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地方志,承载地域文化的博物馆

一、何谓地方志

地方志----地方,指一定的行政区域;志,记述的意思。记述某一行政区域内从自然到社会各个领域历史和现状的书,就叫地方志。

记述某一自然区域内的山、水等志,或记述某一区域内某专业系统事物的专业志,也属于地方志的范畴。

究竟什么是地方志,承载地域文化的博物馆

二、地方志的特点

1、区域性—地方志记叙的范围,从地域上看,总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为限,超过该一区域的事则不记或很少涉及,这就使地方志具有明确的区域性,其内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按照这一特点把形形色色的地方志分类。于是就有省志、市志、县志、乡镇志等等。

2、横向综合性—地方志所记内容和它的编排结构,具有横向综合性,有别于地方史。地方史同样具有地方性或区域性,但作为一部著作,地方史在内容范围上,总是按照作者的意图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在编排结构上,地方史是以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序,即以时系事,以纵为主的纵向结构系统。一部志书则不同,在内容范围上,无论是该地区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内任何一个大的方面都要记及,不能随意舍掉某些方面不记,虽然也有重点和非重点篇目,但那只为了突出地方特点,在详略处理上的不同,因此一部志书的内容范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无所不包;乃“一方之全史”,具有综合性;在编排结构上,地方志书是以同时并存的各类事物的空间排列为序,即以类系事,横排纵写,纵横结合,以横为主的横向结构系统,总之,地方志具有横向综合性。这一点在后面讲方志的体例时还要讲到。

3、资料性----历来的地方志都以资料性强,资料丰富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章学诚说它是“一方之全史”。尤其是现在,任何地方的修志活动,都是对该地区一次全面的、系统深入、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部科学的志书,都是该地区的一座浓缩的综合性的资料库,信息库,情报库,一部地方“百科全书”。因此,资料性是地方志的基本属性之一。

4、实用性----历代编修地方志,直接目的是为了“辅政”、“资治”、“条教风化”、“经世致用”,因此地方志具有实用性。我们现在编修的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对于当地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会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5、时代性----地方志记叙范围,从时间上看,总是近现代的人和事,而且重点向来是当代的人和事,因此具有时代性,你要知道某一地区某一时代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状况。那一时代所编修的地方志会把当时的状况翔实地、全面地呈现在你的面前。胡乔木同志要求新修方志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现代性也是时代性。

6、可靠性----就一般情况而言,“志属信史”,具有可靠性,我国的地方志向来以官修为主,因此又被称为官书,所采用的资料,除采访征集于民间的外,主要取自于政府档案,可靠性较高。而且官修志书是集体性的事业,常常集众启馆,少则数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这样修出来的志书比私家著述的可信性要大。再者,一般是当时当地人记当地当时事,容易核对,容易检验,因此。所记事实较为可靠。但这是就一般的情况而言,志书的可信性不仅取决于上述因素,而且必须要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受到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局限,受到作者的才、学、识乃至个人品德的局限,所以,对一部地方志,尤其是旧志的可靠性不能绝对化,要做具体分析。

7、阶级性----历代封建官府都把地方志作为“辅政”、“资治”之书,都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服务的,因此,旧志的阶级性显而易见,我们现在新修的地方志,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地方志,是为无产阶级的*治经济服务的,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新 地 方 志 的 编 纂 原 则

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三个统一。

梁寒冰同志告诫说,在新方志的编纂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作指导,必然要把修志工作引入歧途,或者回到旧志的老路上去。”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端正指导思想。

2、要突出时代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我们的时代认真研究,把握时代特点。只有按照胡乔木同志所要求的,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来编写地方志,才能使新方志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从而反映出时代特点。

3、要反映出时代特点,《关于新县志编修方案的建议草案》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大,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抓住地方特点,努力反映出本地区各种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防止一般化。”

要反映出地方特色,即必须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历史和现状深入调查研究,抓住地方特点或特色。而且从拟定篇目开始,在篇目设置上就要反映出地方特色,切忌照搬,照套其他地区现成的东西,否则就必然是一般化、公式化。

