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各大综艺节目统计
所有人都有一个父亲,我们中约有一半人有机会成为父亲。 仅凭这一点,《爸爸去哪儿》这么受欢迎,还有“硬道理”吗? 从舞台剧到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以几乎“零差评”的口碑,实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成功转型。 有观众表示,疲惫的周末夜晚,被《明星爸爸萌娃》温暖后入睡,简直是缓解压力的“治愈”方式。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数字乌托邦创意分析工作室抓取了新浪微博上提及“爸爸去哪儿”的原创微博45.5万条,分析了36.7万个*原创作者用户(剔除疑似喷子账号),超过13个百万用户微博帖子和近亿条关系进行数据分析。 发现《爸爸去哪儿》不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口碑王”,还给娱乐节目带来了很多微妙的变化。
超越《中国好声音》成为口碑王
根据各节目同时提及的正面和负面词语统计,《爸爸去哪儿》虽然没有完全实现“零差评”,但仍然创造了高达89%的口碑,超越了“爸爸去哪儿”。 《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以及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
男女粉丝“瓜分28分”,罕见攻克GDP高地
虽然父爱这个主题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都是通用的,但分析显示,80%的“爸爸粉”是女性。 难道是因为明星爸爸太帅了? 当然,这也与微博女性用户比例较高,分享和评论较多的习惯有关。 与《快乐大本营》不同,《爸爸去哪儿》的观众明显向GDP高地聚集。 北京、上海、江苏、四川等对湘味娱乐节目免疫力较强的地方却很少上榜。 《爸爸去哪儿》最受青睐的十大省份中,GDP排名前十的省份有5个,覆盖3个直辖市。 这是否意味着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对亲子关系有更深的焦虑和更多的期待?
覆盖适龄婚育群体,观众气质更成熟
“爸爸粉”年龄普遍适中,从50后到2000后不等。 以北京为例,主要受众涵盖从高中生到大学毕业10年左右的人群。 不少适龄年轻人在微博上发文表示,“看到某某就想结婚生个这样的儿子/女儿”。 有趣的是,北京和上海的“爸爸粉”年龄明显偏大。 不知是否与两地剩男剩女大量积累有关。
基于自主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根据用户的社交关系和微博内容进行分析,得到一组有趣的数据。 或许,北京、上海的妈妈们都会有非常复杂的心情。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他们会看《爸爸去哪儿》吗? 同时被孩子问:“忙碌的爸爸去哪儿了?”
媒体偏好数据分析显示,“爸爸粉”首先已经脱离了简单的幸福,对于精神世界的要求有了自己的“口音”。 关注《新周刊》、《南方周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严肃时事媒体,表现出更加成熟理性的气质。
林志颖父子“全年龄”,张亮父子成功逆袭
数据来自每集播出后一周内5对父子的原创微博提及数(包括昵称)。 林志颖父子凭借“永恒之神”+“超萌贝贝”组合稳居金牌榜靠前。 少女偶像靠前次用父亲的名字,用她的温暖和耐心感动了观众。 田亮父女综合实力排名第二。 奥运冠军的成功转型,因父女俩的吸睛形象和话题性表现而受到关注。 张亮父子低调亮相,在第四集中凭借日常出色表现成功逆袭,收获不少关注。
那些广受好评的欢笑与泪水瞬间
每一个笑容和泪水的背后,都是一个父亲和孩子难忘的成长故事,也是《爸爸去哪儿》留下的最温暖的记忆。 其中,“奥特曼彩蛋”已经出现在淘宝上,不少还号称“正品包邮”。 “大比、北比、森碟”,台*口音与川式英语、网络语言似乎并无不相容之处。
三大主赞助商奖励争夺
以节目播出前后微博热度变化作为赞助奖励的参考。 三个互不相关的品牌各有所获:主冠名强势崛起,在社交媒体营销的配合很少的情况下,微博的热度却强劲增长。 英菲尼迪在第三期就开始做广告,话题度立竿见影。 失踪的饺子等“爸爸吃神马”等互动促销活动增加了参与度。 只是不知道三大赞助商的投资与这个结果是否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