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靖深度解读,公共艺术创作的多媒介探索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9月23日,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开讲,主办方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靖做客深圳,在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报告厅位听众带来题为《从造型美学到空间诗学——公共艺术创作的媒介拓展》的学术讲座。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科带头人,郑靖致力于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多感官体验,拓展空间艺术的表现语言和形式,从跨界的实验性角度开拓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并策划组织了系列主题性国际公共艺术展演活动,持续引领和推进了公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此次讲座中,郑靖结合自身创作及国内外前沿艺术实践,从非固体媒介——水、声、气、光4个方面对于媒介语言和形式语言的拓展进行阐述。同时结合从“空间到场所”“从架上到工程”的公共艺术发展特征,真正把公共艺术从造型美学转向空间诗学。

郑靖深度解读,公共艺术创作的多媒介探索

郑靖认为,公共艺术作为空间艺术、一种社会文化和美学现象,在人类社会文化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共艺术的感人力量总是通过物质和美学的相关法则表达出来,同时,物质、经济、科技也直接影响着公共艺术的发展。我们应将公共艺术放在整个人类广阔的空间中做全面的审视,使其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性标志的符号。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公共艺术的媒介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得以通过科技手段精确控制诸如液体、声音、光影乃至气味等一些“非固体媒介”,以它们特有的动态魅力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融入公共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这也是当下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时代性体现。

郑靖深度解读,公共艺术创作的多媒介探索

从液体到声音,从光影到气味,郑靖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大量公共艺术案例,说明科技的发展对公共艺术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的公共艺术要改变原来在架上进行创作的那套习惯,要更尊重空间,要和空间发生关系,它的体量、它的形态也不再是我们架上艺术对造型美那种简单的研究,它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呈现的平台。”同时,他也强调,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从个体艺术家的单体创作行为更加趋向于有组织的团队性的创作,而且特别是现在有各种技术的融通,行业的融通,跨界的合作,更体现出公共艺术的一个非常强烈的特征,就是系统工程化。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浙江馆为例,郑靖的团队把这个馆整体地当成一件作品来做,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展示空间,其核心展演就是一个综合使用了光、水、液体、声音、气味的一个展厅。

郑靖深度解读,公共艺术创作的多媒介探索

郑靖《时空剧场》

《天籁》-3

在讲座的最后,郑靖引用顾恺之《画论》 的概念“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鼓励公共艺术创作者多关注关注空间的诗学。他说,“手挥五弦易”是技术,弹一个琴很容易,但是如何达到“目送归鸿”的心境,才是我们真正要去表达的诗意的特征,也是艺术真正地脱离掉技法和材料本身的束缚,真正走向一个空间的诗学。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雷雷雷wl"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art/8qk0nv0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