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独属于本地的符号,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经济的……每到一地,很多游人们都会去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处踏访,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脚下的土地。比如到了宁波,旅者最想见识的,或许是天一阁、月湖、海曙楼、老外滩、溪口镇、东钱湖等一些景点,它们能从多个角度展现宁波的风貌。怎么去?或许会借助手中的一张纸质折叠城市游览图,或者手机上的各种地图软件,按图索骥,或步行,或乘车,看了一个景点,再去看一个景点。——这是一种横向了解一个地方的方式。
还有一种方式,即通过介绍本地从古到今各类风貌的普及性读本,通过时间轴上一个又一个场景、事件、人物等的文字和图片呈现,纵深地去了解它,打量它的曾经与现在,从而认识它的厚重。这样的方式,就是纵向了解一个地方的方式。《走读宁波》(孙武军、赵淑萍/着,宁波出版社,2021年第1版)就是纵向呈现宁波的一册书。
《走读宁波》分八个章节:神鸟之乡·先秦、东海福地·秦汉至六朝、河海交汇·隋唐五代、人文其昌·两宋、海定波宁·元明、风劲潮急·清代、拂晓问舟·民国、东方大港·当代。章节名称的前半部分,大都点明了宁波彼时独具的个性特征;章节名称的后半部分,则是从先秦到当代(从古到今)的纵向排列。这样的章节设置,不得不说,是颇具匠心的。
宁波是东部沿海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现今如此,过往亦如此。用几个老套的词语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底蕴丰厚来描述宁波,虽也恰如其分,但并不足以表达宁波的个性化,试问,哪一座城市不能如此形容呢?《走读宁波》在选材上就注意到这一点,通过书写宁波的个性化风貌,把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底蕴丰厚的宁波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走读宁波》中,可以对宁波有诸多了解:慈孝之乡慈溪的传说以及历史沿革,上林湖畔座座越窑烧制秘色瓷的袅袅烟尘,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明州古港万桅林立的盛况,坚定王安石向全国推行变*信心的鄞县变*的成功实践,在杭州湾艰苦卓绝抗击日寇的新四军浙东纵队的往事,东方大港北仑港在历史机遇下的华丽嬗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王阳明、黄宗羲、虞洽卿、沙孟海、潘天寿、包玉刚等一个又一个如雷贯耳的甬地名流……
特别令人感叹的,是《走读宁波》讲述的永丰库遗址公园的故事。当我们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宁波鼓楼附近徜徉,不期然会踏访它,喧嚣市声仿若一下子被屏蔽,让人感觉步入一段历史隧道,穿越感顿生。当年,这一地块原本准备建设一高档商住楼,施工过程中,发现元代大型建筑遗址,宁波市政府果断叫停该房地产开发项目,出资6000万元回购了该地块,对遗址全面发掘。这是何等的气魄啊。我们时不时可以听到、看到这样的事情,有一些急功近利的地方,为了房地产开发,拆除古城,移建(从地价高处移到郊外地价低处)名人故居,在经济利益面前,其他的又算个什么呢。
徐福东渡、梁祝化蝶,这些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在一些宁波以外的读者的认知里,可能是另一个地方发生的故事,比如我,原来一直认为徐福东渡是江苏连云港那边的民间传说,梁祝化蝶是安徽舒城的民间故事,据说就连韩国都跟着凑热闹。通过《走读宁波》的讲述,却也让读者看到了这些民间传说故事的鲜明的宁波印记。这样的传说多地共存,仅从传说层面而言,体现不出宁波的个性。但是,宁波对待这些传说的态度,个性的举措,令人点赞。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和名人在发生地点和籍贯上出现争议时,绝大多数地方的态度是排他的,绞尽脑汁证明是自己的,对别的地方断然否认,甚至口诛笔伐。而本书在说徐福东渡时,客观地指出了别地也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说梁祝化蝶时,介绍到宁波抛却狭隘的地方观念,跟各地梁祝学者共同研究梁祝文化,并参与四省六地联合申报,“梁祝传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也说明了面海而筑的宁波的包容,具有大海一般宽广的胸怀。
以上对宁波的点滴印象,就是我在阅读《走读宁波》一书时的感悟。我之所以用如此多的笔墨,来谈永丰库遗址公园与徐福东渡、梁祝化蝶两个民间传说,就是因为它们内容上的“信息+”,这个“信息+”就是内容的信息增量。有价值的信息增量是锦上添花,无价值的信息增量叫注水。很显然,这几篇文章的“信息+”是积极的,有助于提升宁波的形象。
当然,《走读宁波》告诉读者的还有很多,涉及宁波此间的民间传说、历史沿革与典故、甬上名士、名胜古迹、地理、民俗、戏曲、艺术、经济等方面,是一本快速了解宁波风貌的普及读物。
近些年,国内旅游业迅猛发展,地域文化也随之强力介入,一些登堂入室的的书籍应运而生。这个语境下的登堂入室,可以如此表述——登酒店大堂,入宾馆客房。其实,也不仅仅是酒店、宾馆,其他如机场车站的贵宾休息室、图书馆阅览室、旅行社、景区景点等对外宣传的窗口,都是此类书籍的恰当布设点。甚至于,招商引资送给对方的见面礼中,也有此类能够一展当地风采的书籍身影。无疑,《走读宁波》就是这样一册可以登堂入室的书籍。
我出差入驻酒店时,往往会关注房间里摆放的一些书籍,内容多与当地名胜古迹、美食、民间传说有关,少则三两本,多则十多本。闲时翻翻,发现有的不错,有的就是拼凑的大路货。某年某地某酒店,曾看到一本介绍当地美食的书籍,爱不释手,我忍不住拨通前台电话,问可不可以带走。回到《走读宁波》上来。《走读宁波》文图并茂、文章精短、通俗易懂,既实用,又可入书橱,假若我手中没有这册书,假若我在宁波的某家酒店里翻看到它,我应该会向前台表达我想收藏这册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