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最大投资经验下,新能源公司分析海外拓展之路的难点 | 钛媒体「出海参考」系列,供应链的国际化挑战

图片AI生成

“今年我们工厂的订单已经多到来不及生产的态势。”星源材质智能制造中心副总监陈义夫对钛媒体「出海参考」表示。

星源材质是国内锂电池隔膜龙头企业,近几年,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市场需求爆发,作为锂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的隔膜也迎来快速发展时代。

只是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出口之路在国际贸易环境多变的情况下变得愈发艰难。为了避免政策波动性风险,更多的新能源产业企业纷纷选择加紧海外布局。

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上最重要的原材料厂商之一,星源材质跟着中国锂电池产业链链主的脚步远踏重洋,正在加紧海外建厂。

但是出海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机遇更大还是挑战更大?星源材质向钛媒体「出海参考」讲述了出海过程中遭遇的本土难题与全球数字化管理难题,或可供一鉴。

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产品与产能共同出海成为趋势,出海建厂是基本操作。然而海外不同地区的市场竞争、技术标准、数据获取等不可一概而论,出海还需胆大心细,慎之又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增长点,找到本地化技巧、学会利用数字化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出海效果。

直接出口难度加大,本地化生产成典型策略

近几年,中国锂电池产业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出海潮。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欣旺达、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在内的电池厂商均已宣布海外投资建厂计划。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末,国内头部电池企业海外布局规划产能超500GWh。东南亚和欧洲成为热门出海地。

而这些电池厂商大部分都是星源材质的客户。星源材质把出海目标也瞄准了欧洲和东南亚。

2020年开始星源材质从国内生产走向欧洲布局,2022年5月份实现瑞典一期工厂的投产。欧洲之外,星源材质正在马来西亚建设新工厂,同时也在探索未来拓展北美业务的可能性。

谈到出海选择东南亚、欧洲的考量,陈义夫对钛媒体「出海参考」表示,“主要在于当下的环境,尤其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密集出海的大背景之下,由于地缘*治或者政策性的原因,导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对于企业会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属地化生产的策略。”

根据研究机构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出货量已经突破210亿平米,中国隔膜企业出货量的全球占比已经突破83%。

相较于海外企业,国内隔膜生产成本较低,价格竞争力较强。中国隔膜企业产能大幅扩张,全球产能向中国集中。那为什么星源材质和众多新能源产业链企业还一定海外建厂?这不得不提这几年错综复杂的外贸环境。

近日,美国白宫贸易代表处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医疗个护等多项产品加征关税。其中,电动汽车关税今年开始从目前的25%大幅提升至100%,电动汽车锂电池关税今年将从7.5%提高到25%。

这并不是中国新能源企业靠前次遭遇海外贸易政策挑战。近几年,欧盟国家、美国等接连出台相关准入政策,使得中国新能源相关企业直接出口的难度不断增加。

2022年9月美国正式立法的《通胀削减法案》规定,消费者购买清洁能源新车可获得*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但汽车整车必须在美国组装,并且电池所用的原材料也得有一定比例源自美国本土或美国的自贸伙伴。205月14日,美国白宫正式宣布从2024年开始将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关税从当前的25%大幅提升至100%,电动汽车锂电池关税今年将从7.5%提高到25%。

2023年7月欧盟颁布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

这些法规对新能源汽车的组装和原材料来源都提出了要求,在加大中国产品进入难度的同时也提出了培养和发育本土产业链的需求。

有学者曾表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或将受到美欧贸易保护措施的进一步影响。进入壁垒较高且政策多变的情况下,属地化生产成为相关企业规避政策风险的有效途径。

“我们提前在海外比较重要的市场和地区去投建工厂,也是为了应对未来一些政策调整或者地区的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能够持续性在当地为市场提供一直以来专精专注的产品,满足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谈到坚定选择出海建厂的原因,陈义夫这样对钛媒体「出海参考」表示。

在陈义夫看来,新能源出海发展形成比较明确的浪潮和趋势,就不会简简单单因为一时之间的变化或者变动导致未来的发展受阻。

近几年国际贸易壁垒增多,对于中国锂电企业来讲,海外投资设厂虽然成本高,但也更利于拓展海外市场业务。在海外市场上,星源材质已经与LG化学、三星SDI、远景AESC、NORTHVOLT、村田、SAFT等多家大型锂离子电池厂商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

总体来说,出海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

绿色属地化生产难题

从单纯贸易出口到本地化工厂建设,锂电池产业链企业面临的难题不仅局限于政策法规,还需要考虑对当地就业、劳动供给、交通等地方特色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产业政策、法规是否完善、产业人才是否成熟、能否为当地带来社会经济利益等因素。

谈到做属地化建设时,陈义夫对钛媒体「出海参考」表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和当地的政府、机构或者到地的中国企业做深入交流探讨,大家一起研究在当地怎么样能够承担起中国企业出海的社会职责,怎么样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怎么样能够为当地的市场提供成熟的产品。”

