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高级中学航拍,记录教育均衡发展的壮丽篇章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培华 王雨红 陈宁 县委报道组 范冰洁

海盐高级中学航拍,记录教育均衡发展的壮丽篇章

海盐县城航拍一角

这是殷露娜寻常的一天。

吃过早饭,家住海盐县百步镇百联村的她,开车五分钟,将儿子送进镇中心幼儿园。随后,她带母亲去家附近的镇卫生院复诊高血压。医生问诊后,一张处方“飞”到十多公里外的县中医院药房电脑上,调配师立马审核、抓药,药房熬好的中药当天免费快递到家。晚饭后,殷露娜母子走进不远处的镇图书分馆,离开时从自助机上借走一本书。“城里有的,我们农村都有,都挺好。”殷露娜一脸骄傲。

在海盐,“优质均衡”四个字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似柴米油盐融进了百姓寻常生活。“共同富裕,重在城乡‘共同’。多年来,海盐致力于消除城乡之间的鸿沟,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高品质满足城乡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努力让城与乡在优质均衡中逐梦共同富裕。”海盐县委书记王碎社说。

在浙江各个县(市、区),海盐经济体量处于中游水平,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财力、“把蛋糕切好”?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带来哪些深层次的变化?城乡均衡发展过程中,农村在跟上城市发展步伐的同时,如何保持乡土特色、留住乡愁?……近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海盐城乡间穿梭。

海盐县官堂小学操场

三架天平“称”出获得感

落落大方登上舞台,举手投足间充满自信——最近在嘉兴市一项演讲比赛夺冠的海盐官堂小学五年级学生柴欣瑶说:“演讲时觉得自己在发光。”四年前,她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都不敢。这一转变,从海盐城区学校“流动”到官堂小学的老师王丽勤功不可没。

2018年和城里学校结对后,“下乡”的王丽勤带领官堂小学教师团队自主编写校本教材,每周三下午以快板、相声、朗诵等形式教学,如今学生们一上台就“范儿”十足。

在海盐农村学校,城里来的老师越来越多。2008年始,海盐探索校际合作发展模式,27所农村学校与7所城里学校全部结对。现在,全县三分之一的农村学校校长曾是城区学校名师,近五年,义务教育教师有35%参与城乡师资流动,其中38.5%为骨干教师。

城乡学校课堂也开始“同步”。记者走进沈荡中学多功能教室,一根网线、一个摄像头显示出它的不同。“这是‘同步课堂’,每个星期我们都有几堂课跟城里的实验中学一起上。”如今,海盐已成为全省推荐实现全域开展同步课堂的县(市、区)。

城乡之间“同频共振”的,不止于此。在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文化这三大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海盐力求做到城乡优质均衡,在这三架天平上“称”出老百姓的获得感。

设立在海盐县人民医院的一体化中心

不久前,西塘桥街道八团村村民王帅因胸闷,前往村卫生站就诊。心电图检查后,医生怀疑是心梗,马上联系县人民医院,及时安排转院治疗。

王帅“抢回一条命”,得益于海盐创新的医共体建设。如今,2家县级医院分别与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对,87家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均为“紧密型服务站”。

老百姓愿意在家门口看病的越来越多了。县人民医院西塘桥分院执行院长黄爱民说,近三年,分院门诊量每年递增30%。

去年,海盐县财政对卫生健康领域投入3.65亿元,5年间翻一番。近日,全国8个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公布,海盐名列其中,为浙江唯一。

海盐县人民医院专家带教基层年轻医生

在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农村新的需求也正被点燃。

通元镇“涵芬”智慧书房的借阅室,200多平方米的空间,5000余册图书,30余项阅读学习活动……“家门口就有图书馆,看书不用去县城。”家长们评价。

早在2014年底,海盐就率先构建了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县文化馆为总馆、镇街设分馆、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为支馆。“涵芬”智慧书房是实现无人值守的实体街区图书馆,提供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服务。

为让“大部分人健身”在乡村落地生根,去年8月,海盐推荐“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在望海街道应运而生。200多平米的健身房,跑步机、椭圆机、划船机等10余套专业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体育指导员还为村民开出“运动处方”,帮助群众科学健身锻炼。

海盐在“分好蛋糕”的同时,则真切地看到了“做大蛋糕”的另一面。来自四川宜宾的吴寒,现在秦山街道一家服装厂工作,他说,海盐服装业的工资不一定比其他市县高,但自己却在这干了20年:“两个孩子都先后在这里上学,他们特别喜欢,无论如何不愿意离开!”吴寒的例子不是个别,很多地方都有的用工荒,在海盐很少出现。

海盐县通元镇“涵芬”智慧书房

“二元”难题的新解法

城市和农村之间,横亘的“鸿沟”由来已久。

曾经,海盐近8万户农户分散居住在3953个自然村。土地低效利用、人员分散居住的状况,导致公共服务难以均衡有效配置,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难点。

