成功会师。
伟人的神来之笔
纵观四渡赤水的全部进程,我军只有三万人却在应对敌军四十万人,巨大的人数压制造成其危险程度更高。但是在一系列的战术运用上,从靠前次渡过赤水后就已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有后手。
所以之后才有一句戏称“红军掉个头,国军跑断腿”,伟人的战术就是一个接着一个,敌军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又进入下一个战术,哪怕人数再多也是被伟人拽着绳子“溜圈”。
如果换作是我们身临其境,恐怕我们都无法得知伟人的谋略到底是为何,当然这也只是小编浅浅分析一下,伟人的智慧和谋略实在是高明。
渡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之后,装作进攻贵阳,这也是最神奇的一步,逼迫老蒋不得不做出行动,但是没曾想却还是个圈套,最后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只能看着我党军队逃出生天。
四渡赤水同样也是关乎红军存亡的重要战役,除了无奈之下选择硬闯的一渡赤水,剩下的几次红军伤亡都可以忽略不计。 武将之间在于斗将和厮杀,而指挥官方面只则在于考验战局变化下的变通和战略深远眼光。
长征开始后,每个红军战士都是**的希望,能保留一个就是一份力量,在一渡赤水之后,伟人就开始发挥他超人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全**的希望。
对于伟人来说,红军必须选择最合适的机会和地方歼灭敌军,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也应该拒绝无意义的冒险和没有把握的仗。
所以说伟人既保全了部队,又成功突围,让**四十万军队白跑一趟,大家说高明吗? 所以伟人才会觉得,三大战役和四渡赤水来说,解*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是在基础条件下分析作出的指示,是主动执行作战计划;然而四渡赤水是在我军被动、不利的情况下,指挥部队逃出生天,避免我党遭遇覆灭的危险。
不管环境和局势如何变化,伟人的最初的目的一直就是寻找落脚点建立**根据地;同时一直坚持具体战略意图,根据战局的变化做出适当的战术。
总得来说,幸亏在遵义会议上确定了伟人的领导地位,同时伟人也没有辜负党和战士们的期望,以他杰出的才能带领红军走出了一次次的危机,最后顺利结束长征。可以说没有伟人,就没有中共,更没有那些伟大的**事业。
视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