4、要坚持“详今略古”的方针。梁寒冰同志指出:“新志书的编辑方针,应该是‘详今略古,详近略远’”。新方志主要应包括辛亥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的历史和现状。.......追叙历史,不论自然现象和社会活动,都要注意‘古为今用’的原则。”《关于新县志编修方案的建议草案》也指出:“新县志贯彻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回首过去,放眼未来的编写原则。新县志是系统的记载地方现状的百科全书,必须以当代为中心,把重点放在民主**和社会主义时期”。

5、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作艰苦细致的、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尽最大可能掌握尽可能详尽、完整的资料、对写入志书的任何人和事,在资料的掌握上都要求全面、完整、准确、要从全部资料的总和上,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上去把握事实,坚决反对那种只根据一些零碎不全的资料就推演附会出某种结论来的作法。列宁说过:“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一个论点”。又说:“如果不是从全部事实的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

要做到实事求是,还要在掌握完整,准确的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我们在记述时,才可能准确地加以表述,才可能对所得资料取舍得当,详略得当,一句话,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还要敢于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地方志记叙的是本地人本地事,如果存在着后顾之忧,那就不敢把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底。这个问题要靠修志人员加强志德的修养来解决。

6、要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三统一。

7、要有利于民族团结。

概括一下:新方志的编纂原则是:指导思想正确,时代特点突出,要有地方特色,坚持详今略古,实事求是为魂,“三新”“三性”为准,有利民族团结,服务两个文明建设。

究竟什么是地方志,承载地域文化的博物馆

四、方志的体例

方志的体例,一般理解为方志的体裁和编排结构。有的将方志的章法加进去,认为方志的体例是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体裁、结构、章法。其实体裁、结构之中已经包含了章法,单独列出,似无必要。

体裁—指的是一般志书所使用的志、记、传、图、表、考、注、录等一整套表述形式。

志——本意是记述,所以有人干脆把它称为“述”。“志”,在方志中首先指的是一种文体,即通常所说的“语体文,记述体”,它是地方志所使用的主要表述形式,“记而不作,述而不议”,寓议论于记述之中,是地方志的传统要求。

“志”,在地方志中还指以志命名,以类系事,横向排列,相对*的各个大小的门类,如“自然地理志”、“商业志”、“金融志”、“林业园艺志”等等。从县志角度讲,我们称这些志为分志、专志。一部地方志,主要由若干专志构成,因此一部志书从内容结构上看,志或叫“专志”是它的主体。各类专志的基本表述形式是记述,即作者用自己的语言间接记述该门类事物的历史和现状。

记——又作“纪”,指的是“大事记”。“大事记”本是史书采用的一种文体,如“纪”、“本纪”、“大事年表”等。南宋时有人把它搬用到地方志中,成为了一个专篇,但此后没有几个人仿效。到国民二十五年,黄炎培先生主修《川沙县志》,特立“大事年表”一篇,后逐渐被人们所仿效。现在各地所拟方志篇目中,都有“大事记”或“大事记述”一篇,说明“大事记”已成为新编地方志的基本篇目之一。大事记的文体一般用编年体,即以时为经,以事为纬,逐年排列的方式将一地方自然和社会诸方面的大事或要事记录下来。一般将大事记置于卷首,因为大事记可起到全书之纲的作用,便于翻查。

传——指人物传记,也是从史书中移植于地方志的一种文体,专用于写人物的。对于地方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地方志都要将其生平事迹记录入传,或寓褒美,或寓贬斥。生不立传,这是地方志的一个传统。

图——即各种地图、图片、照片。恰当使用图照,可使一部志书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表——即各种表格,如统计数据表、一览表、对照表、人物表等等,这是用一定格式比较集中地汇集资料的表达方式,恰当的使用,可以起到归并对比、化繁为简、使人一目了然的作用。但必须恰当使用。使用过多会把一部志书搞成表报汇编。