在马来西亚建厂时,星源材质考虑到后续招工、雇员交流、企业文化建设等问题选择了华人较多的槟城州。对于当地雇员,星源材质会考虑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适合当地人的餐饮,尊重他们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而在看重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福利的欧洲,星源材质主动赞助了一只当地的女子足球队,并且时常邀请当地居民参加文化活动。

与其他地区更为不同的是,欧洲非常关注ESG(可持续发展报告)和GDPR(数据保护条例)。为此,星源材质表示专门申请并获得了相应的认证报告。

“不能完全把国内那一套模式搬到国外来。以欧洲为例,欧洲雇员所有的信息,哪怕是中国派驻过去的雇员信息,都必须留存在当地,不能和总公司有传递动作。欧洲的信息安全法规最严,也是当下环境实实在在在信息安全方面开过罚单的地区。”做本地化建设的时候,陈义夫提醒道。

他认为为了应对地区的差异和不同,需要和当地的政府、居民、雇员、企业一起探讨研究怎么在本地落地,做一些正向的工作。这不仅是帮助建立当地良好的企业小形象,而且也是为了维护中国企业出海的大形象做出的努力。

增产50%同时降本,数字化支撑起全球经营

面对庞大的全球市场,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并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是很多出海企业首要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市场也同样在成长,我们对于成本、生产的把控,也会逐渐提升到下一个等级和级别。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而然需要借助数字化的技术,更好(得)为我们企业赋能,去做一些过往做起来非常困难或者比较难实现的事情。”陈义夫对钛媒体「出海参考」表示。

据陈义夫透露,星源材质目前是瑞典本地投入资金量最大的中国企业。到了瑞典,星源材质发现,国内已经形成的完整的ERP系统在海外不能用。面对数字化的管理诉求,星源材质不得不选择当地一家小型企业的ERP,承接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对于星源材质来说,这套海外的ERP体系功能非常完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却与中国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理念有一定的差异。

ERP体系不是简简单单的工具或者数据的排列组合,更多体现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对于经营管理模式的设计。

最终陈义夫决定把原来使用不太顺畅的ERP产品切换成了SAP的系统。“除了瑞典工厂,(我们)马来西亚的工厂也进入建设时期。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对于把控全球生产基地经营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陈义夫向钛媒体「出海参考」强调道。

这对于星源材质更重大的意义在于未来各地数据交互之后能够做出更合理的出海决策。

对于数字化系统的选择,星源材质也有更深度的产业考量。“数字化浪潮之下,海内外越来越多的头部客户会对你本身的数字化建设提出比较具体和明确的要求。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也为了大家一起努力打造生态圈,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伙伴。”

陈义夫表示,现在海内外头部企业基本都选择全球性的数字化合作伙伴。往后如果彼此之间有数据交互或者数据对接诉求的话,同样的平台和系统,对接会变得更加紧密、顺畅,也不会因此失去一些比较重要的客户。

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云后,这种企业间数字交互的诉求和要求可能变得越来越频繁。

除此外,数字化系统降本提效的效果更为明显。过往企业的生产环节里,有很多依赖于操作员工现场投料或者工序交接,以防止呆滞品流出到客户端。随着数字化系统上线,在工业软件的辅助下,即使没有人员介入,也会自动拦截不合格的残次品,做好品质把控。

去年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副总经理张雄等业内人士均表达过电池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产能至少是实际需求的一倍以上。与此同时,优质产能偏紧。

产能扩张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国际竞争力,陈义夫对钛媒体「出海参考」表示,“除了产品端持续做一些迭代或者开发别人没有的产品,同时自己内部的成本把控也是在逐步优化,包括最新的第五代生产线,在产能提高50%的情况下,成本还能持续优化。我认为这也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能够让我们在扩张的浪潮之中持续生存下去非常重要的原因。”

新能源产业链出海不仅是中国新能源车企自身进行国际化布局,也正在带动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及材料商出海,形成了上下游产业协同出海的景观。

可以预见,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出海的趋势有望继续保持,属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但与此同时,产业链企业也将面对不同于国内的复杂环境,强化自身的科技硬实力,抱团发展是不二法宝。

(本文*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杨秀娟,编辑|甚平)

这是“「链」接世界的力量 ”专题的首篇文章。如果你也是世界级品牌背后的隐形力量,无论是专精特新抑或制造业单项冠军,欢迎扫码参与案例征集,与我们沟通选题。钛媒体「出海参考」还会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全球化沙龙,共论中企出海大势,分享出海经验,解析出海路径,欢迎“出海隐形小巨人”扫码交流。

瑞典最大投资经验下,新能源公司分析海外拓展之路的难点 | 钛媒体「出海参考」系列,供应链的国际化挑战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冯小宝丶"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news/8sjfR16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