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教体局坚持提认识、厘思路,抓创新、求实效,固成效、补短板,坚持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按照“三提高”“两增加”“三结合”的举措,全面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在10月份组织的“双减”工作网络问卷调查中,有近33万名学生家长参与,满意度达96.83%,其中非常满意达52.24%。
坚持学校主阵地,减量增质。 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牢固树立“一切围绕教育质量的提升、一切服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一切保障教育质量的提升”的理念,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科学编排课程,按规定公布课程安排表。市、县教育行政机关全部下沉教育教学一线,班子成员到县(市、区)、学校,不打招呼、随机选校、推门听课。强力推进师德师风大学习大讨论大整治活动,全市教体系统所有人员全部参与,抓学习、查不足、谈思路、话感受、提素质。
二是提高作业安排质量。严格落实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从深度研讨作业辅导,转变作业布置观念,建立作业公示制度等方面着手,逐步实现了当天作业在学校“消化”,实现了让书包轻起来的目标。同时,每周安排一天不布置作业,作为“无作业日”。
三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出台《平顶山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截至2021年10月,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05所(村小学<教学点>、寄宿制学校不纳入校数统计),均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学校覆盖率100%,服务时间达标学校覆盖率100%。全市课后服务工作参与学生34.31万人,参与率60.1%;参与教师2.19万人,参与率64.6%。校外聘用人员参与820人。依托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持续做好课后服务有关政策解读工作,在局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共发布21条相关内容。
坚持育人质量,五育并举。一方面,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在开齐开足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以及初中7-9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中小学每周不少于1节美育、劳动教育课)的基础上,持续开展“最美大课间”“一校一品”评选活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提升学生到户外活动的时间。部分学校根据实际,开展了花样跳绳、武术、机器人、腰鼓、轮滑等别具特色的课后服务活动项目。
另一方面,增加体育艺术技能课程。全市90%以上的学校成立美育社团,各级各类学校持续举办校园歌咏比赛、艺术画展、庆六一儿童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组织全市学校美育教师100余人参加美育教师业务培训班。2021年以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近500场,参与学生18万余人。
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全市创建41所劳动教育试点学校,每个县(市、区)各建立1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个别县推出课后服务“2.0版”,发挥当地特色,推出曲艺、魔术、陶瓷、剪纸、管弦等特色课程。
坚持综合施策,协同发力。 一是课上与课后相衔接。分层次组织县(市、区)教体局局长、局属学校高中校长、初中校长座谈会,研究提升课堂质量的方法对策。所有教研员全部到学校一线视导,跟课教研,指导教学。
成立学科教研中心组、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开展区域教研活动入手,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在全市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引领和辐射作用,开展区域教研活动,打造学科特色阵地。推动家校联动,通过学校开放日、家访、网络等多种方式,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了解政策,增进理解,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参与学生学业、作业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共建合力。
二是线上与线下相融通。创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通过线上加强学员预缴费资金监管,严防机构“卷钱跑路”。与市金融工作局联合印发《平顶山市校外培训机构学员预缴费管理办法(试行)》,推进智慧教培监管平台上线使用,强化学员预缴费资金监管。
目前,智慧教培监管平台累计上线486家,上线率为67.21%。线下,成立了全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小组,制定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多部门共同参与,不定期督导检查校外培训机构。教育、民政、市场监管联合印发《平顶山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审批登记工作方案》,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67家校外培训机构共裁减师资、劳务人员221人,17所校外培训机构已退出培训市场。
三是校内与校外相一致。校内,严禁教师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合理选择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规范教学计划制定、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和评价等常规教学环节。校外,给学科类培训机构划定“红线”,严格落实制度规定,只能周一至周五组织学生校外培训,晚上结束时间不得超过20:30分,严禁超前培训,严禁超过培训时间,严禁虚假宣传。
主编:付建威 编辑:丁艳丽
策划:杜中海 王培 郑巍
面向全省教育系统征集稿件、长短视频、热门话题等,提供活动直播。咨询电话:,新闻热线:0371—61178992。
投稿邮箱:@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