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段慧玲,引领新时代,培育工学院国际视野下的新工科领军人才

“2005年北京大学重建工学院时,我们就是以世界一流工学院为建设目标,面向工程科学前沿培养国际领军人才,构建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

《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主题报告

段慧玲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工科创新人才

据段慧玲介绍,北大工学院目前共有七个本科专业,从学生的本科阶段,学院开始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每位本科生均配置国际化标准导师。

在国际化教学上,段慧玲谈到北大工学院是这样做的:“在2005年新工科建立之初,即采用国际化创新体制,不但聘请国际指导委员会对工学院的规模、青年教师的发展提出战略建议,还在国内率先推行国际通用“Tenure Track”制度(预聘—长聘制度,即新任教师入职后有5至6年考察期,通过考核的教师才有可能进入长聘序列),保障教学质量。”

北京大学段慧玲,引领新时代,培育工学院国际视野下的新工科领军人才

历经数十年探索,2015年,北大工学院入选为北大国际化示范学院。学院不仅融汇了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及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思克莱德大学校长吉姆· 麦克唐纳(Jim McDonald)爵士等在内的国际顶尖学者,还配备国际化的教育体系、高水平的英文课程及开展全球Globex项目(即北大工学院和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工学院之间达成的外籍教师和学生交换学习与研究合作的项目)、全球重大学者挑战计划等项目,这些举措极大地帮助了学生构建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

段慧玲总结道:“北大工学院发于理、成于工,将工科‘重实践’和理科‘重创新’的两大特性,系统地融入工科教育中,再结合国际化教育,形成北大特色的工科人才培养特色方案。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国际视野广阔的工科创新人才,引领未来产业界和社会发展。”

构建科学牵引、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

北大工学院构建了“科学牵引、产教融合”的工程教育模式,健全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其不仅设立了创新教育中心、创课实践中心等,还打造丰富的实践课程,并将课程与赛事相结合,以赛促创,同时挑选工业界知名企业的导师,辅导学生产出创新创业成果。学生创造成果后,还有产业孵化基金的支持。

北京大学段慧玲,引领新时代,培育工学院国际视野下的新工科领军人才

段慧玲说:“因为北大的工科和其他院校不同,学生的培养基于工科的模式,所以我们要加强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持续强化产教融合,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建立工程教育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模式。”

内容来源于新时代土建类人才培养

暨第二届校长论坛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Serein真"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tech/bssVCn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