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融媒体中心
摘要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切入点,打造融媒体矩阵,为宣传阐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凝聚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提供了丰富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在网络空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网络空间;主动权主导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在当前传统媒体持续发力、新媒体蹄疾步稳、自媒体异军突起的形势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使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发挥功能优势,推动全方位嵌入;突出文化呈现,强化创新表达;加强风险管控,守牢意识形态阵地。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主动强化互联网思维,采取“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正面宣传矩阵,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网络空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
红山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总面积506平方公里,居住有汉、蒙古、回、满、朝鲜等39个民族,常住人口46.90万。近年来,赤峰市红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积极发挥舆论宣传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于2018年12月正式成立红山区融媒体中心,开发“我的新红山”客户端,将民族政策好声音、民族团结好故事、团结进步好典型上线入端,引导全区干部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数字技术赋能之下,红山区深化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助推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不断拉近不同民族群众的心理距离、扩大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优化网络空间治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持续推进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红山区哈达街道举行“民族团结一家亲,多彩哈达心连心”第五届社区那达慕开幕式暨庆祝建党102周年文艺演出
一、搭建“一个阵地”,强化民族归属感
红山区深入贯彻落实***总**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所作的重要指示,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发挥好媒体宣传的正面引导、激励和教育作用,以“我的新红山”客户端为主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矩阵,在宣传教育中不断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集结《走进红山》电视新闻栏目、“红山发布”微博等45个传播平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2个专题专栏,整合全区192个“我的新红山”平台订阅号,形成宣传合力,累计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品2000余部,打造现象级作品近百部,点击量突破500万,让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团结先进事迹传遍祖国北疆,深入群众心中;集中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开设“政策解读”“有问必答”“交流展示”等多个子专题,加强主题策划,及时报道动态,全面展示成果,并通过差异化、多样性的宣传产品,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广进、多进、常进;成立红石榴工作室,打造“团团”“结结”动画IP形象,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讲小课堂”“石榴花开”“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我来讲”等专题,策划制作相关动漫产品200余个,打造沉浸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VR线上主题展馆和实景展馆,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让VR赋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形成红山特色融媒体宣教品牌,更好满足大数据时代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演讲比赛
二、立足“两个打造”,培育文化认同感
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亮点。“打造更多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打造具有中华文化意蕴的文化文艺产品,”是红山区的“一把手”工程,从理论研究、项目策划、产品创作、传播推广等方面精准发力,红山区坚持*治引领,高点定位,上下联动,全方位推进“两个打造”工作。通过塑造“三个精品”,即以红山剪纸、红山蒙古族纸艺、赤峰核雕、活字根书等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符号的系列宣传精品,制作精良的专题文艺精品,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精品,着力构筑各族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通过聚焦文艺文化作品,打造精品有“亮度”;聚焦传统文化传播,开展活动有“广度”;聚焦营造良好氛围,社会宣传有“维度”;聚焦传播红山声音,对外宣传有“热度”,达到中华传统文化与文化文艺产品深度相融的效果。
在推系列宣传精品上,红山区策划拍摄了“非遗文化在红山”系列短视频,突出红山剪纸、红山蒙古族纸艺、赤峰核雕、活字根书等代表红山文化符号的精品,其中8部作品被“学习强国”主平台以专题形式收录,7部作品被新华社《千城一绝》栏目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渠道得以拓展。
在推专题文艺精品上,利用数字技术生产创造文化产品。在“我的新红山”客户端开设“网上乌兰牧骑”等专题,拍摄制作话剧《五福岭》、舞蹈《沙嘎情》、民歌《苍老的大雁》等文艺精品,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意表达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精品故事方面,策划制作了《新奇勒夫:耄耋老人志千里 谱写民族团结幸福曲》《图书漂流包里的民族团结故事》等一批主题鲜明、具有红山特色的网络视听产品,开设“榜样就在身边”“学先进 勇担当”“红山区新时代好少年”等专题,展播红山区道德模范、“红山好人”“新时代好少年”事迹,用各族群众切身感知的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引发共鸣、促进共识,在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中引导各族群众融“心”、融“情”。
红山区通过互联网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不断夯实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和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红山区第九小学课桌舞
三、聚焦“三项计划”,深化交融互嵌感
红山区通过网络着力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大力促进红山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利用网络平台充分挖掘教育亮点。面向各族青少年开设“石榴课堂”“石榴花开”“开学靠前课”等专题专栏,创作石榴花开文艺作品,开展“石榴花开成长路,同心共筑民族情”艺术作品线上征集、“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短视频作品征集等活动,以生动直观的形式,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赓续民族团结的珍贵基因。
