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制成的引导牌带领中国队出场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在7月28日晚上举行的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一条“锦绣之路”最先引起了现场和网络观众的注意。踏着这条由蜀锦织成的“锦绣之路”,大运会的运动员们,依次进入了赛场。而在每一个代表团前举着的引导牌,则是由蜀绣制作而成。
记者了解到,这是导演组专门为成都大运会的大学生们准备的一条“锦绣之路”,寓意锦绣前程。
蜀绣国家级传承人郝淑萍团队绣制引导牌
蜀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2006年,蜀绣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郝淑萍作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郝淑萍从艺60余年,精通蜀绣的一百多种针法,并将蜀绣的技艺特点如线片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等在绣品中充分发挥,使作品质感毕现,生动传神。她在蜀绣针法的基础上又创新了“平手拉花针”。
郝淑萍
郝淑萍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成都大运会组委会在去年找到她,希望能由她带领蜀绣团队亲自绣制、设计和制作代表团入场的引导牌。
接到组委会的邀请,郝淑萍既兴奋又倍感压力。这是一次非常隆重的盛事,蜀绣能以引导牌的形式登上开幕式,将被全球观众看见。
随后,她花了非常多的心血在绣制上,例如绣中国代表团的引导牌,会徽的颜色本就十分丰富,但“中国”二字要放在中间,需要突出和醒目,怎么设计和颜色搭配,郝淑萍进行了一系列思考。
去年,郝淑萍先绘制了两幅样品,今年5月又重新调整改版,2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如今的最终成品。
参与这次制作的还有三位郝淑萍的徒弟,包括80后的四川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陈明会、90后的成都市蜀绣传承人税琴,还有一位00后的何屹美,三人皆跟随郝淑萍学习蜀绣,技法超群。
蜀绣制作的中国队引导牌
记者了解到,引导牌边框选取漆艺纹样,面料选用亚金色回型纹蜀锦,以蜀绣工艺在四角上绣制如意纹样。引导牌面上绣制有国际大体联会徽、赛事会徽、参赛代表团国家/地区名称中、英文。
郝淑萍带领三位弟子,在引导牌上还创新设计有长城、祥云等纹样,十分大气精美。
目前,郝淑萍和弟子们还正在绣制最后一幅大运引导牌,这是一幅要捐赠给国家的绣品,与开幕式上的引导牌不同之处,在于这幅作品将加上“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字样,颇有历史意义。郝淑萍提到,这幅作品将作为纪念捐赠给博物馆或其他机构。
“绣了一辈子蜀绣,这次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我们的蜀绣能够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到,所以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其中。”郝淑萍说道。
“前程似锦”的入场仪式
开幕式现场引导牌
与此同时,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也在本次开幕式上展示了众多元素。蜀锦与蜀绣相互映衬,形成了这条壮阔的“锦绣之路”。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总制作人王锐祥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我们在做方案的时候了解到,世界上目前最早的一台蜀锦织机在成都被发现,蜀锦是成都最重要的符号之一,它代表了历史的悠久,代表中华文化的元素。让年轻灿烂的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们,踏着这条‘锦绣之路’入场,也有着‘前程似锦’的美好寓意和祝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锦的国家,而蜀锦更是名列中国三大名锦。蜀锦更有着“天下母锦”的美誉。蜀锦兴于春秋战国,繁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古蜀国桑蚕养殖业发达,第一代国王名号“蚕丛”象征对蚕的崇拜。“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作《春夜喜雨》中描述春雨之后成都繁花似锦的美景。早在汉代,成都就有蜀锦专管机构“锦官”。时至今日,成都也有“锦城”之称。
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中发掘出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一件极其精美的汉式织锦,上面还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这一考古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经过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发现,这块织锦为一块平纹经锦,符合汉代流行的早期蜀锦的基本特征;部分专家认为,在我国染织史上,唯有蜀锦是经历了“经锦”和“纬锦”两个发展阶段的传统工艺织锦;东汉时期成都有全国规模最大、最着名的官办织锦工场,具备生产这种专供宫廷与官府使用的、高难度的“经锦”的条件。因此,不少专家认为这块织锦就是一块2000年前的“成都造”。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考古队在成都金牛老官山地区的一处西汉古墓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其中,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2号墓棺木底部发现的四台蜀锦提花机模型。据考证,织机模型的制造时间为西汉景武时期(前188年至前87年)模型由竹木制成,结构精巧复杂。
蜀锦,从汉代到唐代,一直代表着中国织锦的最高水平,为中国织锦的第一座里程碑。而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更是填补了世界纺织科技史的空白,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在当时最先进的纺织设备,弥补了我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