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完整版来啦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集明朝以前的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多次引用过《本草纲目》,并将之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记忆名录》中,《本草纲目》和《皇帝内经》一并被收录,也是仅有的两部中国医学典籍。
中国古代传统药物是以“草”较多,所以探究以草为主的药物的书,就叫“本草”,在李时珍之前的一千多年间,历代本草书编纂方法就像“包心菜”一样,后人一层一层的在前人的基础上增补内容。你要想了解一味药,你就要先把前面几百年的研究都看完,非常不方便。《本草纲目》把药物分为十六个部,下面有六十个小目,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药名下面分为八个项目,来解释这个药: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
纲举而目张,就是一下子把它清晰化逻辑化了。(纲举目张:比喻文章条理分明,也指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
《本草纲目》参每考了很多前人的著作,比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它为什么叫“千金”,就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中医有句话叫“医者,仁术也”。李时珍就是这样一位有仁心的医生,人们称赞他“千里就药子于门,立活不取值。”
“伏念草本一书,关系颇重。”——《进〈本草纲目〉疏》意思是:药物是事关人命的。正因为他有这个初心,他才下决心要编好《本草纲目》。
“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洋悉也。”
《本草纲目》还立言破惑。李时珍会对前人记录的错误和封建迷信发表自己的观点。
李时珍强调的是“医者,贵在格物”,就是一定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读《神农本草经》敬佩神农氏以身试药,读《伤寒杂病论》敬佩张仲景救民苦难,读《备急千金要方》敬佩孙思邈大医精诚。“大医精诚”所谓何?为利益百姓,凡大医治病,必定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为医者,必医术精湛;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
为医者,必道德高尚。大医精诚,乃医家持身之本。
为医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凶吉,护惜身命。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如此可做苍生大医。
李时珍查历代典籍,书采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字一盏孤灯。
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当天下共修之,世代永新。
寿国以寿万民,寿万民以寿国。
本草纲目书籍正版
李时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本草纲目》是医学史上的传世巨作。但很少人知道,《本草纲目》一书的出版,背后竟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01
李时珍出生在蕲州(今湖北蕲春),他家祖孙三代都是医生。虽然李时珍从小喜欢医学,但父亲还是希望他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理由是当时医生社会地位太低。但无奈李时珍屡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因此他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
在行医过程中,李时珍从古医书中习得不少知识,但也发现许多医学书籍中存在大量错误和遗漏。从医10年后,他产生了写《本草纲目》的想法。
此后,李时珍先后到过武当山、庐山等名川大山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了800多种图书,拜访了无数民间高手,并把古代典籍上的错误一个个纠正过来,历经30年编写成《本草纲目》。
大功告成的李时珍背着厚厚的书稿去找出版商,不料竟碰了一鼻子灰,根本无人搭理。
原因有三。一来当时正值明朝万历年间,整个社会信仰缺失,物欲横流,出版界关心的是能否挣钱?二来《本草纲目》毕竟不是《金瓶梅》,潜在的价值无人发掘,有多少人愿意拿出真金白银为它买单?再者,李时珍不过是一个小医生,出了蕲州,根本没人认识他。
02
情况就是这个情况,事情就是这个事情,但李时珍却不甘心。他到处求爹爹告奶奶,依旧出书无门。
这时,有个人看不过去,跑来对李时珍说,你去找个名人帮你写序,蹭一下人家的流量,兴许能行。不然印出来也没人看。请个名人作序,提高身价好利于出版,这个道理古人也懂。
一席话点醒梦中人。走投无路的李时珍当真去了。万历八年(1580年)秋天,李时珍带着一麻袋书稿,从蕲州出发,一段水路,一段陆路,风尘仆仆。带着忐忑的心情,李时珍于9月9日敲开位于江苏太仓的王世贞府上。
意外的是,王世贞居然一点架子也没有,李时珍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希望。面对这位文坛领袖,出版界的宠儿,老中医激动地拿出自己的书稿,诉说了自己创作的初衷,还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为采药几次掉下山洞,被狗追着跑,甚至差点中毒而死等往事,最后他恳求王世贞为他写一篇序,帮自己的作品推荐一下。
王世贞
王世贞原本就是诗人,早已听得热泪盈眶。凭着对文字的高度敏感,他认定该书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值得出版。他留下了手稿,答应为《本草纲目》写序。
不过,王世贞虽然答应李时珍,但并没有说何时完成,或许是为了宽慰李时珍,他现场写了一首诗送给这位老者,并信誓旦旦地说:“包在老夫身上,静候佳音。”。而李时珍则千谢万谢,恋恋不舍地告别王家。
03
只是李时珍不知道,这佳音一等就是10年。
事实上,那几年恰好是王世贞的多事之秋。换句话说,李时珍来的并不是时候。此前2个月,王世贞于身患疟疾,精神一直萎靡不振,当年他拜了个老师,也就是首辅王锡爵的女儿王寿贞,一心崇尚道教。然而9月又发生了意外,他刚拜的老师却要“羽化升仙”,一切后事都由王世贞操办。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王世贞一直沉浸在悲痛里无法自拔,根本无暇顾及他事。
而这一切李时珍并不知晓。回到蕲州后,他重新点燃希望,一遍又一遍修改《本草纲目》,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感到完美无缺时,更加惦记王世贞当初的承诺。
一晃10年过去了,在李时珍75岁那一年,倒在病榻上的他仍然念念不忘《本草纲目》。他累了,决定要把此书捐给朝廷,让史馆选取有用的章节,或者让太医院重新修订,惟愿更多的人读到该书。
万历十八年,当李时珍的儿子李建中登门把此事告知王世贞后,王世贞怀着对李时珍的愧疚,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序言。
这是一篇文采飞扬的序文,王世贞对《本草纲目》大为夸赞,还把李时珍的外貌描写了一番,说他是瘦高个,精神饱满,是天下少有的奇才。这里还有一个细节,王世贞此时右眼已经完全失明。
接下来的事就变得无比顺利,有王世贞的序和大力推荐,南京书商胡承龙立即收稿刻印,《本草纲目》终于得以出版。此书一经面世,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流行起来,常年占据畅销书**。后来不仅传到日本,还传到了欧洲。当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时,还参照了《本草纲目》。
唯一的遗憾,就是李时珍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刘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