红山区利用网络平台切实加强以旅促融。深挖具有红山区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跟踪报道红山区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首届冰雪文化旅游节、红山非遗文化旅游节等热门旅游活动,打造“红山非遗文化旅游节”VR展馆,着力扩大全域旅游宣传覆盖面,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民族团结更加紧密。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构建和谐家园,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赤峰市首届美术双年展”“红山区文艺精品展”等各类文化艺术网上展馆、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网络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各民族之间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有效交流和良性互动。
通过铸牢网络空间,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主导权,防范化解统战领域重大风险,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更好地动员各族群众一起来想、一起来干,走好团结奋斗的必由之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四、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文化认同是在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动力
红山区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挖掘红山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红山文化的突出特性,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贯彻到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细微处、全过程。通过制作文化精品、运用融合传播等方式,打破时间、距离桎梏,建立丰富多元的交流场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各民族的价值引导与文化涵化作用,引导各族群众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取得的灿烂成就,不断拉近各族群众的心理距离,在“民心相通”的基础上助力各民族群体实现思想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
红山区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通过网络具象化、可视化、场景化的表现形式,为大众建构一种直观、生动的中华文化传承方式,以更好地唤醒集体记忆、触发情绪共鸣、增强价值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二)坚持质效并重是在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红山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新闻传播全过程,将“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贯彻到新闻宣传的策、采、编、发各个环节,实现新闻“质”和“量”的突破。通过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专班”,确保主题宣传活动有计划、有方案、有部署、有总结。选派骨干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及时报道全区各级各部门民族团结进步动态和经验做法,挖掘典型、推介经验、宣传成效,为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格局形成提供信息支持。组织带动全区各领域的通讯员队伍,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及时发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高质量原创新闻产品,站稳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发出最强音。
红山区坚持深掘厚植,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主流声音,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内容深度,在观照百姓生活中拓展内容厚度,以饱满的*治热情做有温度的宣传报道,通过“小故事”回应“大热点”背后的价值主题,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有形、有感、有效地做好工作。结合政策导向,对一些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乡规民约,以“典型重塑”的方式传播推广,使之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参照之一。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在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
红山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通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全力为各族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新闻+政务+商务+服务”功能不断凸显。在“我的新红山”客户端开通办事大厅、公共信箱、教育服务等11大类50余项政务和便民服务功能,开设“我为群众办实事”平台,为全区各族群众提供互动式、体验式、便利式服务,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事。
“红山优品+”区域数字经济服务平台全面发力,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强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致富带头人、区域知名企业品牌的合作,打造一批“网红”产品,扩充消费模式与“变现”渠道,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民族群众的农产品产得出、有销路,进而实现本地特色资源“走出去、火起来、亮起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强化技术思维是在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红山区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成果,借力AR、VR、MR(即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采取“机器生产”“AI播报”等方式,发布可视化、智能化报道,使技术进步成为内容生产的价值增量,切实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针对线上用户的阅读习惯,研究受众心理,创新设置议题,进行主动引导,一批多而精、小而美的作品陆续推发,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红山区以“新闻+服务”“新闻+政务”“新闻+电商”“媒体+产业”“媒体+信息”“媒体+应用”等为驱动,推动智慧党建、智慧市政、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媒体服务发展,实现了单一新闻宣传功能向公共服务功能延伸、单向传播向多元互动传播延伸,打造了各族群众网上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红山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引导各族人民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以更加开放、全面共享的融媒体宣传平台,打造情感交融的网络阵地,强化引导、优化服务,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民族团结进步的巨椽之笔描绘祖国北疆的壮美画卷,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蓝图。
来源 | 《融媒》2024年第04期
作者 | 刘海,内蒙古赤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郭景全,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融媒体中心主任;李富,内蒙古赤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 朱晓松
新媒体编辑 | 邓汝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