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喂增多,小区“貉”邻居矛盾渐显,呼吁理性对待

投喂增多,小区“貉”邻居矛盾渐显,呼吁理性对待

□丁超逸(复旦大学)

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夏天,上海近300个监测点位都发现了貉,它们潜伏在一些生态环境较好的小区里。面对数量众多的貉“邻居”,应当倡导人们不害怕、不接触,做到不伤害、不投喂。其中,禁止不理性的投喂非常关键。

近年来,上海等地“貉丁兴旺”,且分布区域不断扩大。作为中国本土物种,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中部和南部等地。对于上海来说,它们也是这座城市的“原住民”。由于本身适应性较强,且上海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貉开始逐渐适应上海的城市环境,数量和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2022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放带领团队进行了“貉口普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50个小区中,22个小区有貉分布,平均每个小区有10.82只貉,平均密度为1.08只/公顷。在城市中生存的貉,也开始靠近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在部分公园和小区安家,成为了人们的新“邻居”。

面对小区出现的貉,有的人前去投喂,这种做法实则非常错误,也可能产生更多的消极影响。一般情况下,作为杂食动物的貉不会轻易涉足人类领地,它们本身性情胆小,通常在晚上行动,不会与人类产生过多交集。然而,一些居民带着所谓的“爱心”,将对待宠物的经验挪用到了对待野生动物身上,认为要像对待一般的猫和狗一样喂养貉,这使得不理性投喂成为导致小区内貉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

当一个居住区内貉的数量和密度激增后,更多的貉可能迫于生存压力,更频繁地从自然区域走出,进入人类的生活空间,寻找散落的猫粮狗粮和水源,或者在湿垃圾桶聚集。一些貉从教科书上描述的胆小羞怯的夜行性动物,变成了不怕人、随意行走的“失控”动物。这种无节制、非理性、自说自话的投喂,不仅会使貉主动接近人,还会使貉野蛮生长,甚至可能导致它们发生性情和行为的异变。这样一来,貉与人将有更大可能相遇甚至产生冲突,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麻烦。

需要指出的是,抵制不理性投喂,并不代表不亲近自然、不保护动物,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另一种重要表现。我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要有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的“有为”,还要有不盲目引入外来物种、不过度投喂的“无为”。

如今,野生动物适应城市、改变自身特性的速度远超人们想象,城市中的貉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原有的乡野习性。因此,保护野生动物,既需要考虑动物本身的特性和变化情况,也要注重防止它们与人类之间的“摩擦”。清理散落的猫粮狗粮、避免湿垃圾乱放、治理水源,将部分貉转移到附近的郊野地带,让它们更好地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这才是本来应该有的样子。随意投喂野生动物,会干扰野生动物的存活率,阻碍他们原本生存技能的发展,最终可能导致其泛滥成灾,对自然环境造成更深层地破坏。

面对城市中貉的增长,需要持续推进科普的亲民化、执法的常态化。据上观新闻报道,一份由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复旦大学等单位联合制定的《上海城市常见野生动物“怎么办”社区管理手册》即将发布。今年10月1日即将施行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规定,“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未来,应当对与貉和谐共处的社区、成功控制貉数量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吸纳,进行多渠道、多平台的推广与普及。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也要落实监督与执法的日常性机制,让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共同治理。

一座文明的现代化城市,既要包容野生动物的生存与成长,也要协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和距离。人们对动物的美好情感应被认可和鼓励,但生态的平衡、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和应对。生物多样性是好事,但也要有法则、讲科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是黛玉啊"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sg/home/8ee6f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