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的相处之道,传承美德,彰显和谐

幸福家庭的相处之道,传承美德,彰显和谐

黄记中家庭

幸福家庭的相处之道,传承美德,彰显和谐

周前成家庭

幸福家庭的相处之道,传承美德,彰显和谐

张玉坤家庭

牛振西家庭

幸福家庭的相处之道,传承美德,彰显和谐

穆伟家庭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核心提示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家风是一个家庭最核心的价值,家风的建设、传承,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关乎一个家庭的荣誉,甚至对民族的风貌和未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省涌现出许多最美家庭,每一个最美家庭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着清正厚重、健康向上的家风。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前夕,本报记者走近部分全国最美家庭及河南省最美家庭,探寻榜样背后的“家风密码”。

家风密码·家国

守家也是守国

□本报记者 徐东坡

在安阳市龙安区东风乡老六庄村,有这样一个家庭:丈夫是一名退役军人,曾辗转南北保家卫国,受其影响,两个儿子也都参军入伍;妻子无怨无悔守护小家,扛起家庭重担,用爱心和责任构筑了最美家庭。这就是河南省最美家庭张玉坤家庭。

虽然已70岁高龄,张玉坤忆起自家从前的事儿仍清清楚楚、感慨万千。

20世纪70年代,张玉坤的丈夫贾有礼参军入伍,在部队服役多年,退役后仍对部队有着很深的感情。受父亲的影响,张玉坤的大儿子贾利军1998年考上军校,至今仍在部队服役。2022年,贾利军在军事训练中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

在张玉坤的家里,最醒目的位置有一块大红的“二等功臣之家”的牌匾。这是去年年初龙安区军地领导联合送到她家的,也是一家人的骄傲。

哥哥从军后,张玉坤的小儿子贾利峰也毅然从军报国,戍守边关,在部队服役17年,6次荣获嘉奖。因父母年事已高,几年前贾利峰选择转业回家,陪在父母身边。

“原来家里条件不好,我们夫妻俩年龄也大了,我本想让小儿子留在家里,孩子他爸说啥也不同意,坚决要送孩子参军。”张玉坤说,老伴也曾是军人,他认为男儿志在四方,为国家戍边更有价值。

张玉坤知道,作为军人家属,不可避免会有更多艰辛和付出。这么多年来,儿子不在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里里外外很多事都靠张玉坤老两口操持。家里的房子太旧了,想建新房,因儿子们都不在家,不得已拖了很久。

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让他们安心服役,张玉坤老两口每次和孩子们打电话都会说:“儿子,你安心工作,家里一切都好。”

张玉坤说,她从小就很崇敬军人,自己也有幸成为一名军属,想想这些年的坚持,她从不后悔,为自己小家能为国家作出一些贡献而感到骄傲。

家风密码·清廉

以竹倡廉扬家风

□本报记者 祁思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2023年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诞辰330周年,这一年穆伟开始设计雕塑作品《听竹》,灵感来源于郑板桥的水墨画作品《衙斋听竹》。5月13日,全国最美家庭代表、濮阳市土地和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穆伟告诉记者,他和父亲穆玉朋都十分感佩郑板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情怀,这也成了他们家代代相传的家风。

“清正廉洁两袖风,胸怀常系老百姓。心底无私天地宽,光明磊落度人生。”这是收录在《县委书记穆玉朋纪念文集》里的一首诗。这本40余万字的书,收录了100多名台前干部群众怀着对穆玉朋的深情和热爱自发撰写的怀念文章和诗文。

穆玉朋是台前县靠前任县委书记,他在任时将自己的6个儿女送到军队、农村,将上大学的机会留给烈士、荣誉军人和贫下中农的子女。穆伟回忆道:“父亲常说,作为领导干部的孩子,如果没有考虑到群众的上学就业问题,反而跟他们争名额的话,那就没有把人民放在靠前位。”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穆伟铭记终生,他也同样以*产*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妻女:不用公车、不占便宜、不收礼物、不奢侈浪费。他还收养了2个孤儿,照顾了4个困难户,帮助他们上学、就医、就业,用实际行动传承着红色基因和优良家风。

穆伟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写道:“爷爷、爸爸还有你,我们都是*产*员。郑板桥廉政勤政的作风是我们三代人的榜样,也是咱们家的精神财富、传家之宝,你一定要珍惜并传承下去。”他打算把雕塑《听竹》做成工艺摆件放在女儿的案头,时时刻刻提醒她,做清廉好干部,当勤政公务员。

家风密码·仁义

一家人都是热心肠

□本报记者 王斌

一身救援服沾满泥巴,黝黑的脸庞上挂着汗珠,5月13日,记者见到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牛振西时,他刚从救援现场回来。

年过六旬的牛振西说话中气十足。“我们这支队伍参加过全国各地的水上救援、抗洪救灾,都是义务的,分文不取。”谈起自己组建的这支救援队,他很是自豪。

2005年,牛振西组建了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据他介绍,自己年轻时喜欢游泳,结识了一群游泳爱好者。一次,大家在一起训练时,突然听到一声呼喊:“救命啊,有人落水了!”牛振西循声望去,发现一名群众在水中挣扎,他便迅速游过去将其成功救出。

经历了这件事,牛振西萌生了成立水上义务救援队的想法,“忙时大家各忙各的,闲时参与救援活动”,没想到这群热爱游泳的小伙伴一拍即合,救援队就这样成立了。

由于救人专业且不收费,救援队慢慢有了名气,向牛振西求助的人越来越多,也有更多人加入救援队。现在,救援队成员已有上百人。

妻子李金玲起初很不理解牛振西对水上救援的执着,觉得他是“自讨苦吃”。一次,亲眼看到被救人家属眼含热泪向牛振西表达谢意,她也在一旁哭了,“水上救援事关人命,是很有意义的事。”从那以后,她开始默默支持丈夫。每当丈夫救援归来,她总会关心地询问救援结果,并为丈夫洗净满是泥巴的救援服。