为扭转局面,海盐相继出台多项宅基地收储、置换政策,不仅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更有效促进人口集聚,为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奠定基础。眼下,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海盐将3953个自然村规划为9个新市镇,引导农户逐步向城镇、社区集聚。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盐,城乡“均衡化”并不意味着“同质化”,尤其是乡村,仍是一方存有乡土味、容得下乡愁的地方。

海盐高级中学航拍,记录教育均衡发展的壮丽篇章

海盐县官堂小学学生畅游书海

在沈荡中学,走出最后一幢教学楼,便是孩子们另一片天地——农耕文化园。老师交给学生种子,体验从播种、耕作,到收获,甚至最后烹饪的全过程,既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又体验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还能成为写作的绝佳素材。学校还根据当地特色和农村学生特点,开设30门拓展性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舞台。

“量力而行”的改*更有生命力。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无人管、文化队伍无人带、文化活动无人组织,怎么办?早在2011年,海盐在全省首创文化下派员制度,9名舞蹈、音乐、曲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镇街担任宣传文化下派员。2013年,村(社区)专职文化管理员队伍建立,在村、社区和村民之间建起文化纽带。如今,全县104个村(社区)均已配备专职宣传文化管理员。

眼下,城乡差异不再是物理上的差异,数字化改*为绿色城乡二元难题提供了更优解法。

海盐高级中学航拍,记录教育均衡发展的壮丽篇章

海盐县人民医院西塘桥分院

今年,海盐在全省率先打造数字化健康服务中心,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提供在线复诊。家住西塘桥街道海塘村的黄炳荣只需在家打开电视,县人民医院医生就会如约出现,问诊、开方、付费全部在线完成,前后只花10分钟。

中医药配药还可在线“接单”。走进海盐县中医院全省推荐中医药“共享大药房”,但见一张张处方不断从电脑上“跳”出。“每天500多张中药处方,7成来自乡镇。”县中医院院长顾永良说,全县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均按省级标准设立中医药诊疗区。

牵一发而动全身。海盐正以数字化改*牵引,为填平城乡鸿沟提供持续动力。

一个“均”字重千钧

在海盐采访时,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话,让人心头一热:

“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最漂亮的房子必须是学校,而且是一样漂亮”——这是县领导的话;

“村里的老百姓如果觉得哪里还比不上城里,我们就从哪里做起”——这是镇街干部的话;

“我是从农村学校读出来的,只有回到这里,才能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不打算回去了”——这是从县城学校“下乡”的老师的话;

……

三言两语,让人感受到,无论是决策者、执行者,还是参与者,都不满足于把事“做成”,而致力于用心把事“做好”。我们看到,“事”的背后,是“人”,一个个用心用情做事的人。

一个“均”字,重千均。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推动公共服务迈向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中,海盐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海盐县望海街道百姓健身房

“多去村里走一走,就会明白我们做的事情多有意义。”今年10月,汤敏建履新于城镇党委书记。此前,他在于城镇已工作7年。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文化活动,是镇党委、政府每年都抓的重点。2015年起,仅用两年就让村级文化礼堂全覆盖,构筑百姓“10分钟文化活动圈”。

“老百姓想的,就是我们努力去干的。”前些年,当地村民提出,能否把废弃老粮仓变成公共服务场所。2018年起,于城将7幢老粮仓改造为城市客厅,并将其中一幢打造成智慧书房。“我们还将继续完善‘历史记忆馆’,让村民找回乡愁。”汤敏建说,更多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的内容等已写入小镇未来五年规划。

任何改*都应是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受惠者合力参与,多方互动。眼下,海盐公共服务已从“过度依赖政府”,转变成多元参与、互动共赢。

在官堂小学,去年“支教”期满的王丽勤选择留下来。三年时间,她教过的班级学生成绩,从全县倒数成为名列前茅。“我会安心扎根这里,探索更适合乡村的教学方法。”

“85后”文化下派员董苗苗在县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带领大家唱歌跳舞的同时,,她听说永宁社区居民以前逢年过节有扎草龙的习俗,后因种种原因中断,下决心重拾传统文化。董苗苗查阅了大量史料,设计队形、编排动作、挑选配乐,请老艺人耐心地教授村民,编排了舞草龙,让这一民俗再现。

“文化下派员职责里没有这个要求,这是我的‘自选动作’。” 董苗苗说,眼看着村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由衷感到高兴和骄傲,更会寻思着能不能再多做点什么。

在海盐,还有很多“王丽勤”和“董苗苗”们,都在为着同一个梦想,付出微小而坚韧的努力,正如点点微光,逐渐汇聚成星河,齐心协力把梦想点亮。

如今,随着海盐城乡之间的通道逐渐被打开,令人着迷的变化正如金黄的稻穗,在广袤的田野上沉淀出一个丰收季。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心如東旭"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edu/8eWfnn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