考——这是史学中使用的辩伪存真的一种论说文体。移植于地方志,主要用于对历史文献中有错误的记载,结论或众说纷纭的史事等的考证上。使用这种文体时,一般是综合运用文献、文物、口碑资料来进行论证,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一般来说,这种文体处于从属地位,列于正文之后,目的是支撑正文的记述。

注——是一种解释性的说明文字。凡文中涉及的比较古奥的引文,一般人不易看懂、容易误解的字、词、句,隐语、行话、土话等等。均需加注释。此外引文原文中如有错字、错句,也应纠正并加注说明。加注的方法,一般是使用小字,或使用括号。

录——即抄录,将选定的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照抄照录,如“文件辑存”、“案例录、”“家计调查选录”、“档案资料汇编”、“重要公告索引”、“验方秘方录”、“设计勘察、规划资料汇编”、“艺文志”、“老红军回忆录”等等,目的是保存原始文献资料和证史。现在我们所说的“录”,实际上相当于章学诚所说的“掌故”和“文征”。章学诚在《方志立三书议》中主张一部地方志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即“志”、“掌故”、“文征”。“志”是全书主体,是作者用自己的话间接记述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属于著述性的部分;“掌故”,相当于现今的“档案资料汇编”,按章氏的话说“犹言唐书之有唐会要,宋史之有宋会要,元史之有元典章,明史之有明会典而已矣”。“会要”、“会典”、“典章”,都是*治性的汇编。古时统治者注重典章律令,所以“会典”“会要”、偏重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今天的“档案资料汇编”不应该限于*治方面之典章律令,还应该重视经济方面的资料。我们所设立的“文博档案志”中的“档案”篇,除了要记述本县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外,大量篇幅恐怕就是搞“档案资料汇编”。“文征”,是为辑录一方艺术而设的,它与文选、文鉴等体相近。我们现在所设的“艺文志”就相当于章学诚所说的“文征”。

“录”,是一部地方志所使用的重要表达形式,不使用这种体裁,地方上重要文献就无法原原本本本地保存下来,就会大大损害地方志“资料库”“信息库”的功用。还有其他体裁,比如“杂记”,“丛谈”等,这里不一一介绍。

从上面有关方志所使用的八种体裁的介绍,可以看到,一部地方志不仅内容十分庞杂,具有综合性,而且所使的文体也多种多样,具有综合性。这要求修志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必须认真学习各种各样的表达手段和学会综合运用这些表达手段的能力。修志人员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这些表达手段,才可能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妙,才可能将十分庞杂的内容有条不紊地组织成一个合谐的整体,一部有严密结构的著作。

结构——对于方志的结构这一概念,因为在理解上不同,所以人言言殊。有的说,史书的结构“像一条线,形同园柱”,志书的结构“象一个横截面,形同沙盘”。这只是作了形象的比喻,并没有告诉结构指什么,更没有讲为什么志书的结构“象一个横截面,形同沙盘”。有的谈结构,实际上谈的是体裁,还有的谈的结构,把它等同于篇目,到底什么是志书的结构,它有什么特点,是编纂志书之前就要搞清楚的问题,否则我们编出的志书就可能不符合志书体例的要求,不象一部志书。

志书的结构这一概念,主要是指的一部志书的编排方式,即采取什么样的编排方式把志书的各个组成部分组织成一个整体,它和篇目设置密切相关,因为一个篇目就是一个结构单元,当我们谈一部志书由哪些部分构成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谈的它由哪些基本篇目组成,而不是谈它由哪几种体裁组成。但志书的篇目,只是志书的结构单元,在概念上并不等于结构。讲结构,既要讲结构单元,也要讲由这些单元构成的整体,更要讲这些单元以什么样的组合方式构成整体。因此,我认为志书的结构,主要指的是用什么样的编排方式把篇、章、节组成为一个有条不紊,层次分明的整体。

