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 time="496.128" title="【夜读 · 散文】山路十八弯(上).mp3" ="来自东风快递"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坐在颠簸的越野车上,脑海里不断涌现这句歌词的刘南南突然有点后悔自己当初的申请。
一弯又一弯,弯弯看不到边。
“吱——”随着刺耳的刹车声钻进耳孔,刘南南极不情愿地拉开了车门。
“顺着这条路上去,你就能看到哨所了,有老兵在等着。我还要赶去下一站,就不送你上山了。”带车干部帮他卸下背囊渐行渐远,只留下刘南南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常服肩上一道杠的金线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刚从士官学校毕业,还没来得及换军衔的刘南南就扛着大包小包走向这条山沟的最深处。
毕业岗前集训时,领导问刘南南对毕业去向的打算,刘南南脱口而出: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就这样,刘南南背上行囊,走进了群山环抱的大山。走在坑坑洼洼算不上路的小路上,原本擦得锃亮的皮鞋不知何时落满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本想给班长和战友们留个特别利索的第一印象的想法,也在刘南南的艰难前行中荡然无存。
“你怎么搞成这样?”看着刘南南以狼狈的模样出现,山上迎接他的老兵忍不住笑了。
“一大早接到通知说,今天要来一个新人。我们想着你会晚一点到,没想到你这么快就爬上来了。”
刘南南满头是汗地站在哨所前空旷的地上,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里不仅荒凉萧条,且周围杂草丛生,灌木齐腰……
但更没想到的是,刘南南在这个被群山环抱、周围十公里内都荒无人烟的地方一待就是十年。
这十年,刘南南从一名“青涩小伙”变成了“脱发大叔”,无数次巡逻路上的挥汗如雨,让刘南南的迷彩服颜色相比别人的更浅一些。而休息时间,他的习惯性动作就是拿个小小的木槌敲头,他说这样可以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让头发掉得慢一些。
这十年,他不知爬过了多少次一年四季都表情严肃的这座山,也不知蹚过了多少次从早到晚都冷酷无情的河流,不知穿过了多少次比人还高的灌木丛,不知走过了多少次弯曲如肠的巡山路……
相比这些,每年雨季则是刘南南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候。巡逻路上,有路边的蟋蟀不知疲倦地在伴奏,有毒蛇“丝丝”吐着信子炫耀它的厉害,更有一场场未知的没有硝烟的战斗。
有一次连续降雨,刘南南冒雨巡山,发现山体有滑坡迹象。他紧急采取防护措施,果不其然,很快阵地所在区域就遭遇山体滑坡。幸亏他和战友们提前处置得当,才确保阵地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十年间,也有多次能从哨所调离的机会,但刘南南给领导的回复却总是一句:“离不开。”
守山十年,从一开始“肠子都悔青了”到“离不开”,刘南南渐渐恋上了这座山。他不仅对山上草木四季的变化了如指掌,甚至能分辨出不同节气山风的独特气息。3600多个日日夜夜,他送走了一波又一波共同“守巢”的战友,见证了导弹武器的更新换代和部队建设发展的日新月异。刘南南说,自己最喜欢看发射车从“地下龙宫”驶出,因为那意味着自己守护的国宝就要走向战场,那是准备打仗的信号。
河多、石美、竹秀,是大自然对大山的馈赠。
在别人眼中,哨所所在的大山风景如画,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然而,真正让普通人在山上待一个月,那种孤寂不是谁都能忍受的。
有人说,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而对于刘南南来说,即使没有路,也要造一条路出来。
曲径通幽处,哨所花木深。相比《士兵突击》中的“草原五班”,刘南南和战友们是一起肩扛手抬,将一担担石头、一摞摞石板从山下运到山上,彻底打造出这条上下山的“纽带”。
这个“纽带”顺了,上山下山就更加方便。那一年休假归队时,刘南南征得连队同意,在山下小镇买了几棵小树苗,就和哨所的几位战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挖坑、浇水、施肥,每天悉心呵护……看着树苗在阳光下抽出新的枝丫,刘南南和战友兴奋地给这些树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扎根树”。
从那以后,每当有新人到哨所轮替,他们都会种下“扎根树”。10年间,一颗颗“扎根树”汇成了一片“扎根林”,而这片“扎根林”也见证了他们这群兵的默默坚守。
未完待续……
作者:段得成、唐华、张新凯
播音:张育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