儿子牛芳蘅从小耳濡目染,对救援产生浓厚兴趣,如今也成为救援队的一员。队里潜水人才少,他就苦练潜水技术,逐渐成为潜水专家。“父亲年纪大了,我愿意分担他的工作,将这份事业继续下去。”牛芳蘅说。

“一家人都是热心肠!”提起牛振西一家,街坊邻居们赞不绝口,2023年牛振西家庭也被推选为河南省最美家庭。可喜的是,在牛振西一家的带领下,正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成为服务社会的志愿者、热心人。

家风密码·孝善

把留守老人当成家人

□本报记者 周晓荷

“婶儿,看这个摄像头……”5月5日,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岗黄村“积善堂”里,河南省最美家庭黄记中一家,正帮村里80岁以上留守老人进行高龄津贴认证。“红,你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83岁高龄的李大娘拉着黄记中妻子王玉红的手说。

80岁以上老人领高龄津贴,每月需上网认证。把这件事放到每月靠前个周日在“积善堂”集中进行,这是黄记中夫妇和留守老人们的约定。

“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我就想帮帮忙,没想到帮的人越来越多。”王玉红笑着说。而“积善堂”原本是处空置宅院,主人得知黄记中夫妻俩想做好事,爽快地拿出来供他们使用。黄记中简单一装修,这处小庭院就成了全村老人的另一个“家”。认证完信息,大家一起晒太阳、聊天,其乐融融。

孝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黄记中一家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我父亲去世前生病住院,玉红跑前跑后,给老人擦脸、擦手、喂饭,从没有嫌脏嫌累,比亲闺女还亲。”说起爱人,黄记中满是感激。

父母是孩子较好的老师。每逢节日、老人生日,儿子黄五羊总会带着一家人出门走走转转;对于父母的想法,也都会理解、支持。

2020年母亲节,黄五羊带着家人去长寿山玩。还没出村,就看到几个老人在家门口晒太阳。“看到他们,一下子就想起俺爹妈了。”王玉红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说。儿子似乎与母亲心灵相通:“妈,带着他们一块儿去吧!”就这样,岗黄村有了一个特别的老年旅游团:黄记中一家义务组织,全村能自主行动的老人自愿参与,大家一起到周边踏青、赏景……

黄记中夫妻还经营着一家幼儿园。每年重阳节,夫妻俩都会把老人请到园里。孩子们献上精彩节目,老师们端上爱心餐,这样的仪式,传递着孝老敬老的美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做这些小事,只是希望更多老人能够安度晚年。”王玉红说。

家风密码·传承

让红色种子代代传

□本报记者 王绿扬

“太爷爷说,**的家庭就要有**的样子,红色家风也激励着我不懈地努力……”5月14日上午,在信阳市浉河区“最美家力量 英雄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宣讲活动现场,河南省最美家庭代表、信阳市浉河区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周前成又一次讲起了太爷爷周忠臣的故事。

作为“中原好家风”巡讲团成员,周前成经常受邀到各地进行宣讲。“每次讲述太爷爷的故事,我内心都充满了崇敬之情,为我是先烈的后代而自豪。”

1926年,当**的熊熊烈火在鄂豫边界点燃的时候,周家12人在周忠臣的带动下跟着吴焕先一起干**,其中7人牺牲在大别山区、长征路上和**前线,4人负伤,留下了许多英雄事迹。“忠诚、担当、奉献、低调”的红色家风,在周家代代相传。

“我爷爷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他把家里仅有的700元积蓄拿出来,让农民培育茶苗、开发茶场,乡亲们提到他都赞不绝口。我父亲曾拒绝过到外地开公司、当老板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家乡建设中。他们以身作则传承家风,这是对我较好的激励。”周前成说。

2014年,周前成考入浉河区税务局工作。渐渐地,她对红色家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不管是太爷爷干**,还是爷爷和父亲一辈子勤勉工作,都是为了群众生活得更好。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扎根老区、踏实工作,做好红色传人。”周前成说,父亲曾告诉她,为百姓服务,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工作中,她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用优质的服务和熟练的业务技能为纳税人排忧解难,受到群众赞扬;到财务岗位后,她严守纪律,把好每一分钱的收支“关口”。

几个月前,周前成成了一名母亲。她说:“等儿子长大一些,我会慢慢将太爷爷的故事讲给他听,早早在他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让良好家风一代一代传下去。”

短评

好家风是“传家宝”

□朱殿勇

好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支柱,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再到孟母三迁的典故,都蕴藏着人生智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蕴含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新时代倡树良好的家教家风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中原大地的家风故事同样动人。民族英雄杨靖宇家族四代人传承着“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家训,将红色家风作为前行的灯塔;“不准搞特殊”的家风,被焦裕禄融入到一饮一食里,不仅影响儿女一生,更为千千万万个家庭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好家风,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一个家庭的风气好坏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而优秀的家风能够培养出负责任、有担当的社会成员;勤俭持家的家风能教会子孙珍惜资源、勤劳致富的道理;诚信为本的家教则能让后代知晓“信则立”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好家风,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滋润着个体的成长,也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每一个家庭的良好风尚汇聚起来,就能形成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好家风,是连接时空的纽带。作为家庭一员,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良好家风,让家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成为行为指南和行动自觉。一花独放不是春,要注重家庭教育,薪火相传,引导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好家风涵养好社风,把家风这个“传家宝”永远传递下去。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贰箂箂叁"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sg/news/8skf67n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