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感悟02智慧之道(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感悟02智慧之道(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感悟02智慧之道

现在人们心里有着很多很多的困惑,一直都在寻找答案。不能说《论语》给出了唯一的答案,但是它给我们的寻找提供了一个坐标。——于丹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其实,人们面对过错的时候,怎么去观察他们,有两点很重要:靠前点,就是犯错之后的态度。用孔子学生子贡的话说,君子不是不犯错,但君子之过如同日月之食,太阳和月亮都在天上,太阳再灿烂也有日食,月亮再皎洁也有月食。所以,“过也,人皆见之”,他错就错了,大家看得见,是明摆着的;“更也,人皆仰之”,改了之后他还好端端的,你还得仰望他。

所以, 君子“过则勿惮改”,错就错了,别怕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错了不改才叫过错。这一点很重要,错就错了,马上改。

第二点,真正的君子还有一个特点,叫“不贰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人这一辈子是可以犯错误的,但是犯错误也要有点品质,也要高级一点, 我们不能屡屡犯同样一个错误。

关于孝敬的方式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天的孩子,很多都是少年壮志,远离家乡去求学或者工作,父母在的时候怎么能不远游呢?

当然,孔子还说了后一句话,叫“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如果你一定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好让父母知道,少点担心。换句话说,就是你真正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要去做的大事,是可以走的,但是走了之后,要对父母有一个交代。

真正的孝敬,是一个人把对自己长辈的心推及社会。 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不仅是孝,而是仁爱了。每一个人都希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能够去做更多的事情。如果人人都用这样的心去做事,那就好了。

关于时间的流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有时也很伤感啊:我们谁能逃得过年华的流逝?

朱熹说,为什么孔子要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呢?就是用天地自然不停的变化来比喻人生,人生那些过往的已经过去了,而新来的又过来了,没有一刻停过,这是道体的本来面貌啊;孔子用河水奔流来比喻它,非常明白,就是要提醒人们要时时省察,不可间断。

这就像李白所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我们总是这样迎来送往,活在似水流年之中,那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

孔子曾经跟子路说:“别人问你老师是什么人,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我是一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呢?”

孔子的意思是, 我在我该做的事情上发愤努力,连吃饭都可以忘掉,但是我的生命状态是乐而忘忧的。 人为什么老让那么多忧思缭绕萦回于心呢?人不能活得快乐从容一点吗?如果快乐从容地面对似水年华,那我是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的。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怎么跟他学呢?无非见到好的东西就跟他学,见到不好的东西就在心中警戒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样的错误。”

今天我们提起的孔子,都知道他在历史上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孔子离我们今天的时代这么远,当时物质生活那么贫瘠,孔子是怎样形成他的思想体系的?他从哪儿学的?

很简单,他是从人身上学到的。可是,他是简单地学吗?他是综合感悟,最后形成自己的体系。可见, 这个世界上,其实法无定法,师也未必有常师。

关于人生的境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孔圉这个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这个人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叫“文”。

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愿意好好去学,甚至乐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

这种态度后来被孔子的学生曾子进一步表达过。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越是剑拔弩张、凌厉过人,是不是越容易受到冒犯?只有一个宁静的人,才可以做到“犯而不校(较)”。这样好学而又虚心、充实而又宁静的状态,是曾子羡慕的境界。

文/于丹,来源:于丹《论语》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

从古至今,大智慧总是平易近人的。

人的顿悟,也往往是在某个情境中,忽然将简单明了的道理看得透彻了,再抬头望向远处时,已是雾霾消散。

在中国传统的四书中,《论语》就是这样一本经典,有着指引人心的力量。

△ 于丹,着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推荐的 《于丹论语心得》 ,从天地人、心灵、处世、君子、交友、理想、人生这七个方面,梳理了于丹在品读《论语》时的心得感悟, 理解深刻、叙述自然、可读性强

《论语》对古代社会生活与*治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但并非陈词滥调、或高高在上之论。

放在当今社会,它依然非常恰当、实用。

现代社会在物质上变得充实、便捷,论语中的提醒便需谨记在心。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诚然,谁也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 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回归心灵之道,于丹这样解读。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你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会 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在于丹的眼中,《论语》与孔子的大智慧,是 以温度与厚度做铺垫 的。

父亲讲这些我似懂非懂的道理,几乎每次都以我不耐烦地跑开而告结束。似乎父亲从来没有把我拉回去一定讲下去,也从来没让我背过《论语》,但是那些零零散散的言辞道理却一点点留在我的记忆中。

沉静渊默的父亲,将**主义与儒学当做信条,成了她记忆中潜移默化的人生哲学。

父亲是她生命的缘起,亦是她与《论语》的缘起。

与多数人对孔子的描绘不同,在于丹看来, 孔子是“没有色彩的” ,而易中天则将其解读为“灰色”。

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 最具普适性 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 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 。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

《论语》的智慧, 是至下而上,由浅入深的 。看似浅显的句子,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地运用、琢磨,便是普世的人生哲学。

于丹将自己的体悟心得整理成册,读者便得以透过她的视角重读《论语》。字句间,这部经典变得更加贴近生活、通俗明了。

阅读过后,相信许多生活中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Serein真"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hk/fresh/bjej60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