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明的北京,万人发明专利领跑全国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燕

据报道,2023年我国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知识产权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北京人还没有太多专利意识,但那时候就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发明创造,参与城市建设。随着我国专利制度的建立健全, 爱发明的北京人更是如虎添翼,京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长。如今,北京科技创新能力与日俱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早已稳居全国靠前。

(1)为生产建设积极发明创造

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虽然我国于1950年颁布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但那时候的人对专利没有太多概念,只是一心一意扑在生产建设上,希望通过发明创造提高劳动效率,让国家早日强盛起来。

据北京日报1952年10月5日2版《市工商局、店员工会联合举办展览会》报道,当年北京举办了国营贸易部门先进经验展览会,旨在消除人们的保守思想,启发大家在工作时多找“窍门”。展览包括25项发明创造,比如,市花纱布公司染色组创造了拉宽机干燥法,染出的色布不但达到标准干度、不致发霉,还减少了倒垛通风的困难;市石油公司工人发明了安全抽油机,减少了石油的损耗量;市盐业公司职工发明了锁式麻袋缝口法,缩短了缝包、拆包时间,原来只能用1次的缝口绳可以用5次等。

1952年10月5日,《北京日报》2版

当时,北京的各行各业都会宣传推广工作中的先进经验,鼓励人们开动脑筋,大胆进行技术革新,为城市建设增砖添瓦。

据北京日报1955年4月21日1版《我国自制的靠前台自动配页机试制成功》记载,这种自动配页机是某部队印刷厂装订工人杨秀芝用4年多时间研制成功的。此前手工装订书页的方式既费时又费力,使用这种机器来代替人工配页,既保证了质量,又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机器在运行中遇到缺篇短页的情况,还可以自动停车。

爱发明的北京,万人发明专利领跑全国

上世纪50年代,西四副食品零售管理处职工发明了电动量油器,只要按一下电钮,油就能自动流出。徐国兴摄

从1953年至1957年,我国先后批准了4件专利和6件发明。4件专利是软硬性透明胶膜网线版的制造方法;国产软木的生产工艺;地形测算器;在制造合成氨过程中吸除一氧化碳等方法。6件发明是:侯氏制碱法;水煤气之**触媒剂;棉花水分电测法;压差式火灾警报器;简易制造氩气方法;简易水分测定仪。(2003年3月26日《北京日报》15版,《纵览中国专利保护制度》)

爱发明的北京,万人发明专利领跑全国

1963年12月2日,《北京日报》1版

当时的国情需要鼓励发明和推广应用发明,全面加快建设。1963年,*务*发布《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同时废止。各行各业的技术革新始终热火朝天:农民就地取材,利用废料改良旧农具;工人献计献策,试制成功了很多新设备;商业服务业职工大胆创新,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在这种积极创新的社会氛围中,我国的国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2)新中国靠前部专利法颁布

改*开放后,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984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国专利法》。一年后,《中华人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出台。

1985年4月2日,《北京日报》1版

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国专利法》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靠前部专利法,北京日报记录了那一天人们提交专利申请的情景:早8点,中国专利局局长黄坤益宣布开始受理专利申请时,专利法实施管理处门前已聚集了四五百人。排在靠前位的是航天工业部二〇七所的工程师胡国华,三天前就守候在这里了,他激动地说:“我争取到靠前名,是为了向党表达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感情。”江西工业大学助教熊晓华和赵争鸣在专利局门前等候了三天两夜,他们是为学校申请三项发明专利而来,“虽然国家专利局在长沙也设立了*办处,但我们认为争取在专利法实施靠前天提交申请,是件有历史意义的事,应该到首都来办理。”他们说。到下午5点,提交专利申请的有1854项(不含邮寄申请),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达1479项。(1985年4月2日《北京日报》1版,《新中国靠前部专利法昨起生效》)

爱发明的北京,万人发明专利领跑全国

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国专利法》正式实施。图为当天人们在国家专利局受理处门前等候申请专利。巫加都摄

当年年底,北京地区有52项科技成果被授予国家专利权。这些成果有的出自首都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有的出自本市的工厂企业,还有的属于个人创造的非职务发明。首钢公司试验厂副厂长朱善林提出的“连铸坯防划伤槽型导辊”改*方案,使钢坯划伤率下降到零,以每年生产5万吨钢材计算,一年可减少报废4000多吨。北京汽车工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人员吴广政发明的“492型汽油机偏心摇臂轴式停缸节油装置”,安装到汽车发动机后可节油10%—16%。(1985年12月29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地区52项科技成果获首批国家专利权》)

1988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1版

专利法的颁布,调动了更多发明创造者的积极性,申请专利的人也多起来。海淀区东升乡农民雍士杰设计了“立体迷宫”“智力文具盒”“组词游艺盘”三种智力玩具,得知专利法颁布后,便跑到北京专利事务所要求申请专利。(1986年9月27日《北京日报》2版,《敢与魔方比高低》)北京理工大学团委举办“首届大学生发明大奖赛”,学生们拿出近30项科技成果,都想申报专利。此前,该校本科生已有8项实用新型技术获得国家专利。(1988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现科技发明热》)