志书的编排方式有它传统的特点,这就是“以类系事,横排纵写,纵横结合,以横为主。”这种编排特点是由志书记述的对象本身的综合性、广泛性所决定的。一部志书所记载的是某一地域内从自然到社会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这诸方面的事物本身就是横向排列,齐头并进,各自相对*地向前运动发展着。如果我们采用一般史书那种以时系事,纵向排列的写法,就必然出现头绪紊乱,顾此失彼的情况。

所谓“以类系事”,就是将自然和社会领域内的所有事物按其自身性质分门别类,同一性质的事物归在一个大的门类之下,每一门类单独成篇,如我们县志篇目中的自然地理志,农业生产志、林业园艺志、工业生产志、交通运输志、*治志、教育志、社会风土志等等,就是按照这一原则划分出来的大的门类。凡属某一门类的事物,都归并到这一门类之下记述,如山脉、河流、地质、矿藏、土壤、气候、植物、动物等等,都归到自然地理志这一个门类之下记述其历史和现状。

所谓“横排纵写”,就是将相对*的各个门类的事物单独成篇,横向排列,各篇自成系统,在形式上并无统属关系,比如我们的县志编目就是这样横向排列的。“纵写”,指的是在记述每一个门类每一个层次的事物时,又是按照其发生发展过程为序进行记述的,即以时为经的纵向结构系统,比如建置沿革志的编排方法就是最典型的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的纵向结构系统。

这里要提醒的是,整部志书是一个多单元、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系统,如果把每个大的门类算作一个相对*的结构单元的话,那么每个结构单元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系统之中,又有若干层次,我们县志的大多数专门志(分志)下又分篇、章、节三个层次,有的还有第四个层次,每一门类之下的每一个层次又都有若干事物,犹如每省下面有若干并列的地区,每个地区下面又有若干并列的县,每个县又有若干并列的乡,每个乡下面有若干并列的村一样。地方志在记述各个系统各个层次的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时,基本上都是采取“以类系事,横排纵写”的编排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个系统的每一个层次都做到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但我们要记述的对象是极其复杂的,各个专门志到底怎样划分层次,怎样排列,这里不可能提出一个万能的公式,有待于大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所谓“纵横结合,以横为主”,就是说一部志书各个系统各个层次的编排方式,都是以横向结构为主,但横中有纵,纵中有横,纵横两种编排方式是交差结合的,并非一横到头,一纵到底的。但从总的特点来看,地方志的编排方式主要是横向结构系统.

谈到编排结构,还有一点必须注意,也就是横排的各门类事物之间是有其客观的逻辑顺序的,因此我们在排列各个篇目时,要讲究逻辑性。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运动的必要条件,而且从自然界和社会在历史长河中产生的先后顺序来看,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有了人类才有社会运动这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再从社会运动本身来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首先必须从事生产,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然后再有可能分工从事*治活动、宗教活动、科学艺术活动等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因此,按照各门类事物之间客观的逻辑顺序,我们在拟定县志纲目时,在概况编之后,首排自然、人口各专志。次排农业、工业、财贸、金融各专志,再排*治、军事、科教文化各专志,最后排社会风土、人物各志,这种排列有逻辑性可循,不是随便乱排的。

在安排志书结构时,还有一个应该注意的原则是既要便于编写,也要便于查阅。我们所编的志书,将作为工具书,信息库提供给社会各界,如果在安排志书结构时不考虑方便查阅,那就会损害志书的功用。我们之所以在县志纲目中设立概况编,这首先是全书结构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查阅。

上面我们讲了方志的体例,现在概括一下,方志的体例,指的是方志的体裁和结构。方志的内容极其庞杂。因此方志的体裁也多种多样,一般所使用的体裁有志、记、传、图、表、注、录、考等体。一部志书,以“志”为主,“记”载大事,“传”写人物,“图”、“表”并用,“注”、“考”相辅,“录”存文献;还有“杂丛”,各尽其妙,各有专用。方志的结构,主要指的是方志的编排形式,其特点是:“以类系事,横排纵写,纵横结合,以横为主”,层层如此,结构特殊,还要讲究逻辑,方便使用。

供稿:闲人

2022年12月27 日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小小硕"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culture/8jUBC7f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