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参军,9岁长征,96岁老红军向轩——
红星耀童年 理想照终生
■解放军报记者 杨明月 通讯员 毕丽媛
9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去年7月,“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热议。热议的对象,是1935年9岁时走上长征路的老红军向轩。
一位网友的评论,引来较多点赞——
“9岁长征……9岁的我还在玩泥巴呢。致敬!”
另一位网友回复:“有这些9岁参加长征的人,才有我们9岁还能玩泥巴的日子。”
在西部战区总医院,记者见到了96岁的老红军向轩。见到记者前来,老人从床上慢慢起身,坚持要坐在沙发上接受我们的采访。老人面色红润,看上去气色不错。
“向老的右眼早年在战场上负过伤,几乎失明,只能看见一些轮廓。左眼患有白内障,十几年前做过手术。”照顾向轩多年的护工向德容告诉记者,因为身体原因,老人已经有些日子没下过楼了。
因此,对向轩的采访,是在记者一遍遍重复“您休息一下,一会儿再讲”和他一遍遍重复“你听我说”中进行的。
向德容说,老人每天的午饭时间“雷打不动”,都是11点40分。可采访这天,到了中午12点,即使记者和向德容一再劝他先吃饭,老人也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意思——
“为什么我要和你说?我们那个时候的事,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我顾不得吃饭。”
向轩近影。侯 阳摄
用从“妈妈”身上学来的枪法,把子弹射向敌人
“我的母亲是贺满姑,满意的满,姑娘的姑。她是**的妹妹,排行老五……”
采访中,向轩几次对记者重复这句话。“老来多健忘”,半小时前和记者的对话,难以在向轩脑海中留下痕迹。但谈及自己的**经历,贺满姑这位将生命献给**事业并指引儿子走向**的母亲,是向轩每一次“重复”讲述时毋庸置疑的开头。
上世纪20年代,**大潮风起云涌。在湖南桑植,**的大姐贺英在丈夫牺牲后,与妹妹贺满姑率领地方群众武装继续开展顽强斗争。1928年,因被叛徒出卖,贺满姑不幸被捕入狱,连同她的3个孩子一起被关进大牢。贺英设法买通监狱看守,把向轩兄妹三人救了出来。后来,在狱中受尽折磨的贺满姑被残忍杀害。
“他们把我母亲钉在架子上,手脚都捆起……”向轩从沙发上颤巍巍地站起来,张开双臂,向记者描述母亲牺牲时的悲壮场景。
母亲牺牲时,向轩只有2岁。他对母亲的全部“记忆”,来自大姨贺英和大舅**的讲述。“他们说母亲年轻时就比较泼辣,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我也是这样。”对于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印象的母亲,向轩十分自豪。
此后,向轩跟着大姨贺英生活,有了第二个“妈妈”。贺英没有子女,把向轩当成亲儿子疼爱,战斗之余常抽出时间手把手教向轩打枪,“不过大姨平时总是把枪收起来,只有打靶时才给我用,怕我年纪小惹祸”。
1933年5月,因叛徒告密,游击队驻地被敌军重兵包围,贺英不幸负伤。她把年仅7岁的向轩叫到身旁,交给他一把手枪和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2枚金戒指和5块银元,“大姨让我赶快走、赶快走,找大舅、找红军报仇”。
带着贺英的临终嘱咐,小腿中弹的向轩一瘸一拐地跑到后山,找到一块大石头躲起来。
“我当时毕竟是个孩子,一开始没察觉,后来低头看到腿上的血就哭了起来。”直到接应的游击队赶到,赶跑了敌人,才在后山找到向轩,把他背下山。
这一次负伤,在向轩身上留下难以消除的瘢痕——向轩挽起右腿裤脚,因缺少运动肌肉有些萎缩的小腿上,至今留有一块鸡蛋大小的“坑”。
对向轩来说,更大的伤痛来自他亲眼目睹了“妈妈”的牺牲。未来的日子里,这个小红军用“妈妈”教给他的枪法,把子弹一颗颗射向敌人。
2015年11月,红军后代邓玉平拜访向轩。她告诉老人,她去了贺英牺牲的地方,那里保护得很好,墙上的弹孔清晰可见。
向轩红了眼眶:“我真是好怀念她们,我也想回去看看。”
“大家始终有一种信念,一种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的信念”
“这个不太像我。”
向轩的眼前,是一张小红军雕塑的照片。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头戴八角帽,身穿红军军装,瘦弱的肩膀被三杆枪压得有些弯曲,左脚上前坚实地踩在泥泞里,侧身回望,眼神炯炯。
向轩的直言不讳,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5月14日,云南省昆明市政协调研员庞博河和香格里拉市上江乡士旺村村委会主任李正兴,带着这张照片来医院看望向轩。