随着专利制度的全面实施,人们头脑中有了专利意识,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双增长”

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发明成果**为生产力,北京人的发明热情高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也快速增长。

那时候,北京地区每年有数千个专利申请和授权项目,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非职务发明。 仅1993年前7个月,北京的非职务发明就有3000多项,其中2662项成果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比上年同期增长44%。很多发明成果构思新颖、设计独特,同时技术较简单、易于生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例如,北京长城无线电厂退休人员张体良发明的高效节能电暖器,比普通电暖器节电50%以上,这项成果以30万元转让费卖给海淀区一家乡镇企业后,仅用3个月就完成试生产并通过国家检测,批量投放首都市场。(1993年7月27日《北京日报》1版,《京城群众申报发明专利创纪录》)

爱发明的北京,万人发明专利领跑全国

1993年7月27日,《北京日报》1版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专利大户,他们有很多发明成果应用到生产生活领域,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太阳能研究所拥有上百项专利,累计创经济效益上亿元,带动了全国太阳能行业、节能炉具行业的发展。截至1995年上半年,该院累计申请专利332项,授权专利261项,专利实施项目创造产值3.66亿元,利税5387万元,名列北京市前茅。(1995年7月4日《北京日报》6版,《市科研院专利之花常开不谢》)

爱发明的北京,万人发明专利领跑全国

1995年,西单商业街启用了获得专利的存车装置,解决了自行车乱停放问题。吕坚摄

清华大学的申请专利数与授权专利项目也格外抢眼。截至1995年底,该校申请专利项目达到916项,授权专利620项,大多数专利都得到了应用。其中,获得国家专利金奖的“双通道通用煤粉主燃烧器”,是国际上唯一的各种动力用煤——包括烟煤、褐煤等,均可正常燃烧的煤粉燃烧器,一台的价格比进口的“W形火焰锅炉”便宜3000万元,很快在我国大中小电站中推广使用。(1995年11月16日《北京日报》6版,《清华大学成为专利大户》)

爱发明的北京,万人发明专利领跑全国

1999年12月4日,《北京日报》1版

北京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递增。仅1999年1至10月,全市专利申请数量就达到6262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2.8%;全市授权专利数量达到4501件,比上年同期增长45%。(1999年12月4日《北京日报》1版,《专利前十月增加逾两成》)

(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居首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专利制度不断健全,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产业化及其保护战略的运用,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为了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北京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专利申请数量连年创新高。2006年,北京成为全国惟一一个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数量半数以上的省市,以企事业单位为申请人的职务专利申请也占据了北京专利申请的主导地位。(2006年8月5日《北京日报》5版,《上半年专利申请增两成》)

爱发明的北京,万人发明专利领跑全国

2009年4月27日,《北京日报》1版

2007年,《北京市发明专利奖励办法》颁布,以鼓励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果及时取得专利权,提高发明专利质量。两年后,清华大学、同方威视的“一种车载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专利项目拔得头筹获特等奖,奖金100万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一种获得近交系小型猪的方法”及其他单位的3项专利获一等奖,奖金各20万元。此外,还有15项专利获二等奖,奖金各10万元;30项专利获三等奖,奖金各5万元。(2009年4月27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首届发明专利奖励大会召开》)

2003年,在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200多项个人发明和专利亮相。图为北京一家科技企业展示水培花卉。李继辉摄

中关村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11年上半年,中关村企业共申请专利8029件,同比增长40.1%;获得专利授权5691件,同比增长44.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344件,授权量接近2010年全年数量,增速远超全国。(2011年8月5日《北京日报》1版,《中关村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107%》)

2016年,京津冀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统计数据显示,京津冀汇集了全国46%的有效发明专利。从那以后,三地优质知识产权服务项目汇入“资源池”,实现了三地创新型企业合作共享。(2016年4月4日《北京日报》1版,《京津冀汇集全国46%有效发明专利》)

2012年,朝阳区实验小学学生用上了“百宝桌”和“多功能椅”。这种新式课桌椅由该校教师自主设计,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李继辉摄

一项电卷睫毛专利,使许可企业每年赚取20万元;一项核燃料运输容器研发专利,不到一年就为企业赢得2000万元利润……专利带来的丰厚回报,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投入到科研中。

2011年8月5日,《北京日报》1版

2022年,北京专利授权量达到20.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8万件。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18.3件,稳居全国靠前。(2023年4月22日《北京日报》3版,《本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居首》)

在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下,“最强大脑”不断创新。未来,北京还将有更多的发明创造**为生产力,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篇章。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冯小宝丶"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kaRnCR7.html