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程学院(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共建。
沈阳工程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组建的以能源电力为主干学科的省属本科高校。原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东北电力管理局技工学校,此后历经沈阳电力学校、沈阳电力学院、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培训中心、沈阳电力专科学校等历史时期,1992学院更名为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原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47年的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此后历经东北青年干部学校、东北团校、辽宁省团校、辽宁青年干部学院、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等办学阶段,1999年更名为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主校区、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占地面积近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6万平方米;设有13个教学单位,获批教育部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开设33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728人。
学校前身
- 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952年5月23日,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了东北地区靠前所电力技工学校——东北电业管理局技工学校。
1954年6月,学校改名为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电力技工学校。
1956年10月,学校改名为沈阳电力工人技术学校。
1958年7月,学校升格为中专,校名改为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电力学校,在继续办好技工班的同时,开办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厂化学、电力通讯6个专业,开始招收4年制中专生。
1960年,根据水利电力部指示,学校由中专升格为大学,校名改为沈阳电力学院。当年4月招收两个本科班。12月8日,沈阳电力建设局电力学校并入沈阳电力学院,成立沈阳电力学院中专部。
1961年9月26日,锦州供电局电力学校并入沈阳电力学院,成立沈阳电力学院锦州中专部。
1962年5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两个本科班转入吉林电力学院学习,同年学校停办大学,仍办中专。校名为沈阳电力学校。
1980年,沈阳电力学校被教育部列为重点中专。
1985年9月,被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大专,校名为沈阳电力专科学校。
1992年4月,学校改名为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1947年6月,成立以短期干部培训为主的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校址为哈尔滨道里区地段92号。
1948年11月,学校随*央东北局机关由哈尔滨迁至沈阳,校名改为东北青年干部学校。为新中国的建立培养了大批干部,校址为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4段79号。
1951年11月,学校改名为东北团校。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为共青团事业培养优秀干部的基地和摇篮,校址为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4段79号。
1954年11月,成立辽宁省团校,以短期培训形式为各级党组织培养青年干部。
1958年8月,学校改名为辽宁省团校。校址为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2段4号。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止办学。
1978年4月,辽宁省省委决定恢复辽宁省团校。开始短期培训共青团干部。
1985年2月,经辽宁省省政府批准成立为辽宁青年干部学院。校址为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2段4号。
1986年,改名为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正式纳入国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体系。
1989年,学院完成了校园易地换建工作,校址迁入沈阳市东陵区文萃路94号。
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由成人高等院校转制为普通高职院校,更名为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合并组建
2003年,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升格为沈阳工程学院。
2004年10月,沈阳工程学院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沈阳道义经济开发区正义三路18号。
2009年,校址地址更名为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昌路18号。
2011年10月,被确定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在“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权。
2015年6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3月,沈阳工程学院获得招收来华留学生资质。
2018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1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公布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结果: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名列其中
2022年,入选*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728人,拥有“*务*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2人,获评辽宁省“特聘教授”“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省级尖端人才20人,沈阳市领军人才、拔尖人才38人。
类别 | 名称 |
辽宁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团队 | |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团队 | |
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 |
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 |
热能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 |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13个教学单位,开设33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2个辽宁省优势特色(培育)学科。学校获批教育部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拥有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设有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2个方向)。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辽宁省优势特色(培育)学科 | 热能工程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拥有1个*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综合改*试点专业;9个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个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4个辽宁省综合改*试点专业,2个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试点专业,3个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个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试点专业,76门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拥有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80余家。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学院教学项目多次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
科研成果
2022年,学校纵向科研资助经费达1600万元;王启民教授团队中标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大重点科技项目,中标合同额1138.8万元。
截至2023年3月,近五年来,学校成功获批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获批*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级项目361项。在电网改造、新能源应用等领域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省市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1个,省级科研平台12个,获批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清洁能源利用与低碳技术研究所
类别 | 名称 |
*家级工程技术中心 | 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电投东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 |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 洁净燃烧发电与供热技术 |
太阳能光伏应用技术 | |
辽宁省电网节能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能源电力装备可靠性与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 | |
省部级 | 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清洁能源利用与低碳技术研究所 |
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电力仿真控制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高校工程中心 | 电力仿真控制技术中心 |
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 | 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分布式并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 | 智能电网故障诊断-安全预警-自愈控制团队 |
沈阳市重点实验室 | 沈阳市清洁能源精细化综合利用与调度储能重点实验室 |
- | 辽宁省生物质能源机械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参考资料: |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由沈阳工程学院主办,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季刊)。《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学报主要栏目为文艺美学研究、社会治理研究、管理创新与能源经济、语言与文化、教育与教学。
- 图书馆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92.18万册、电子图书29.4万册。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先后与加拿大红河学院、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俄罗斯乌法国立航空技术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等20多所国外高校缔结友好合作关系。分别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和俄罗斯乌法国立航空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加拿大红河学院合作举办的红河国际学院是辽宁省唯一一所工科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软件工程专业引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应用型)。
学校标识
校徽主图案由“沈阳”两字的汉语拼音首位“s”“y”经过艺术变形构成了一个富有动感的“工”字。“工”字体现了学院以“工”为主的办学特色。图案下部是中英文校名,中文采用毛**的手书体,刚劲、浑厚;英文为体,庄重、大方。
图案中间三条向上攀升的“s”,似召唤未来之手,似迎风张开的翅膀,似向上升腾的火焰,又似莘莘学子舞动的青春,昭示着工院学子团结向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时代风貌。“s”与“y”共同勾勒出了一只展翅腾飞的雏鹰,她以昂扬的姿态振翅高飞,蕴含着“天高任鸟飞”的勉励之情,表达了学院满载着激情与梦想,不断飞向新的目标,各项事业蓬勃向上的美好愿望。校徽犹如字母“e”,体现了学院紧跟社会步伐,与时代同步,不断创新、服务社会的时代理念。
校徽图案主色调为蓝色。蓝色旷远而深邃,代表着辽阔的大海与浩瀚的苍穹,寓意师生员工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和探索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蓝色羽翼随上腾之势由浅及深,由窄渐宽,预示着工程学院发展之路愈加宽广,办学空间更为开阔,象征着学院各项事业奔腾向上、永不止步。
- 校旗
校旗为蓝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白色徽志主图案和规定字体的中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
明德致知 精工博学
“明德”:出自儒家典籍《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德”字在古代写作“悳”,有“真心”之意;“明”则为彰显、发扬。选取“明德”一词,意在崇尚至善,彰显美德,培养师生员工完善人格,修已立人,追求崇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永恒的时代和谐之风。
“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即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接触和体察事物。选取“致知”一词意在强调探求真知的过程就是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行先于知,最终达到知行并重、知行合一。
“精”:意为用功深到而专一,有“精通”“最佳”“长于”“善于”等义。“工”为象形字,在甲骨文字中为工具形,即持有工具,后引申为“工程”“技巧”“技术和技术修养”等涵义。“精工”两字结合,可产生“精良高超的技术”“优秀杰出的工科人才”等义。选取“精工”一词,与学院培养以工程教育为主、具有工程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吻合。
“博”有广、通、丰富等意。选取“博学”一词,旨在倡导师生做学问不但要求精,还要求深、求广,要以开放的眼光和胸襟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追求卓越品质,不断进取完善。
校训8个字,读之韵味流畅,品之立意高远;上下两句相互承接,四层内涵融汇贯通,取意远古先训又纳入现代精神,蕴涵了现实与传统教育的传承关系,构成了工院精神的丰富内涵。
- 校歌
学院校歌为《做伟大时代的栋梁》。
- 校庆日
学院校庆日为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