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后,曾在士旺村等地休整。近年来,士旺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起了红色学堂,还计划建一座红军文化广场,安放一个以向轩为原型的小红军雕塑。他们特意前来,想让老人对雕塑的创作提些意见。
“这是以您长征中‘红小鬼’的形象为原型创作的,表现您和红军将士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家在一旁解释。
贺英牺牲后,向轩一路辗转找到红军,找到大舅**,留在队伍里成为一名红军战士。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1.7万余人,在**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开始长征。年仅9岁的向轩成为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战士。
向轩所在的通信班有十几个“红小鬼”。“长征路上,最大的困难是缺少粮食。前面的人把草上头一截吃了,后面的人就吃根根。我们那时候是小孩子,处处受到照顾,比其他人要好一些。我永远不会忘了战友的恩情。”
即便总是受到照顾,那也是以艰苦卓绝著称的长征,要靠自己的双脚一步步向前走。还是个孩子的向轩,总跟在**的妻子蹇先任身边。蹇先任经常背着还不会走路的女儿,手里牵着向轩,一步一步向前挪。
“长征虽然很苦,牺牲的人也很多,但大家始终有一种信念,一种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的信念。我也是这样。”向轩说,那时一路上总能遇到敌人袭扰,有时早上六七点敌机就飞过来,“后来我们总结出经验,那些飞机不是总在大路上飞吗?我们就走小路,他们飞他们的。”
“就在你们这里,我还挨过大舅**的巴掌。”长征时曾路过的士旺村来人看望,让向轩很感慨,想起一段往事。
长征路上,红军非常尊重沿途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那一天,**前往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噶丹·松赞林寺赠送礼物。向轩当时是**的警卫员,跟着进了寺庙后,他一时好奇,摸了一下庙里的佛像,被**打了一巴掌,当场就哭了。
李正兴告诉向轩,士旺村百姓几十年来不忘红军,现在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向轩高兴地拿起笔,写下“红军万岁”赠予士旺村。
“打仗不要怕死,越怕死越要死”
除了右小腿的伤疤,全身26处负伤还在向轩身体里留下几枚弹片。那是烽火岁月留给他的“纪念”。
1936年10月,10岁的向轩跟着队伍结束长征,后来留在延安补习文化课。
开国少将李文清的儿子李海告诉记者,父亲曾跟他讲过,1938年他担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参谋长时,曾率部挺进大青山**根据地。当时,师长**想把向轩放在715团,跟着队伍参加**。
“我父亲当时觉得向轩年龄太小,才12岁,而且根据地战事频繁。但是贺老总坚持要把向轩放在一线部队,向轩自己也要去。后来几次沟通,怕向轩给部队‘添麻烦’,这才作罢。”
两年后,14岁的向轩还是如愿前往**一线,在358旅警卫连任副连长。炮火硝烟中,他一路征战,参加了宜川、宝鸡等战役战斗。
“打仗不要怕死,越怕死越要死。”这是向轩从多年的枪林弹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1948年夏,在陕西大荔的荔北战役中,因部队缺少重型武器,时任西北野战军358旅工兵连连长的向轩,用改装的土炮轰开敌人的碉堡。但敌人负隅顽抗,炮火中向轩身上多处负伤,右眼几乎失明,至今还有弹片留在体内。
“从小父亲就喜欢给我们讲他们吃过的苦,讲当年的战斗故事。”二儿子向国荣回忆,小时候有些事他听不太懂,也没放在心上,长大后才慢慢明白,父亲是想让后辈了解过去的“苦”,才能更珍惜今天的“甜”。
向国荣曾在北京卫戍区服役,退役后在四川电视台工作。2014年退休后,他和几个同事一起走访多位健在老红军,留下不少珍贵的影像记录。他的初衷,是想代替年迈的父亲看看老战友。老红军们看到他们上门,都很高兴。有的老红军给他们表演刺杀动作,“好像回到他们年轻的时候”。更多的老红军,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很难沟通,但他们还是想尽力表达些什么。
向国荣试着给自己年仅6岁的外孙讲父亲的故事。他一开始没抱太大希望,但过了一阵子,他发现外孙“听进去了”——
今年3月,向轩过96岁生日。曾外孙送给向轩一幅画,上面是他画的鲜红的党徽。
这个生日礼物,向轩非常喜欢。
制图:扈 硕
本文刊于5月28日解放军报07版
来源: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