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状元府”
黎传绪
只要是谈到古代的科举考试,江西人就扬眉吐气,眉飞色舞,以祖先的辉煌而为自己感到骄傲。就像是姓李的人喜欢说:“我是李世民的李”、姓朱的人喜欢说:“我是朱元璋的朱”。老早的南昌人常常自豪地说:“北有状元桥,南有状元府,举人满街走,秀才满街堵。”
人们喜欢诉说一个人的“逆袭(网络流行词)”故事:“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又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靠前、京试靠前、殿试还靠前,蓝袍脱下紫袍归。”戴衢亨连续30年参加科考,一个“秀才”都没有考到。结果在80天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科举考试史上的“神话”。这个故事在网上和社会上广泛流传。
历史上确实有戴衢亨其人,但是其逆袭故事却是“子虚乌有”的“唆泡”,只是据说一个传说,大概反映了许多“发财无望、求官无门”的人、渴望“晚上暴富”“一举成名”的心理。
戴衢亨(1755年-1811年),字莲士,祖籍安徽休宁(休宁县出了19名文武状元,是中国靠前状元县),后迁居江西大庾(今江西省大余县)。父戴第元,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官、太仆寺卿。
戴衢亨的母亲彭氏,是大庾县人。“以勤俭操作相夫,穷达如一。教子严,皆成大名。”“长子心亨,次子衢亨。”
干隆四十年(1775年),戴心亨与叔父戴均元同中进士。戴心亨中二甲第二名,戴均元中二甲第二十五名。二人同进翰林院。
戴衢亨从小就聪颖过人,七岁时“出口成章”。文采飞扬,应答如流,人称神童,震惊乡里。史书记载其15岁中“秀才”“小试牛刀”,17岁时“举于乡”,在南昌参加乡试而“中举”。
干隆四十一年(1776年),朝廷平定大小金刚川,大获全胜。干隆大喜,大肆庆贺。谕旨朝臣推荐品性端正、谙通经史之大才,汇聚一堂,比试高下。据《郎潜纪闻初笔》记录,应试者有两位《四库全书》总裁、六位状元、主考、副主考以及**大儒数十位。“凡朝中状元者,无不入场。”大概相当于“世界围棋九段大师赛”“世界**克冠军赛”。戴衢亨时年21岁,才华横溢,受大学士于敏中器重,推荐应试。结果戴衢亨“一鸣惊人”“独占鳌头”“拔得头筹”,干隆“钦取一等”“授内阁中书”,第二年“入军机处充军机章京。”
干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高中一甲靠前名进士。年仅23岁,成为清代最年轻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选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乡试。
嘉庆十四年(1809年),正值嘉庆五十大寿。戴衢亨以一副对联贺寿,震惊天下,公认是“绝世佳作”。
顺天康民、雍然干德嘉千古;
治国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这副对联巧妙地嵌入“顺治”“康熙”“雍正”“干隆”“嘉庆”5个年号,天衣无缝,祝贺清王朝江山永固、千古万年。
“嘉庆大喜,赐戴衢亨酒三杯,加封太子少保,加吏部尚书”(《清史列传》)
嘉庆二年,戴衢亨以侍读学士超擢为军机大臣。辅佐嘉庆帝除去权臣和珅,抄没其家产,责令其自杀,清除其余党;整顿刷新吏治;整理财政,节约开支,不加赋税,百姓称颂。后任兵部尚书,平定了坚持9年的白莲教起义。又任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士。嘉庆十五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工部。次年病逝,终年57岁。谥文端,赠太子太师。
是状元、又是军机大臣、更是大学士,整个清代唯戴衢亨一人而已。荣耀桑梓,光照家乡,于是,南昌城里有了一座“状元桥”、一座“状元府”。
东湖和南湖,相通的水面上有一座小桥。桥身很短,不会超出20米。因为桥面是民德路的一段,所以,有不少人乘车从这里经过,都不会感觉到小桥的存在。这座桥以前叫“广济桥”,据说当年戴衢亨衣锦还乡时,曾经驻足桥上,遥望贡院,感叹不已,因此,南昌府衙颁令将此桥更名为“状元桥”。南昌人以此为荣,一直延续至今。
戴衢亨高中状元之后,在南昌城里建造了“状元府”。其规模、格局等等,至今难以找到文字描述。但是,它一定是“地标”建筑,因为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每一张地图上,都会赫然地标记着“状元府”。
“象山南路,1926年的《南昌市全图》自南向北分段标称厚福巷、谢家巷、状元府、六眼井、瓦子角。”(《南昌市地名志》1992年版)
从地图上的标记来看,“状元府”所在的位置:石头街以东、象山南路以西、都司前以南、土地庙以北。
宣统二年(1910年)的《江西省城地理白话教科书》记载:“厚福巷对面,傍北有一街名叫谢家井,却通状元府。再由街口往西直走 出街口,乃是宫保第。”“土地庙靠南有总门,门上‘蓉江别墅’四字。合面土库十重,名叫十间头。十间头对面是戴状元旧府,名叫状元府。”
由此看来,直至清朝末年,“状元府”还在。冒昧地猜测:状元府的旧址应该是今天的“南昌市靠前中等专业学校”(曾经是“南昌第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