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只有儒墨道法四家显学,各自分得思想的不同生态空间,也填满全部思想生态空间,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愿望,也可代表不同年龄生命阶段的诉求,儒家代表中年的和谐之道,墨家代表青少年的激进之道,道家代表婴幼儿的自我之道,法家代表老年的强取之道。以世界文明范围看,儒墨道法的代表分别是中国、古希腊、古印度、天主教治下的欧洲和伊斯兰世界,墨子像极了古希腊人、佛教与道教相像,并非是仅仅巧合而已,实是不同思想占据同一生态位的趋同进化。
儒家愿望是避免暴力冲突下的和谐共处,虽然敬老其实是以道德为标准,虽然守周礼却要求文质彬彬,兼顾阴阳的中庸才是根本,于天下则是君臣以德才合作共治。即使是儒家代表人物也会有不同视野和行动,关键是秉持中庸、合作的愿望,中庸是契合进化论的,进化是一个群体共同进化,太脱离群体会分裂成新物种,只有共同联系、共同演化的群体才能拥有不灭金身。
自秦汉以下,虽然各王朝多是阴儒阳法,即使以法家酷吏治国,也不会丢掉儒家的核心思想和帽子,于是儒家的君臣合作共治愿望为道统,王朝视野下的大臣选拔为血统,王朝行为结果领土为法统。
1、大唐皇家血统不正
陈寅恪费心费力去论证大唐皇家血统,自然也能辨别大唐是否华夏正宗。李氏居于河北汉胡杂居之地,非但与胡人通婚,也沾染许多胡人习俗,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即是胡人,唐高宗娶父亲太宗的五品才人武则天为皇后,即是草原少数民族才有习俗,唐玄宗强抢儿子的正妻杨贵妃,则已经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大唐人才选拔科举取士少,而依靠世家门阀多,李白终生不得志,王维少年得志即是如此,待后期安史乱后,世家门阀受到冲击。大唐平定隋朝解体后的纷乱天下,以儒学为中心,以佛道为辅助,收文人治国,收胡人为武将,缔造大唐盛世和疆域,在道统、血统和法统上均有所成就,唯血统基础不够稳固。
2、宋朝法统有失
宋朝终北宋、南宋两朝也不曾一统天下,终丢失中原地区,虽然终结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消除藩镇割据,于法统终是不完整。
但宋朝皇帝自我限制权力,与文臣共治天下,文臣不曾有一人被处死,君臣融洽达史上最高,文化达历史颠峰,经济成为世界之最,农业税最少时仅为财政贡献15%收入,即使建国初期也不及宋时经济结构所达成就,在政治、经济、文化达成华夏最高成就,道统地位无可置疑。
宋朝大力科举取士,治世血统正宗,然而始终不能起用武将,成为文盛武弱的王朝,终是在法统上有亏。
3、元朝只取了法统
元朝以武力强取金、宋,建立天下一统的版图,汉人政权第一次彻底消失,少数民族政权第一次在中国全境拥有统治权,法统上完整。
元朝统治更依赖的是部落的实用主义传统,以蒙古武人治理天下,以色目商人收取税收,君臣共治少有儒家知识分子参与,道统有失。元朝把天下看得简单,极少引入知识官僚治理,所以科举多年不曾实行,实行也数额极低,汉人被分为北人和南人,分列最末的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儒家知识分子不被重用,元朝在血统上也有失。
4、明朝失却了道统
朱元璋消灭其他农民起义军,又将元朝残余势力驱出中国,于乱世中一统天下,然而继承的是元朝统治思想,并未承继宋朝君臣共治的道统,知识官僚随时面临性命之攸,朱元璋处死官员及其亲属达14万之多,官僚还因打板子受尽屈辱,知识官僚丧失宰相之位,沦为皇权的附庸,即使贵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也必须与掌印太监合作,才能行使完整相权。相对应的是,大臣除必须跪皇帝,还需要跪上司。
虽然明朝以儒家官僚治理天下,形式上也尊崇儒家,但皇权与官僚关系运转逻辑已经是法家,因而虽然在血统和法统上据理,但在道统上却彻底失落了,以汉人政权丢失宋朝道统,是明朝的大罪。
5、清朝干脆丢掉道统和法统
清朝明面上尊崇儒家,实则像明朝一样,借用儒家的帽子一用,行的是法家的严酷做法,知识官僚成为奴才,不但要下跪,而且要随时随地下跪,天下再不是君臣共治的天下,只是皇帝和满族特权阶级的天下,因而道统更是比明朝不如。
清朝好的是有勤勉的皇帝,大臣却是满、蒙、汉一起,汉臣像元朝一样被歧视和堤防,稍有不慎则面临死亡和灭家危险,文字狱兴起即是严防汉人的结果,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特权阶级害怕。汉族知识官僚崛起在消灭太平天国的军功里,挽清廷于将倒,即使也不能使清朝皇帝在军机处引入更多汉族大臣,依然是满、蒙制衡汉臣权力,王朝血统上始终有亏。明朝必须重用科举取士的知识官僚,清朝则随时能把汉臣丢掉,末期的君主立宪13位内阁大臣中,汉臣只有4位即是明证。
6、总结
宋朝以科举大力选拔人才,皇帝与大臣共治天下,君臣各安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于道统上最站得住脚。唐时还处于摸索上升期,自宋以后则是道统急转直下了,因而中国再也不复一枝独秀的领先世界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