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打针吗?你小时候被按在床上强行打过屁股针吗?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不堪回首又哭笑不得的经历,这在儿时那可是一种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每次打完屁股针,总是会一瘸一拐的,甚至一疼好几天。
不过当时一针“屁股针”的费用也就几块钱而且效果还很好,与现在去趟医院要花费个小几百挂好几天“吊瓶”完全不同。那么为什么以前那么常见的“屁股针”现在基本上很难遇见了呢?
什么是“屁股针”?
医学上常说的注射主要分为五种: 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
“屁股针”便是肌肉注射的一种注射方式 ,也是过去最常见的肌肉注射方式,打完之后几乎半边屁股都有钝痛感。因为人臀部的肌肉组织较厚,且血管丰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所以打“屁股针”曾经在过去十分普遍。在民国风电影《邪不压正》中主角给别人打的“不老针”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也算是相当还原历史了。
说到历史,那么我们就先来扒一扒屁股针的成长过程。最早的肌肉注射记录可能发生在500年前,在19世纪末期,曾有肌肉注射的操作被详细记录下来。这个时期的医生的水平越发成熟,因此当时的肌肉注射通常是由医生亲手执行。
20世纪,在抗生素投入医用后,受医生委托,护士开始接手肌肉注射操作,直到到后来注射的工作完全由护士接管。但在肌肉注射普及之前,因为对护士缺少统一的培训教育,注射方式不当导致的并发症相当常见。经过统一培训之后,“屁股针”就基本上是由护士来进行了。
细心的人会发现,近些年到医院打针,基本上都是静脉滴注了,反而打屁股针越来越少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消失了。
“屁股针”消失原因
1、注射时不“方便”,注射后也不方便
打“屁股针”,大家都是过来人,都知道要脱去一部分裤子,对于大部分成年人来说还是有点尴尬的,甚至有些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会特别的抗拒,会躲着医生。
打完“屁股针”之后,也会行动不便。这是因为药物的不同、操作人员的手法还有患者的体质等原因,每个人打完“屁股针”之后的感觉都不同,有的人疼痛症状较轻,有的人则会剧痛难忍连路都走不了。
2、肌肉注射药物吸收效率及副作用问题
“屁股针”所属的肌肉注射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注射到肌肉的药物会被快速吸收入血中,避免了“首过效应”。
所谓的首过效应是当我们口服某些药物时,药物在经过胃肠时,在进入血液之前被肠粘膜和其他器官代谢掉,从而导致药效降低。
但“屁股针”也有缺点, 如果皮下脂肪较厚的话,吸收的效果更是会变慢变差的。 而有些人打完“屁股针”之后更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屁股上起了一些硬块等等。
3、近现代新药物的发明
在过去的屁股针中,多数是“退烧针”和“消炎针”。
随着现代医药业的进步,科学家们发明出了很多用于退烧和消炎的口服药 ,并且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症状可以选择不同的药剂和剂量。
你可能会说,为什么一开始不做成口服的呢?这是因为过去医学不发达,由于那些药的种种原因不能做成稳定的口服药剂,所以只能通过“屁股针”的方式进行治疗。随着医学的进步,如今我们有了更好的消炎药物,不再单方面的依赖“屁股针”来进行治疗。
4、“吊瓶”的出现
随着时代的进步,可使用的药物种类越来越多,不少人也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某些药需要加大剂量才能够起到作用,而“屁股针”的药剂量较多为4ml,这要是需要十几毫升的药,不得连打三针?想想都觉得屁股疼。
所以同样的病情在抗药性的影响下,“屁股针”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这也必然被全新的治疗方式所取代。
因此,“吊瓶”所代表的的静脉输液方式便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静脉输液始于17世纪,一开始其作用仅仅是为失血病人补充血液,后用来为霍乱腹泻失水的病人补充生理盐水。
20世纪,“ 肠道外营养之父”斯坦利·杜德里克博士 发现可以通过注射高浓度葡萄糖和蛋白质来治疗术后的营养缺失的问题,正是那时, 静脉滴注领域产生了巨大进步。
我们所说的“吊瓶”也就是静脉滴注,是直接将药物注射进静脉中,此种方式的药物利用率达到了100%,且静脉输液的所提供的药剂量也较肌肉注射有很大提升。
就这样,“吊瓶”逐渐取代了“屁股针”,也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打“吊瓶”,医生更是乐呵使用这种利润方式更大的
方法。
谨遵医嘱,使用正确的治疗方式
虽然“屁股针”仿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但在医学领域内肌肉注射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比如我们近两年所注射的新冠灭活疫苗所使用的便是肌肉注射,与“屁股针”不同的是,新冠灭火疫苗注射的地点是 手臂上侧的三角肌,大部分疫苗的接种方式也与此相同;而 孕妇经常需要注射的一些药剂还是仍需要打“屁股针”的。
究竟要怎么治疗,打“吊瓶”还是“屁股针”亦或是使用口服药物?治疗方法的具体选择还是要听取医生的建议,每个人的病情体质都不相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才是治疗疾病的对口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